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文章目录1.经络的实体究竟是什么2.经络学说中的奇经八脉3.唯针灸疗法是治疗疾病的本质4针灸疗法如何进行诊断5.进针和行针的手法6.针灸的深浅如何掌握7.晕针如何处理8.针灸防治疾病的手法,癌症可以预防也可治疗9.恶寒发热病10.脑病与脑源性疾病v11.眼球病12.鼻病13.舌病14.咽喉病15.甲状腺病16.气管与肺病17.食管病18.乳腺(小叶增生)病19.心脏病20.白血病与血液、血脉病21.隔膜病22.胃病23.肝脏病24.胆囊病25.脾脏病26.胰腺病27.肾脏与肾上腺病28.小肠病29.大肠病30.肛肠病(痔疮)31.膀胱病32.精囊病33.前列腺病34.子宫与附件病经络的实体究竟是什么经络的实体问题是医学界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困扰和影响着针灸事业的推广和发展。经络学说在《灵枢》和《素问》中都有论述。《灵枢·经脉》篇对十二经脉、督脉、任脉的起始、径路、终止都有详尽的论述。十二条经脉加任督二脉各有一个别穴,再加脾之大络大包穴,共有十五个别穴。“凡此十五络者”,也称别络。脉又有经脉和络脉之分,《灵枢·经脉》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是指动脉而言。《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是指静脉而言。《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素问·气穴论》说“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愿闻孙络溪谷亦有所应乎”;“注云:孙络小络也,谓络之支别者”;“岐伯曰:‘孙络三百六十五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营卫。’”《针灸大成·标幽赋》说:“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又注说:“十二经者,即手足三阴三阳之正经也,别络者,除十五络,又有横络孙络,不知其纪,散走于三百余支脉也。”注: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共有三百零九个穴位(一侧),再加督脉二十八穴,任脉二十四穴,合计三百六十一个穴位,内经都以三百六十五穴名之。从以上引述中的经脉的经是指与动脉合的经,经上所有的孙络都是别出的络穴,经与经上的络两者合成经络。《灵枢》关于经络学说中,除“经脉”篇外,还有经别、经水、经筋等篇。“经别”说:“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此是别走之经。“经水”说:“经脉十二者,外合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此是指经内连脏腑。“经筋”说:“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臂。”这是指经与筋走行的径路。从以上所举的经脉、经别、经水、经筋等四段经文中可以看出,经与脉不是同一个组织,经是经,脉是脉,两者是合中有分,吻于一起,合成经脉;同样的,经与别合称经别,经与脏腑合称经水,经与筋合称经筋。这个经是外连皮、肉、筋(这个筋包含了运动神经肌腱和韧带)、脉、骨、节,内连五脏六腑,纵横表里,网络全身的一种组织。经络学说与交感神经系统学说极为相同。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离开植物性神经节后也有三种去向:(1)经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然后随脊神经分布至肢体、血管、汗腺、立毛肌等,与脊神经都有灰交通支联系。它们的分支都含有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2)攀附动脉走行,在动脉外膜分散且互相联结围绕动脉形成神经丛。各丛名称按所攀附的动脉来命名(颈内、外动脉丛等),并随动脉到达所支配的器官。(3)由植物性神经节直接发至所支配的脏器。”“交感神经在周围的分布范围较广,除至胸、腹腔脏器外,遍及头颈各器官,以及全身的血管和皮肤。”“在腹部及骨盆部,左右之神经干以横支互相连络。”“末梢支起于交感神经干、多随动脉之经过,于其周围作网状之交感神经丛。于丛内每作丛神经节。”经络有别络、孙络和横络。交感神经有节、丛和横枝。络和丛的词义相近,都是集散之意,两者是实同名异罢了。从以上四段有关交感神经走向及分布范围的引述说明,交感神经与《灵枢》的“经脉”、“经别”、“经水”、“经筋”等篇一样,是外连皮、肉、筋脉、骨节,内连五脏六腑,纵横表里,网络全身的组织系统。在与静脉的结合上,两者也不谋而合。《灵枢》“经脉”篇放在“经别”、“经水”、“经筋”各篇之首,论述详尽,对络脉仅指出:“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未提经与络脉如何结合的问题。交感神经学说对交感神经与动脉的结合也论述详尽,放在与其他脏器结合的首位,与静脉的结合,仅把它包括在全身的血管之中,也无专项的结合论述。在针灸治疗中,在病变所在部位常能触到坚硬的结节或条索状并有压痛的组织,这正反映了交感神经的干、节、丛发生病变的症候表现。经络学说中的膀胱经的背俞穴和督脉、任脉的经的分布部位与交感神经的椎旁节、椎前节的分布部位和各自所扩及的范围也是十分吻合的。今对照如下:一、颈部:天柱穴,位于夹项后的发际,大筋外廉陷中;颈上交感神经节,“位于第二、三颈椎横突的前方”,与天柱穴处在同一位置。天柱穴至大杼穴之间无穴,空缺一段;颈上交感神经节至颈中交感神经节之间无交感神经节,也空缺一段。现在发现颈中交感神经节的上缘,有一个现名颈中的穴位,基本与颈中交感神经节处于相同位置。大杼穴位于第一、二胸椎之间的旁侧。“颈下神经节,……位于第七颈椎横突基部和第一肋骨颈之间的前方,椎动脉的后方,向上由节间支与颈中节相连,下方和第一胸节相靠近,并常与第一胸节合为一个,成为颈胸节或星状神经节”,与大杼穴的位置相靠近。二、胸部:大杼穴位于第一胸椎下旁侧1.5寸处,旁有肩中俞、肩外俞等穴。至第十二胸椎旁侧的胃俞穴共十二个椎体,在第八椎之下的旁侧无穴,只有十一个俞穴。与内脏相关联的俞穴有:内风门(风门内五分,主汗腺)、肺、心胞、心、膈、肝、胆、脾、胃。“胸交感干位于肋小头前方,有十一到十二对胸交感神经节。”“节上的分支有:连接肋间神经、胸主动脉、食管、气管、支气管、心、肺、膈脚、肾上腺髓质、肝、脾、肾、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道。”