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论青少年犯罪的家庭环境因素及其预防
论青少年犯罪的家庭环境因素及其预防马学成【内容摘要】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全世界面临的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一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本文从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视角出发,探讨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造成的几种不良影响,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如何从提高家长的素质、强化家庭教育职能、更新教育观念、讲究教育方法等方面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克服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因素,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环境教育预防一、青少年犯罪的定义和表现青少年犯罪的定义?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其严重程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青少年违法犯罪数量增多,低龄化倾向明显。二是青少年违法犯罪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随意性。三是青少年暴力型违法犯罪增多,恶性化程度加重。四是青少年违法犯罪呈团伙化、成人化倾向。五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反复性、顽固性。六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犯罪手段的智能化,例如伪造证件、电脑黑客等。二、青少年犯罪的家庭环境因素分析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其中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导致青少年犯罪这一问题的直接和主要原因。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近年来,受社会影响,离婚率不断上涨,很多家庭经常冷战,互相不理不睬,每天硝烟弥漫,剑拔弩张,一言不合就引发战争。对家庭成员的情感、表现、委屈或者愤怒等熟视无睹,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等成为影响家庭稳定的不健康因素。很多孩子在单亲家庭中长大,不管怎么样,缺乏关爱和了解的家庭对孩子学习、生活、情感、性格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家庭环境主要有以下几种;1、夫妻关系不和谐的家庭。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是影响青少年成长和形成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反之,一个长期处于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下的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更没有幸福和快乐可言。在这种不和谐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极易形成孤僻、内向和自卑的性格。一些孩子为了逃离这种不和谐家庭而选择离家出走,从此流落街头,一旦他们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诱惑,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2、结构缺失的家庭。其中包括父母双亡或单亲、离异及离异以后的重组家庭。有调查表明,在110名离婚子女中,具有自卑心理的占48%,性格孤僻的占44%,感情脆弱的占44%,具有心理早熟倾向的占24%,情绪波动的占25%[1]。??比率加起来超过100%?这说明他们不能拥有完整的父爱和母爱,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和情感,也会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存在极大的缺陷,社会学研究表明:在幼儿时期,母爱对孩子的成长尤其重要,如果在此时失去母爱,孩子的情绪会波动不安;而父爱跟孩子少年时期的成长关系重大,这个这个时期失去了父爱,孩子会感到恐惧不安、胆小怕事[2]。父母双方都不去管的青少年,由于他们长期缺少关爱和教育,他们很容易空虚、郁闷、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很容易非常容易沉溺于淫秽录像、黄色书刊以及网络里的虚拟世界里面,甚至吸毒,打架斗殴、酗酒、卖淫嫖娼等。3、经济贫困的家庭。家庭贫困的父母因为他们的个人素质和修养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他们不能保证孩子必要的物质生活保障,另一方面,他们整日为了生计和温饱而不停地奔波,从而没有时间来顾及孩子的教育。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物质和精神世界都非常匮乏,所以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极易产生不满、自卑、嫉妒和仇视的心理状态,性格则会孤僻,内向。他们常常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而过早的辍学打工。然而由于他们在技能方面的缺乏,会使他们很难在社会生活中立足,由于这种原因加大了他们与社会不良团伙走到一起的可能性。据天津社会科学院对天津市8000名罪犯的调查中,25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人员中,有辍学史的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56.5%,这说明辍学学生犯罪问题十分严重[3]。4、父母行为不端的家庭。犯罪生物学派认为犯罪父母可能有犯罪子女,在剑桥的研究中,一项研究结论是由犯罪父亲的少年犯罪人的数量是没有犯罪父亲的少年的两倍[4]。因为父母的价值观念、道德修养、行为举止和生活方式会对青少年的品格、个性的形成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5、教育缺失的家庭。有些父母由于工作繁忙长期在外,把孩子托付给老人,然而老人思想观念与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脱节以及体力和精力的不足,往往无法去承担孩子的教育责任。而且大多数老人过于溺爱孩子,对一些事情的对错以及是非曲直都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必定会养成孩子我行我素,老子天下第一的恶劣品性。这种类型的孩子既没有父母的教育,又没有严格的管束,很容易受到各种社会不良因素的诱惑而走上犯罪的道路。(二)不当的家庭教育模式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然而家教的失误,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综观现如今的社会现状,不当的家教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轻道德,重智力。在我国现如今的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一些父母只注重对孩子的智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孩子道德品行的教育。在孩子的心中逐渐形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意识,区分好孩子跟坏孩子的唯一标准成了学习成绩的好坏,只要孩子的成绩好,其他大多数事情都不计较,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即使犯了错误也不能及时给予纠正和批评。由于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孩子的成绩一旦出现下降,就会对孩子百般辱骂,否定他的一切。这种做法,不但不会促使孩子努力上进,而且会严重挫伤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乐趣,使孩子不想学习,甚至会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最终造成孩子行为上的偏差,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近年来,有不少的青少年因为未能达到家长的过高期望而自杀,或做出伤害亲人朋友的恶性事件如林森浩、马加爵的犯罪案例,让我们触目惊心。(有没有最新案例?)2、溺爱性的教育方式。二孩政策放开以前,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而这些独生子女就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小祖宗”,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使父母非常容易走进溺爱的泥潭,他们处处为孩子着想,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极力的去满足孩子的各种有理无理的要求,对孩子所犯的错误一味的偏袒、纵容,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只能助长孩子的各种恶劣习惯甚至是犯罪的倾向。