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马克思主义课堂笔记刘亚南
1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2)工人阶级迫切的需求一种革命理论,能够正确的阐明它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给它指明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方向和道路。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需求,创立马克思主义的。(3)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3)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点。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2)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3)首先,与时俱进要求人们站在时代的前列,把握时代的特点,充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其次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大力弘扬,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我们的一切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指导。再次,与时俱进要求我们富裕创造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5,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1)首先,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其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再次,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2)一个人有理想这个精神支柱,就可以使人生更充实,能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在逆境中乐观豁达,不畏艰险,勇往之前。16,论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2)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像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①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②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③全球经济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④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⑤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乡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3)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任务,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单选多选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距今160多年的历史了1848年2月以共产党的宣言发表为标志,马克思主义形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先看,德国古典哲学唯物主义形而上学费尔巴哈的哲学体系唯物主义辩证法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再看,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最后看,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形成科学社会主义)代表学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那两个方面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个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物质的定义: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3,列宁物质定义具有的重要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1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4,运动和静止(1)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2)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相对静止有以下两个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3)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则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二者的共同错误在于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割裂。5,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的意义?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第二,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6,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第二,新事物优于旧事物。新事物实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东西,又吸收、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且添加了一些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7,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她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影响、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彼此孤立的。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不停的运动中,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的过程;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本质上是不变的,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则根本上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因为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源泉就在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1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9,内因和外因(论述)(1)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3)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我国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至包括了同类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1,论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意义(1)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这些矛盾的发展史不平衡的,其中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其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还要注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转化,不失时机地转移工作重点。(3)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同时还必须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1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原理、意义。(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1看到主要矛盾,又不能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能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陷入片面性而犯“一点论”的错误。(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时,要着重地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的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主次不分不抓重点,在实践中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形成形而上学的“均衡论”。(4)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包含、内在统一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专抓重点。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式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能忽略支流,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具体表现。13,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和质变是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在新质的基础上的量变开拓道路。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课堂笔记刘亚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21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