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白庙子中学七年级语文学科教师备讲稿课题钱塘湖春行主备人齐海涛主备时间10.17环节主备内容环节教学目标:1、训练学生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2、准确默写3.感悟语言质朴、畅达、精美、音韵美、意境悠美,培养学生的再创造能力分层目标:1优等生完成全部目标2中等生完成1.23学困生能背诵.默写重点: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难点:感悟语言质朴畅达精美,培养学生的再创造能力关键:诵读与联想学教时数:一课时过程:一、导入:(3分钟)我们学习了不少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找学生背诵并说明所写季节,由此引出新课书写课题《钱塘湖春行》二、预习导学(10分钟)1)、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个本文作者?注意加强知识的积累(诗人的评价与别号)2)、本文的体裁是什么?可以回顾有关律诗的知识(句、字、各联名称、韵律、对仗等)让学生总结出特点,从理领悟律诗的音韵美3)、你能很有感情地给大家朗读这首诗吗?个人、分组读(作好比较)4)、请概括这首诗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三、学习研讨(15分钟)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这首诗来看你觉得是这样吗?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2)你最喜欢哪个句子?谈谈感受板书设计1、“水面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与岸堤齐的特点2、“云脚低”写出了春云舒卷重重叠叠的特点3、“几处”不是“处处”,“谁家”不是“家家”,体现的是初春的季节“早莺”抢着向阳的树,来试它婉转的歌喉;“新燕”哺泥衔草、营建新巢,给人乍见的喜欢,这些动态的描绘洋溢着春的活力,春的勃勃生机4、“乱花”一句,写花渐多渐杂,让人想起了《春》中的描述“野花遍地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渐渐的让人目不暇接,但是会让人联想到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浅草”一句,绿毯子般的嫩草刚刚能没过马蹄,人骑马游春何等轻快闲适3)你觉得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4)全诗描绘了一幅悠美的画面,你能给这幅图画拟个名字吗?5、活动读了这首诗你会联想到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听一段配乐朗读放松四、背诵.默写(15分钟)互助组内相互检查五.小结(2分钟)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钱塘湖春行游踪孤山寺—贾亭—白沙堤景(早春)动物早莺春燕植物乱花浅草2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预习提示预习提示:预习《夜雨寄北》3白庙子中学七年级语文学科教师备练稿课题钱塘湖春行主备人齐海涛主备时间10.17主要内容1.本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代大诗人,字______,晚年又叫__________。2.《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5.解释诗句中加粗的词语。①几处早莺争暖树..()②最爱湖东行不足..()参考答案:1.《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唐乐天香山居士2.诗人行踪早春喜悦三四颈对偶3.D4.C5.①向阳的树②不够环节6第三、四句,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7“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8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9从诗中(初)(早)(新)(才)等几个字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时令是早春。10默写1)全诗最能体现“春行”这一主题的句子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2)《钱塘湖春行》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动物迎春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3).表现春天花草茂盛(植物变化)的句子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1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换上春装的西湖春意昂然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之情)。12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意两个)并加以赏析。▲“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表明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南方飞回;“渐”写出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优秀生完成全部中等生在优秀生的帮助下完成学困生会默写这首诗4白庙子中学七年级语文学科教师备讲稿课题夜雨寄北主备人齐海涛主备时间10.17环节主备内容环节教学目标:1、训练学生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2、准确默写3.感悟语言质朴、畅达、精美、音韵美、意境悠美,培养学生的再创造能力分层目标:1优等生完成全部目标2中等生完成1.23学困生能背诵.默写重点: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难点:感悟语言质朴畅达精美,培养学生的再创造能力关键:诵读与联想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2分钟)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二、预习导学(10分钟)(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2)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评析。这个步骤意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学习此诗做好铺垫。(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3)交流说说诗的意思。三、学习研讨(10分钟)在评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教师范读。接下来进行分析诗歌。1、读完诗歌,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二个。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个人物在进行问答。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所以是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不难想见。)2、但紧接着作者却写了巴山夜雨之景,这是否偏离了作者在首句所创设的感情基调?(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巴山夜雨点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相隔千里,而且处境惨淡,透露出羁旅之苦。巴蜀多秋雨,这本已使身为异乡之人的作者倍感神伤;而恰在此时,又得妻子千里家信,此时,诗人该有多么伤感呀!)3、但作者是否一直延续这一感情进行抒写呢?如果不是,又写了怎样的情感呢?从哪个词语可看出这种转变?(何当,何时,什么时候。何当是个表示愿望的词。诗的后两句,紧扣夜雨,顿生想像,遥想他日重逢,剪烛夜谈,回忆此时面对这巴山夜雨的情景。这两句是最为人称道的设想奇绝之句,它好就好在将未有期的现实与剪烛共话的想像联结在一起了,不仅写出了重逢的欢乐,感情的深挚,而且通过遥想将来,排遣了当前客居异地的孤寂与思念家人的痛苦,使全诗多少带有明朗轻快的情调,形成了半是悲哀,半是温暖的深长情韵。)4、请一位同学有感情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有怎样的画面在你的面前闪过。接下来用文字把它们表述出来。(设计这一步骤是让学生明白:学习诗歌不能只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想像,去体会诗中丰富的意境。)5、齐读全诗。5四、背诵默写(10分钟)五、巩固练习(13分钟)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夜雨寄北景夜雨想象团聚教学反思:6白庙子中学七年级语文学科教师备练稿课题夜雨寄北主备人齐海涛主备时间10.17主要内容(1)、文学常识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环节预习提示3、老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思维训练题。4、四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各小组亦可选派1~2个代表发言。[参考答案]:(1)、李商隐;(2)、①何时能够②再回叙;(3)、(略);(4)、D;(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6)、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优秀生完成全部中等生在优秀生的帮助下完成学困生会默写这首诗预习《父亲的谜语》熟读课文学习字词7
本文标题:钱塘湖春行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867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