3、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在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大多数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错误观念,孩子一旦没有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目标,或者做出与自己意愿相违背的事情时,便对孩子进行打骂体罚,而其有的家长平时对孩子置之不理,一旦孩子犯错误就对孩子拳打脚踢。这种教育方式,不但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而且非常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造成亲子间的一种隔阂。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心灵很脆弱,他们往往性格非常的冷漠、孤僻、自卑和脾气暴躁。一旦进入社会后这种孩子极以步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4、放任自我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大多数出现在农村家庭、经商家庭和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这种家庭的父母只顾着赚钱,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他们大多数信奉树大自然直,任其自然成长;或是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轻视了孩子的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这类父母由于平时只顾着赚钱对子女置之不问,使孩子无法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容易形成亲子间的代沟。青少年为了摆脱这种孤独的环境,寻找心理上的慰藉,就会到社会上结识各种不三不四的朋友,在这种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往往行为放荡不羁、目无法纪、性格扭曲、思想偏激,很容易和社会上的不良团伙结识,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探究既然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都会对青少年犯罪造成巨大的影响,那么我们在预防青少年犯罪就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改善家庭环境,另一方面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优化家庭教育,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目的。(一)改善家庭的教育和环境1、家人要注重以身作则,现身教育。青少年的家人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健康的思想、高尚的品行教育和引导青少年进行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要言传身教,让自身良好的品行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预防和制止青少年吸烟、酗酒、泡网吧等不良行为。2、家人要优化青少年的教育环境。在家庭教育中,青少年的家人要尊重青少年的人格尊严,多关心,多交流,多沟通,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心理动态,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循循善诱,动之以情的方法,因材施教地对他们予以教育和帮助,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促使他们进步。3、家长要当好启蒙老师。其一,要当好启蒙老师,在孩子面前要做榜样,不要把自身存在的和社会上的不良气习传染给孩子。其二,科学合理的管教孩子,“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是需要父母来引导的”,管教要讲究策略,不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通过父母精心的教育和引导会缩短孩子形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间。其三,多交流、沟通和孩子做朋友,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发现有不良行为动向时,适时的予以教育引导,将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4、父母要履行好抚养和监护的职能,保证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条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负有直接责任。这一规定,在法律上明确了做好家庭教育特别是法制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为人父母者不可推卸的法定义务,不履行法定义务必须承担法律责任[5]。父母必须让孩子去学校接受教育,学习做人法则,掌握更多更全面的法律知识,使之知法、懂法、守法,从而避免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二)改变不当教育模式,优化家庭教育职能1、家长一定要客观对待青少年,要深入青少年的内心。既不溺爱纵容,也不过分要求,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消除亲子之间的隔阂,尽量多方面全视角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对青少年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期待。无论是青少年做出来什么事,一定要调查清楚其中的过程和原因,了解事情的真相。然后再采取合理的措施。2、家长要掌握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和一般规律。如果家长连一些基本的教育知识都不具备,那就会在教育中存在很多误区,对青少年的行为也不会有很深的理解。如果家长掌握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比较扎实,而且能够灵活运用,这样对青少年的教育方式就会更加科学,更加具有针对性,教育效果就会更加理想。杜绝青少年接触不健康因素的机会。家庭是青少年生活和学习娱乐最主要的场所之一。如果父母的爱好和休闲娱乐方式都是健康积极的,那么孩子就会在耳濡目染之下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因此,父母应主动学习和向孩子推荐一些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文艺作品和音乐、体育项目,尽量为孩子创造身心健康发展的条件。3、重视孩子的初次社会化。所谓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社会化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二是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初次社会化的过程主要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心理学家认为: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在进入青春期前主要在父母的影响下基本完成。[6]要充分发挥好家庭的作用,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世界观与价值观,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就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三)提升家长素质,提高家庭质量1、家长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青少年的发展如何,家长的素质对青少年有很大的影响。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2、一个合格的家长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在良好的思想道德引导下,青少年才会有向善的品行倾向,这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前提。3、家长应该端正自己的思想,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说低俗的话语,不做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为青少年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和榜样。同时家长还应该
本文标题:论青少年犯罪的家庭环境因素及其预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871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