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蒋鹏于2010年5月2日星期日晚编写版权所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三、分析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3题,共40分)1.“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选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试运用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原理,分析扩大内需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意义。(15分)【答案要点】(1)材料的内容科学地阐明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特别是消费的重要性。(2)生产与消费是任何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两大环节,二者的关系是:①生产决定消费。主要表现为: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②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主要表现为: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消费为生产提供动力,促进生产的发展。(3)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但是,一方面我们各类商品的生产能力不断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出口难度加大,增速减缓。居民收入虽然不断增长,但由于支出分流等因素,影响了消费需求的扩大。因此,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和刺激消费的增长,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推动作用,对促进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解题分析】考查对生产和消费关系的理解,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建设中的运用,重点把握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也就是在经济建设中扩大消费需求对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意义。2.下面材料是有关真理标准的论述:(15分)材料1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恩维的现实性和力量。毛泽东说: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材料2实用主义者詹姆斯说:凡是有利于我们工作,并使我们得到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唯一标准。请回答:(1)材料l和材料2的观点一致吗?为什么?(2)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分析材料2。【答案要点】(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是不同的。材料1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才能说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准,只有实践才能说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材料2则认为,有用即真理,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就看其是否能使我们得到效果。这是唯心主义的(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而不能用人们的主观意愿、是否符合人们的需要、是否对人有用作为标准。对人有用、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产生某种效果的理论和观点,并不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因而不一定是真理。3.看图分析:(10分)未来画家的难题:“树叶究竟是什么颜色的呢?”蒋鹏于2010年5月2日星期日晚编写版权所有问:(1)该图包含着什么样的哲学道理?(2)你从中得到什么启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2三、分析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3题,共40分)1、阅读下列有关认识和实践关系的一组材料:(15分)材料1:观念有三类:天赋的,外来的、虚构的。这是按照不同来源而做出的区分,虚构的观念是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天赋的和外来的观念都是由思想以外的原因所造成的。因此上述观念可合并为两种: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和由外部原因造成的。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观念不是真实的,而在外部原因所造成的观念中,有一些是真实的,有一些不是真实的。前者指上帝造成的观念,后者指可感事物造成的观念。——摘自《西方哲学简史》材料2:心灵是一块白板,上面没有记号。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才有了观念。因此,经验是观念的唯一来源。经验分为感觉和反省两类:感觉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它是通过外物地刺激而产生观念的过程;反省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心灵不但消极的接受外物的刺激,它本身就是内部感官,有对刺激进行反作用的主动性。心灵通过感觉而对取得的观念进行反思,从而得到新观念;它还会对自身的活动进行反思得到另外一些观念,这些观念多与感情有关。感觉和反省不是相互独立的活动,它们可以共同起作用,因此,有些观念同时有两个来源。——摘自《西方哲学简史》材料3:“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摘自《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3卷材料4:恩格斯说:“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它的工业生产,需要有探索自然物体的物理特征和自然力的活动方式的科学”“近代工业不仅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制造成为可能”——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1)材料1认为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如何理解“有些观念同时有两个来源”?材料1和材料2蒋鹏于2010年5月2日星期日晚编写版权所有(2)如何理解“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本身”?说明材料3(3)根据材料3和材料4说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答案要点】:(1)材料1认为,观念是天赋的,外来的,虚构的,否认了观念是物质世界在人头脑中的反映,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材料2认为观念的来源是经验,他认为认识的来源在于经验,在于有外物的刺激,但是来源有感觉和反省两种,就是说观念的来源既有客观事物引起的,也有心灵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到的.材料1和材料2的区别在于:二者在认识来源的问题上观点不同,材料1认为是天赋观念,是唯心主义认识论.材料2否认认识的来源是天赋观念,但是却认为认识来源有感觉和心灵自发两种,是认识问题上的二元论.(2)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本身,这就是说,人的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这种反映是在人类改变自然界的实践中形成的,单独的自然界并不能在人的头脑中形成认识.材料3承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3)当资产阶级工业发展需要科学时,就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动力.近代工业提供了观察材料,丰富了人们的认识,这表明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条件.要检验和判定某种认识是否符合实际,需要一个客观可靠的标准,这个标准也只能是实践,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总之,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决定认识,实践为认识提供手段和物质条件,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马克思指出:“国家不同,劳动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因此,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而这又表现为更多的货币。”请根据这一论述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5分)3、看图分析:(10分)问:(1)该图包含着什么样的哲学道理?(2)你从中得到什么启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3三、分析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共40分)1.下面是有关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材料(15分)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通过劳动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以加工蒋鹏于2010年5月2日星期日晚编写版权所有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经历了剧烈膨胀后,比重逐渐减少;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总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导致劳动向其他领域转移和延伸。商品生产劳动的领域,已不仅仅局限在物质生产领域,而且延伸到了社会服务领域和精神文化领域。……劳动正由以体力劳动为主向以脑力劳动为主转变。——摘自《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结合材料,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论述如何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答案要点】(1)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严谨而科学的体系。但是应该看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创立于工业化初期,当时创造价值的劳动,主要是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伴随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深刻变化,突出表现为:劳动的领域得到扩展,劳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劳动过程的整体性得到增强。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2)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包括:一是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不能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只局限于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同样创造社会财富和价值。二是拓展对创造价值的领域的认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导致劳动向其他领域转移和延伸。商品生产劳动的领域,已不仅仅局限在物质生产领域,而是延伸到了非物质生产领域,即社会服务领域和精神文化领域。这样,在当今社会,不仅财富的数量迅速增长,而且财富的存在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在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精神财富也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这部分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也同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一样,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2.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的材料摘录如下:(15分)材料一: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材料二: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材料三: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整个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请回答:(1)材料一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2)分别指出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思想倾向【答案要点】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3.下面材料是有关真理标准的论述:(10分)材料1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恩维的现实性和力量。毛泽东说: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材料2实用主义者詹姆斯说:凡是有利于我们工作,并使我们得到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蒋鹏于2010年5月2日星期日晚编写版权所有也是真理的唯一标准。请回答:(1)材料l和材料2的观点一致吗?为什么?(2)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分析材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4三、分析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3题,共40分)1.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下述材料:(15分)材料1:17世纪和18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说:“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爱尔维修说:“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材料2:19世纪末20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以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失了”,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材料3: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
本文标题:马哲分析题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25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