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兴趣1
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在课堂上看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广泛的选择空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更多自我实践、自我感受的时间与机会,然而透过众多看似民主的设问与热闹的教学场面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学生是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一、培养兴趣营造氛围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巨大推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就不会热情,就不会主动的积极的去学习。学生在强迫的状态下被动的学习,也仅仅是做做样子给老师和家长看而已,其效果必定是很差的。学生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的影响,教师要多动脑筋,在准确把握教材编排的意图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但又要不拘泥于教材。创设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兴奋点,如讲故事、做游戏、画一画、唱一唱、猜一猜等。教学中,敢于创新,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善于使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各种创新活动,启迪他们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快乐的生活。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实现自主发展。要想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合作、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教师必须放下架子,走下讲台,成为学生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开发者、指导者、参与者、学生个性发展的服务者,建立一种资源共享的伙伴性师生关系。然而更重要的是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学习的主动权,为他们的动口、动手、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更多感官并用,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感波澜中积极参与,主动发展。只有这样做,才能让每一堂语文课都焕发出活力。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结论的,教师不说。另外,课堂上的规矩也可以改一改。课桌不妨摆成马蹄形、圆形等“主体式”。上课,学生可上台当“老师”,不解时才请教、求援,必要时老师给予启发、引导、点拨。讨论,既可前后左右结队,也可以离开座位与朋友切磋。学生动口多了,可动手写一会儿;坐久了,可站一会儿;动脑多了,可埋头闭一会儿眼睛;只要有助于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给学生“一路绿灯”,不必设防,从而让学生的创新灵感得以迸发,人格个性得以张扬。通过实践,我深感这样的教学给了学生充分的读、思、问、议的时间,从而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二、合作学习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它是相对于个别学习而言的。合作学习与独培养人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所以强调合作学习。其实,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学习时喜欢独立思考,而有的学生则喜欢与人交流,这两种认知风格并不影响学生的认知发展。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偏爱的、较为稳定的学习方式,我们不应强求一律。相反地,对于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我们应注意鼓励他们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与合作;而对于习惯与人交流的学生,我们则应引导他们经常进行独立思考,使两类学生的个性得以更健全的发展。当然,开展合作学习时,任务选择非常重要,必须选择那些具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否则就容易流于形式。例如五年级习作训练,在很长一段时间出现了为数不少的雷同文章。许多教师违背了作文教学的规律,一个班的大多数学生用同样的语言记叙着同样的事情,抒发着同样的情感,甚至连句子词语都很相近,如果老师再给与同样的肯定,这不是在培养学生说假话吗?长此以往,学生们的心灵之门就关闭了,他们就会陷入到一种这样的状态:面对习作一片空白,老师不详细指导,他们就很难写下去;离不开作文书,没有书的指导,他找不到感觉;直接抄作文或在例文基础上略作改动。我认为指导学生的习作,尤其是在小学阶段,不应该用整齐划一的开头结尾束缚学生的思维,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我手写我心的能力,也就是说,要注意培养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把自己头脑中的事物鲜明、准确地表现出来,透过文字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三、转化接受方式尊重学生个性传统的教育基本上是“接受式”教育,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被动的接受,机械的训练,死记硬背而已,他们只是在继承,没有探究,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学生“接受式”学习的方式必须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化,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他们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去亲身经历和体验一番。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重要的是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即建立师生、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它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利于为他们的自我表现和相互间的交流提供更多更广的空间,使他们能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和教学的需求,把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班级集体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为他们实现终身学习并成为创新人才打好基础。不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把竞争的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做到问题让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操作,知识让学生获得,学法让学生归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生争论的问题,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让学生去探究。新课改理论明确指出: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实际上,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对某个学生有效的方式,对他人却未必管用。所以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彻底改变过去“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的可塑性强,发展弹性大,要理解学生身上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成功欲望,相信学生的潜能,诊断学生的优势智力,激发他们发展成才,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天性。四、拓展生活空间转变习作方式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单是课本与课堂教学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凡是有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一切资源都来自于课外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所以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联通教材内外、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实践场所,尽快从“我”的世界跨入更为广阔的周围世界之中。由于农村孩子生活阅历浅,视野不够开阔,他们接触的新事物比起城市中的孩子要少得多。即便有丰富生活体验的孩子,又因平时缺乏语言材料积累的指导,使得每一次的作文课,成了老师与学生的“苦恼课”。有的学生口述作文的能力很强,但文字表达能力很差。他们多数没有积累语言的习惯,不善于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记录下来,等到要作文时搜肠刮肚也没有材料来写了,有时找到一个生动典型的材料,却又无法用准确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对于这类学生,多读多积累是关键。汉语言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难以掌握的语言之一。要想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除了在阅读与实践中不断感悟,别无他法。因此,语文教师有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除了教材中推荐的书目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学校的藏书情况向学生推荐图书。并通过多种的交流形式小结反馈,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表达欲望。(1)结合课内外阅读练笔。结合课内外阅读,看电影和电视、读新闻报纸,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评论电影或电视中的人物等等,也是培养学生有独特感悟的一种好方法。联系课内,写课后创意小文章,即结合刚学完的课文,顺延起故事情节,借题发挥,通过想象,假设进行补充;或干脆来个“老文新撰”,激励学生进行更多的练笔。(2)开辟“班级日志”专栏。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中设置此专栏,为学生构建自由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随时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粘贴于此,文章可长可短,其他学生看后,可以随时“跟帖”,就此事发表看法,或对他人的习作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种多重阅读与对话的形式,使作文教学充满了生机,大大激发了习作的积极性。如,一位学生过完春节回来时在班级日志中粘贴了一篇习作《妈妈,请还我压岁钱》。一文激起千层浪,不过几天,“跟帖”无数——《压岁钱风波》、《谁动了我的压岁钱》、《合理使用压岁钱》……看着学生真情流露,我不由感慨:学生从教师权威阴影中走出来,习作真正走向生命对话,折射出个性的光芒。总之,老师要转变自己固有的心态,我们要学会用儿童的眼光去看,用适合儿童的标准去衡量。如果我们用儿童的眼光赏识儿童的学习,用儿童的思想宽容儿童的作品,也许,我们就能见到一些久违的令我们感动的灵性及悟性……
本文标题: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兴趣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893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