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考试题型:1.单选:1′×30=30′2.多选:2′×10=20′3.简答:6′×5=30′4.论述:10′×2=20′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单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多选)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成为主导趋势。②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③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3.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三个)(多选)①德国古典哲学②英国古典经济学③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黑格尔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费尔巴哈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备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代表人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代表人是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把资本主义制度看成:“新的奴役形式”“社会地狱”“一整套欺骗和伪善的制度”“复活的奴隶制”4.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是:《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多选)5.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多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6.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多选/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核心纲领7.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多选)8.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9.就理想的内容可以划分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其中社会理想是全部理想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10.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三个)(多选)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2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重点章节)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1.物质世界→唯物论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辩证法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2.世界观是指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3.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哲学的两大基本问题:①物质与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属于本体论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属于认识论的问题)备注:意识=思维=精神存在=物质①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4.哲学的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哲学的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备注:二元论的著名代表是笛卡尔。5.一元论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统一于精神。备注:①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感觉”、“知觉”、“经验”、“心”“理”、“天理”、“理念”、“绝对精神’、“神”、“上帝”、“命”、“天命”②唯物主义哲学经历的基本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三种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和中国的“元气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6.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主要思想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①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②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③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线多样性的统一。37.物质的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备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8.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备注:运动=变化、过程9.主张无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主张无运动的物质→形而上学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诡辩论备注: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10.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①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一维”②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三维“备注:四维时空概念表示时间和空间相统一的概念。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对整个物质世界而言,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无限的。对每一具体事物而言,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有限的。无数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和有限性之和,就构成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无限性。1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主体实践客体↓↓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类主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天然自然物、人工自然物人类社会主观精神、客观化精神实践的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12.实践(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三个)(多选)①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如:农民耕地)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如:社会管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③科学实验13..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劳动实践物质生产实践实践活动4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本章重点)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普遍联系)、发展(永恒发展)备注: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2.只见区别、不见联系→形而上学的观点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相对主义的观点3.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复杂多样性。4.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备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所以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5.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联系”、“发展”、“矛盾”(关键词)①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②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③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6.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③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④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7.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8.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备注: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相互转化)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对立9.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5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如:水果与苹果、梨、桃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也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1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12.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三个阶段;①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②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③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13.★意识的本质包括的内容:(多选/单选)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②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多客观世界的反映。③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狼孩”的例子(考点)14.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多选)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③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④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次重点章节)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1.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认识论2.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鲜明特点是: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把唯物辩证法贯彻到认识领域,由此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成为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3.实践性是认识论的最显著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64.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表现如下: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标准和最终目的,是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5.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备注:认识主体只能是人,不能是人以外的其他事物。人是唯一能担当起认识主体的存在物。认识主体:个人→群体→人类整体(包括现在的人、历史的人、未来的人)认识客体:自然客体(自然界)、社会客体(人类社会)、精神客体。认识主体的属性:自然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认识客体的属性:客观实在性、对象性。6.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①改造和被改造的实践关系。→最本质的关系②反映和被反映的认识关系。③相互作用关系。7.哲学上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8..不可知论的两个典型代表人物:休谟和康德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1.认识运动过程的两次飞跃: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备注: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新的实践→新的认识→…2.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分为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备注:感性认识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理性认识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深刻的、全面的。知觉=感觉+感觉+感觉+…+感觉表象即“回忆”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下定义,定义不同)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⑶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备注:在人的实际认识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又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否则就会犯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只强调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经验论→经验主义认识论的根源只强调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唯理论→教条主义认识论的根源74.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先是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完整的认识过程。【正确的认识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实践】5.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整个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存在于每个时代的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中,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6.人的认识既不是简单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这是认识运动发展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反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第三节真理与价值1.认识的目的就是要达到真理。2.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误。3.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真理和谬误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它们的对立表现在相互排斥、相互否定上;它们的统一表现为他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4.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备注:任何真理都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这就是真理观上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本文标题:马概知识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29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