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马克思复习资料——课堂提问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简答题: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一方面,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离不开具体科学。另一方面,哲学给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哲学中的“两个对子”是指哪两个?以上内容分别在辩证唯物主义哪三个部分展开论述?(1)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对立的观点;(3)联系与孤立、发展与静止、是否承认矛盾。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实现了哪两个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4.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式?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1)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源。“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复合”客观唯心主义把人之外的神秘精神力量看作是世界的本源。“理在事先”“绝对精神”产生万事万物。(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某些具体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本源;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来确定和解释世界的物质本源,其中较典型的是把原子确定为世界万物的本源;辩证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客观实在。5.以下观点分别属于哪些哲学派别?“凡以知,物之理也,可以知,人之性也。”————可知论“存在就是被感知”;“理在事先”————主观唯心主义“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产生万事万物”————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子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世界统一于存在”————唯心主义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参考)这是马克思在论及观念的产生及其本质时所说的一句话。这一论断表明:(1)意识和观念就其内容而言,它来自外部物质世界。所谓“移入人的头脑”就是指通过感觉和思维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把物质的东西变成人脑中观念的东西,也就是达到对物质世界的观念的把握。(2)人脑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不是机械地照映外物,而是人脑对客观物质进行加工改造,人才产生出观念,实现对客观物质的观念把握。人脑改造物质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感性现象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加以改造,从而观念地把握客观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物质世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唯物辩证法就是对物质世界的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的反映。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8.如何理解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等概念的有机统一?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9.(1)赫拉克里特:“一切皆变”。“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踏进又不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2)芝诺“飞矢不动”。“飞着的箭是静止的。因为,如果每一件东西在占据一个与它自身相等的空间时是静止的,而飞着的东西在任何一定的瞬间总是占据一个与它自身相等的空间,那么,它就不能动了。”(3)恩格斯:“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的机械的位移之所以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这种矛盾的连续产生和同时解决正好就是运动。”以上观点的分歧和对立何在?它们分别代表了怎样的哲学观点?(1)“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辩证法;“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诡辩论。(2)“飞矢不动”———相对静止。(3)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10.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参考)一、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1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参考)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参考)(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2)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4)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5)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12.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谈谈你的体会。(参考)一方面,显示国家财富和国民财富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发展的角度看,是前进的,进步的,必然带来物质和精神的新的更高的需要,所以说是黄金期;但从国情来看,人均的概念掩盖了底下不均衡的现实,而且随着发展,这种不均衡,失衡的状况会相对量的扩大,另外,总体的发展也会掩盖局部的不发展,如果不加以重视和解决,必然会拖累和牵制发展,但付诸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来解决这些问题也同样会影响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所以政府会陷入两难境地,所以又是矛盾的凸显期。1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请对这一段话加以哲学的分析。(12.13参考)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存在着两对社会矛盾,一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解决得好,就能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解决得不好,就会极大地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努力克服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部分,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加大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二、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时期,一方面生产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这自然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所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黄金发展期。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与现实的差异,所有制形式与分配方式的差异等,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相对处于不平衡状态,各经济实体中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也出现了逐渐拉大差距的趋势,甚至引发局部贫富不均的现象。这必然要影响一部分人的生产积极性,成为各类社会矛盾的突显期,从而对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三、鉴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基本原理为指导,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社会政策,兼顾社会公平公正,缩小贫富差距,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正确地处理各类社会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就能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将我国的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14.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具体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①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表现;②两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中的共同本质,而不是包括个性的全部内容;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定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另一场合就可能是个性的东西,反之亦然。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15.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怎么样;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条件性,孤立和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题;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矛盾是世界,万事万物都包含着矛盾,不包含着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认识矛盾就是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就是处理问题。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承认矛盾,发现矛盾和处理矛盾。这样,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第四,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总体上都是有低级向高级不断的发展,它的发展是由量的不断积累,超出度的范围,达到质的飞跃。这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和中要重视量的积累,以便突破质的飞跃;第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我们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要以唯物辩证法作思想导向。16.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一、概念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二、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
本文标题:马克思问题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26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