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理论文章 >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广义的文化:(1)指的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的并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存在的总和。(2)分为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的三个方面。2.狭义的文化:(1)又称人文文化。(2)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3)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3.文化产品:(1)有广狭二义之分。(2)广义的文化产品指的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提出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3)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4)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4.文化内涵:(1)指的是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2)平时所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等等是针对所指称事物的文化内涵现时言的。5.文化现象:(1)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2)其特点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6.文化事象:(1)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2)它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如行业禁忌、建安风骨、原始巫术等。(3)它具有类型性和文化变异性的特点,文化事象的功能具有时代性。7.文化思潮:(1)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2)梁启超认为,汉代的经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清代的考据学等,都可以看做是时代思潮。8.文化政策:(1)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2)针对少数民族发展的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语言文字政策等等,均属于此。(3)正确的文化政策能促进和推动其发展,反之,错误的文化政策能阻碍和破坏其发展。9.上层文化:(1)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2)它的传播一般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10.底层文化:(1)又叫民俗文化、民间文化。(2)指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3)它的传播主要靠口头传承。11.民族文化:(1)指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2)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3)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4)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12.国别文化:(1)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2)它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13.传统文化:(1)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2)它是针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并不局限于古代,而是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14.文化传统:(1)指的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2)它是历史传承的产物,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3)文化精华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文化糟粕对社会起负面作用。15.旧石器时代:(1)指人类以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的早期时代。(2)从距今260万年延续到1万多年以前,那时还没有农业,人类依靠采集坚果、浆果和种子来维持生存。(3)在旧石器时代,人类首次创造了艺术。他们用描绘动物和狩猎场景的岩画装饰山洞。他们还开始捏制动物和孕妇的泥像。16.新石器时代:(1)新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大约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2)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3)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二是发明了陶器;三是出现了原始农业、养畜业和手工业。17.仰韶文化:(1)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2)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3)以彩陶文化最为著名,那时已出现农耕业萌芽。18.龙山文化:(1)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而得名。(2)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3)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4)有初具规模的农业定居场所,农器具制作趋于精细,还有宗教祭祀的遗址。19.三皇五帝(1)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是中华上古杰出首领的代表。(2)从三皇时代到五帝时代,历年无确数,最少数千年。(3)“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发明者,如神农氏发明农业,有巢氏发明居室等。(4)“五帝”人物有相当的确定性,指黄帝、颛顼、高辛、尧、舜。尧、舜。(5)五帝传说并不完全是后人的向壁虚构,它映现着某种历史真实。20.二里头文化:(1)二里头文化是中国青铜时代的文化,是夏文化的重要遗址。(2)该文化以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命名,年代约公元前21至公元前17世纪。(3)二里头文化分布于豫西晋南,遗址中发掘出青铜器,玉器等礼器,祭器,还有大型宫殿的基址;此外还发现了少量非正常死亡者的乱葬境,乱葬者可能是战争俘虏。这些都显示夏已初步进入国家阶段。21.羲和敬顺昊天:传说尧曾命羲和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润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22.敬授民时:(1)上古时期,人们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人们恐慌。(2)然而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3)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有把握农时的努力。