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彩一门课教案-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周次授课教师授课题目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授课班次学时数理论8学时实验/教学目的及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本质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价值的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启发提问袁隆平为什么要研究杂交水稻?教材与参考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版教学手段与方法案例引导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主要教学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真理——掌握真理归根到底是为了获得某种价值。由此,本章的内容分为三个板块: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笫一讲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通过“袁隆平为什么要研究杂交水稻?”等案例,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1)实践的发展为认识活动提供越来越丰富的材料。(2)实践为人们创造出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推动认识向广度和深度发展。(3)实践还锻炼了主体的认识能力,促进了人的认识能力的深化和发展。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对单个人来讲,他的知识不可能全是直接经验,而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统一。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二、认识的本质什么是认识?提出问题,引发同学思考。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以下内容的思考:(一)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通过让学生对一系列名言的分析,了解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进一步分析论证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引入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强调主客体双向互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离开实践和辩证法来认识问题小结: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特点利用徐悲鸿画马的例子,说明辩证唯物主义摹写性和创造性两个特点的关系。(四)创造性是反映能动性的基本标志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例子,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正是重视理论创新,我们党才能够永葆生机,不断发展。在对这些实际例子介绍之后,引发学生思考:同学们在生活中如何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介绍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新颖性、求异性、独立性、多维性、突发性。启发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讨论。希望同学们能够把握特征,加强自身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通过“木桶理论”等事例的分析,引出从实践到认识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类。“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列宁(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1、感性认识——“生动的直观”具体介绍感性认识的含义、特点、形式。2、理性认识——“抽象的思维”具体介绍理性认识的含义、特点、形式。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引导学生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明确如果割裂两者的关系就会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4、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深入调查、勇于实践,获取合乎实际的丰富感性材料。——基础和前提第二,用抽象的理性思考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和处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5、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什么是非理性因素,重点介绍几种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过程的影响。让学生明确,认识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单纯的过程。(1)充分发挥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2)正确辨析并有效防控非理性因素的消极、干扰作用(二)从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1、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一次飞跃解决的是认识世界形成思想的问题;第二次飞跃主要解决的是改造世界实践思想的问题。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这一问题。比如南水北调工程。第二,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利用同学们高中时期都非常熟悉的例子“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直接说明这一问题。2、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小结: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基础;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归宿。(三)认识发展的总过程1、认识的一般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形式上:表现为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内容上:推进认识的深化与提高;本质上:体现了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2、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因受主客观条件(如主观认识能力、客观形态的物质条件与手段等等)的限制而往往无法一次完成。(2)物质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决定了认识发展的反复性及无限性。第二讲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一、真理的定义提出问题“什么是真理?”带着问题,介绍各个学派对真理的解释。从而比较的提出辩证唯物主义对真理的理解。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标志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在明确真理的定义的基础上,分析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二、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即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注意: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2、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首先,从认识的广度看,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由于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其次,从认识的深度来看,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特定的真理不仅所反映的对象在范围上是有限的,而且其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这部分理论可以借用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的发展过程来说明。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看来,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在这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并不是两种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即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总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4、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观点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四、真理与谬误1、真理与谬误的区别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相符合、相一致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2、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首先,真理与谬误是相互对立的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再次,真理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发展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既然有真理和谬误之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辨别真理呢?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以便引出:真理的检验标准。提出几种检验真理的标准:权威标准;众人意见标准;实用主义的标准实践标准最后以扶正的比萨斜塔的案例,说明在这些标准中,只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从而引出下面的内容。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那么“实践这一标准是否就是绝对的呢?”又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讨论,从而引出下文:六、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1、确定性:即唯一性首先是指在任何情况下实践都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此外没有其它标准;其次是指无限发展的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认识的真理性。这也是绝对的。肯定了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也就必须承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2、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任何具体的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检验作用,都会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而表现出某种相对性、有限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必须把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看作是全部人类的实践即无数个别的、历史发展着的、整个社会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第三讲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第二章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什么又会涉及到价值观那?因此,首先要再次给同学们回顾下本章的体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归根到底,就是实践,这里从实践的目标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要涉及到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实践的目标首先,任何实践都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目的的,即以满足人类需要为目的。任何从事实践活动的人,都会以实现这个目标为出发点来进行实践活动。其次,从实践所改造的对象来看,正是那些尚不能使人的需要获得满足的事物构成了实践活动所需要改造的对象。再有,从实践所创造的产物来看,它们正是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事物。所以,我们说实践就是创造有价值的事物那么什么是价值哪?借用“恨铁不成钢”的例子,说明什么是价值。一、价值的定义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价值这个概念很简单,但要注意哲学上的这个价值与政治经济学上的价值、使用价值,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等概念的区别。通过几段话的分析,让学生明晰这些概念的区别。二、价值的特性1、客观性:这是因为,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人和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不论是人的自然需要还是社会需要,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都是由人的实际生存状态决定的,因而在本质上都是客观的。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是客观。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并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体本身客观存在的性质、属性决定的。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是客观。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后,就会对主体的需要构成意义关系。例如某种食物被食用后,对人的生存和生长是否有积极意义;人们欣赏了一部戏剧之后,是否能使主体产生美感和得到教益;人们身处的自然环境,是否能使人身心健康和愉悦等,所有这些,都是客体在与主体相互作用中所构成的意义关系,显而易见,这种意义关系它也是客观的。总之,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是一种客观现象。2、主体性: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会由于不同主体的需要和要求的不同或同一主体需要和要求的变化而转移。价值关系的形成是以主体的需要为主导因素的,因此,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就会因为主体及其需要的不同而不同。比如:药物对于健康人并没有直接的价值,而对于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彩一门课教案-第二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16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