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考试练习题一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练习题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为(B)A.《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B.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C.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学说D.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与时俱进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D.科学社会主义4.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是(C)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6.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C)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7.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党的出现C.十月革命的胜利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8.哲学基本问题是(A)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运动和物质的关系问题C.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29.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B)A.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B.对思维与存在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C.对世界万物是否运动发展问题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是否可以认识问题的不同回答10.哲学史上两个根本对立的基本派别是(C)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一元论和二元论1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D)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B.意识是人脑的一种分泌物C.人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12.意识的本质是(A)A.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B.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C.人感觉的总和D.思想观念的集合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C)A.存在B.精神C.物质D.原子14.“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A)的命题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15.“我思故我在”,这是一个(A)的命题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16.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B)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实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17.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为(D)A.人可以改变规律B.人可以创造规律C.人可以消灭规律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18.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3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B)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力量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1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A.客观实在性B.运动C.结构性D.层次性20.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A)A.物质范畴B..实践范畴C.运动范畴D.意识范畴21.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的本质是(A)A.主体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B.主体被动接受客体刺激的过程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2.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的这段话说明了(A)A.社会规律的客观性B.规律的平等性C.规律是可以认识的D.规律的能动作用2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否定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2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D)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25.科学家洛仑兹提出的“蝴蝶效应”理论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A)A.说明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4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2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D)A.不可知论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27.唯物辩证法是实质和核心是(A)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内容与形式的关系2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方法D.归纳演绎方法29.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C)A.普遍性B.特殊性C.斗争性D.客观性30.矛盾的根本属性是(A)A.同一性和斗争性B.绝对性和相对性C.有条件性和无条件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3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32.“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33.矛盾问题的精髓是(B)。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34.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5(D)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B.确定事物的质C.认识事物的量D.把握事物的度35.“牵牛要牵牛鼻子”这句通俗形象的话,包含的哲学原理是(C)A.要抓住矛盾的同一性B.要抓住矛盾的普遍性C.要抓住主要矛盾D.要抓住矛盾的斗争性36.在工作中善于抓中心环节的理论依据是(B)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C.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37.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C)A.事物自我否定、变成和原事物毫不相关的过程B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38.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D)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39.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A.全部的抛弃B.事物中的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40.“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A)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C.激变论的观点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4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名言直接的哲学依据是(C)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内外因相互作用的规律642.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D)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CD.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43.认识论中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D)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B.经验论和唯理论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4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B)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45.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D)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D)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B.主体性的观点C.反映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47.认识的本质是(C)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改造B.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加工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先天观念48.“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D)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49.“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C)7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50.“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这一论断说明了(B)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51.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C)A.是否被多数人拥护B.是否被社会普遍承认C.是否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一致D.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52.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处是看它是否(C)A.被大多数人承认B.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C.与客观实际和规律相一致D.具有效用性53.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一观点是(D)A.诡辩论的观点B.折衷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54.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飞跃是(B)A.理性认识指导实践B.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指导实践D.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5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C)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5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C)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的存在B.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国家的存在857.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是(A)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具有规律性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58.在社会发展中起根本性决定作用的因素是(D)A.人口因素B.地理环境C.社会意识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59.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A)A.生产力B.科学技术C.阶级斗争D.社会改革60.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先进还是落后的根本标志是(D)A.看它是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B.看它是否实现了社会公平和社会平等C.看它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D.看它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61.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C)A.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62.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本质上体现了(C)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人与人的关系D.物与物的关系6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B.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矛盾C.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D.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64.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最基础的关系是(B)A.政治关系B.生产关系C.阶级关系D.思想关系65.区分各种经济时代的客观物质标志是(D)9A.科学技术的进步B.社会财富的多寡C.生产方式的性质D.生产工具的进步6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C)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67.“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是说(A)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C.生产力间接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6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发展的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积极的促进作用D.社会主义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考试练习题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19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