胸部的背俞穴明确八椎下旁侧无穴,交感神经节则是说十一到十二个胸交感神经节,胸部背俞穴的数量与交感神经节数量的认识也是基本一致的。三、腰部:三焦俞(胰俞)位于第一腰椎下旁侧,下有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共五个俞穴,(其中气海俞不与特定的内脏关联,关元俞与子宫关联)。“腰交感干由四至五对腰节组成……节后纤维分布至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道及盆腔脏器,并有纤维伴随血管分布至下肢。”腰部俞穴虽有五个,但气海俞是个虚数,与交感神经节的数量的认识也是基本相同的。四、盆部:小肠俞位于第一骶椎旁1.5寸处,下有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在骶椎旁各有四个骶后孔,名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尾骨内下端两旁有会阳穴。向内下斜行,会合于长强、故名会阳。以上各穴都与少腹部的消化、泌尿、生殖器官相关。“盆交感干位于骶骨前面,骶前孔内侧二至三对骶节和一个尾节。”骶椎旁俞穴有四个,与内脏相连的只有小肠俞、膀胱俞两个、骶节是二至三对,俞穴与骶节的数量也基本一致。尾骨下端经络有长强穴、交感有尾节,两者也是一致的。任脉、督脉与椎前节:任脉位于胸腹正中线上,督脉位于脊椎正中线上,椎前节位于脊柱前方。任脉、督脉位虽多在浅表,椎前节虽位在里,但三者多在正中位置。任脉位于胸腹正中线上,同时胸腹部在各个脏腑附近多有与该脏腑同名的募穴,如心募巨阙、胃募中脘等。“椎前节:呈不规则的节状团块,位于脊柱前方,故称椎前节。包括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节,肠系膜上神经节及肠系膜神经下节等。分别位于同名动脉根部附近。”“募”者,收集之意,与“节”“团块”实同名异尔。背俞穴——椎旁节、任脉、督脉、各募穴——椎前节、各腹腔神经节,与脏腑的连系、病候治疗详见《调控针灸学》治疗各论的头部疾病和脏腑疾病篇。各脏腑与肢体部相关的经络问题,在《人体解剖学》“体表与内脏相关及牵涉性痛”一节中也论及:“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域产生痛觉过敏或有疼痛的感觉,这种现象,叫牵涉性痛。这种感觉过敏或疼痛的区域有时发生在与该患病器官邻近的皮肤、有时发生在与该器官相隔较远的皮肤。例如心绞痛时,常在胸前区左上臂内侧皮肤感到疼痛。肝胆疾患时,在右肩感到疼痛等。”这种病候表现与经络学说中心与心经,或心包与心包经的部位是一致的,其走向:从胸走手也是一致的。节后纤维离开植物神经节后也有三种去向的现象说明,人体的各部是由交感神经系统联系和支配的,经络学说的形成是由于针灸疗法是在活的病体上通过针刺经络的办法进行诊治,它通过以下五个途径,感受到不同的脏腑发生病变后可在不同的区域或路径产生牵涉性痛:一是病人自觉;二是在诊查疾病时通过指压痛点的办法,如《灵枢·经水》说:“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三是通过针刺所产生的针感传导现象;四是根据治疗效果;五是与某个区域(或经络)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通过整理归纳形成经络学说。在经络学说中足太阳膀胱经是与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最吻合的。《灵枢·经脉》说:“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背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趾)外侧。”又说:“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五寸别走少阴。”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与皮、肉、筋、脉、骨、节及五脏六腑的联系问题《素问·玉机真藏论》说“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笔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风寒是必然性因素,其它各种因素包括细菌、病毒都是偶然性因素。《素问·热论》关于疾病由表入里的发展规律做了论述:“伤寒一日巨阳(太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灵枢·百病始生》说:“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纹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病;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俞,在俞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俞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这个“积”可能就是指现在的“癌”“瘤”而言。以上所引三段经文,都说明风寒之邪首先使支配汗腺、立毛肌的交感末梢感受器发生病变,故皮肤痛。在风寒不断重复影响下,不断加深交感神经的病变程度,并不断向里深入扩展,使受已发生病变的交感神经支配的器官或组织也随之发生病变。《素问·玉机真藏论》论述的主要指病变尚在皮毛;《素问·热论》论述的主要指疾病向各个脏腑器官发展的规律;《灵枢·百病始生》论述的主要指疾病向皮、肉、筋、经、脉、骨和募原发展的规律。特别还指明了“痛”这一在各种疾病中普遍存在的症状的由来与不断向里深入发展的规律。由此使我们认识到:“痛”这一症状是在交感神经,如背痛是背部的交感神经痛,胃痛是支配胃的交感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是坐骨神经中的交感神经纤维痛。又如头痛,针刺天柱、风池穴可治头部两侧痛;天柱、风池穴处于颈上交感神经节处,颈上交感神经节“是名交感神经系头部,或仅曰头交感神经。”颈上交感神经节的分布范围遍及:口、鼻、眶、脸、眼球、大脑的前、中、后,脑膜、舌、咽、甲状腺、面、心等各部,由此可见:天柱穴和风池穴上部的经络,实际就是颈上交感神经节向上分布的径路。以上三段经文虽论述疾病发展的走向和扩及的范围不同,但都说明疾病是由风寒经毫毛而入,逐渐向里扩展而又变生他
本文标题:针灸防治疾病的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848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