(4)简言之,指将历法付予百姓,使知时令变化,不误农时。后以之指颁布历书。23.分封制:(1)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2)分封制的实施主要在周初,以后陆续也有,一直到晚期的宣王朝。(3)该制度的实施目的是捍卫周家天下。24.二王之后:周武王为了巩固周家统治,在分封诸候的同时,还把部分商人的后代封到宋国,把夏朝之后封到杞国,所以称为“二王之后”。25.西域:(1)分狭义西域和广义西域两种。(2)狭义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汉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3)广义西域,除新疆外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部分。26.丝绸之路:(1)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2)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3)这条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4)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城最明显的结果之一。27.征辟:(1)这是汉代高级官员选用属员的制度,也是汉代征集贤士为官的一种方法。也叫“公府辟士”、“辟除”、“辟召”。(2)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3)这是一般庶民入仕的常途,始于西汉,盛于东汉。(4)其积极作用是地方官员有相当的自主权,消极作用是容易结成官员与僚属之间的私恩关系,以至于东汉末期形成地方割据的局面,不能不说与此有很大关系。28.九州:(1)它是中国的别称之一。(2)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3)九州制只是当时学者对统一后的中国的规划,是一种政治理想。29.茂才:(1)即秀才,后汉时为避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2)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30.孝廉:(1)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2)孝廉即孝子廉吏,为士大夫仕进的主要途径。(3)被举的人一般是州郡的属吏和经学儒士。(4)举孝廉后,有的做地方县的令、长、丞以至州郡一级的太守、刺史,更多的则是到中央做郎官。(5)是明清两代对举人的雅称,习惯上俗称为“老爷”。31.贤良方正文学:(1)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2)始于武帝时,简称“贤良”或“文学”。西汉后期,儒生往往借此取得出身。(3)目的是广开言路,每当有天灾时,便多有此科,意在选出那些能“究天人之际''的读书人,对朝廷有所明示。32.文景之治:(1)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2)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了舱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了,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3)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即小农发展的黄金时期。33.重本抑末:(1)这是重农主义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2)“本”指农业,“末”指工商业。把重农主义(本)抑制工商业(末)作为国策,即重本抑末。(3)小农是王朝统治的基础,富豪之民兼并土地即意味着国家基础的丧失。因此,抑制末业与其说是保护小农,不如说是捍卫皇权。(4)认为重农必须抑商和禁末,以保证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些对巩固封建制度起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作用日益增加。34.独尊儒术:(1)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2)该思想主张去除“清心寡欲”的无为思想,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3)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要“兴太平”,就要制礼作乐,要“改正朔,易服色”,要举行封禅大典,大兴繁文缛节的建置,而儒学最能符合这种要求。(4)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35.永嘉之乱:(1)晋末八王之乱时,成都王司马颖招引匈奴贵族刘渊作外援助战,刘渊就以“赴国难”的美名,长驱直入,攻城掠地,蹂躏中原。(2)晋永嘉二年(308年),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3)永嘉五年(311年),刘渊率军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36.十六国:(1)又叫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2)西晋之后,初期进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并且相互征伐,先后替代,共有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37.玄学:(1)玄学是魏晋时期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潮。(2)开创人是曹魏的何晏,王弼。(3)他们主张“贵无尚虚”,其取向基本在调和儒道、关心理想帝王人格问题,大体仍不离济世之道。(4)稍后的嵇康、阮籍,他们厌恶司马氏以道德的“名教”欺世,于是标举“自然”大唱反调,在行为上更放纵,不守礼法。(5)西晋立国后向秀,郭象屈从于司马氏,著文否定嵇、阮的主张,使玄学成为西晋统治及门阀利益服务的思想工具。38.清谈:(1)这是魏晋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士族交际中的风雅。(2)“清谈”就是辩论演讲,它和现代演讲的共同点是要求有新异的观点。(3)清谈时谈士手持廛尾一主一客,主者称述自己的意见为“通”,客方起而论难为“难”。(4)“清谈”的方式,绝大多数属于口谈。而就口谈而言,又有几种方式:一是两人对谈,即所谓主客对答;二是一主多客或一客多主。不过主客双方都以一人为主,其余者可以插言;三是“自为主客”。当别人对问题都无高见可抒时,某人可以就此问题自己设疑,自己解答,以发表他的高超的见解。(5)清谈在辩理时很讲究言语简洁,切中要害。一“通”一“难”下来,有时分出胜负,有时各自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有时则需要第三方出来作总结。(6)士族名流相遇,不谈国事,不言民生,后泛指不切实务的谈论。39.般若学:(1)它是魏晋南北朝时佛家教义流行的前期阶段。(2)它是关于佛教义理的一门学问,它主要依据《般若经》而成立。(3)它是佛家“空宗”的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4)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后有鸠摩罗什及其学生僧肇。40.涅槃学:(1)它是魏晋南北朝时佛家教义流行的后期阶段。(2)它主要讲成佛的问题,如何成佛、成佛的理据及成佛的阶段等。(3)它是佛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佛教哲学的重要学说。(4)代表人物是鸠摩罗什的中国学生道生。41.《神灭论》:(1)该书由南朝齐、梁时期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所著。(2)佛教讲因果报应,讲三世轮回,范缜则本着道家自然主义的哲
本文标题: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09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