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马铃薯生产现状与栽培技术
1马铃薯生产现状与栽培技术第一章概述一、马铃薯的发现与传播马铃薯的发现是在14000年以前由南美洲的原始人发现的,后经当地居民印第安人马驯化,其栽培历史约有8000年了,当时印第安人称其为“巴巴司”。马铃薯从原产地南美洲传播到世界各地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先后到西班牙、俄罗斯等地,后经欧洲殖民者开辟的海上船路,传播到世界各国。我国的马铃薯是明代丝绸之路传播进来的,当时,郑和七次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不少士卒沿途定居下来,后人因逃避国内战争和饥荒,使海上丝绸之路成了华侨往来东南亚和通道,从而顺便引进了“荷半截署”、“爪哇薯”,从此,马铃薯在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广阔天地。二、马铃薯的产业现状、问题和趋势(一)中国和世界马铃薯生产概况目前全世界重要种植马铃薯的国家的确良148个,总面积达成1838hm,总产量近3亿吨。中国的种植面积占20%-25%,总产约占世界的18%,占亚洲的70%,2000年月日人均占有量为45.8kg,人均实际消费32.1kg左右。近年来,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更是得到迅速发展,从1982年到1998年的17年间种植面积由245万hm2增加到406.2万hm2,增长幅度达66%,净增种植面积161.2hm2。1999年达到创历史最高纪录的441.8hm2。单产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与1982年相比,单产从9.7t/hm增加到了1998年的13.9t/hm增长幅度达43%。但近两年10年来,单产增加的幅度远低于种植面积的增加幅度。例如,1994年的单产是过去10多年来最高的,达到15.2t/hm,在1998年,单产只有13.9t/hm。我国马铃薯种植区域分一季作区(东北、西北)、二季作区(华北平原、长江流域)、西南混作区(云、贵、川、武陵山区)和南方冬作区(两广、台湾、海南和福建),全国各省区几乎都有马铃薯种植,但分布不均匀,主要产区仍2为北方一作区和西南混作区,这两个种植地区占全国总种植的90%以上,而其它两个作区,这两个种植专区占全国总种植的90%以上,而其它两个作区,总种植不足全国的确良10%,各省区间的分布也不一样,目前,种植面积最大为内蒙古自治区,1999年种植面积达57。68万hm2,其次是贵州省,为44.96万hm2(300万亩)的省区有10个,还有甘肃省44。0万hm2(660万亩)。超过20hm2(300万亩)的省区有10个,分别是内蒙、贵州、甘肃、黑龙江、重庆、陕西、四川、山西、云南和湖北。通过近十年来的研究与开发,以马铃薯为原料的加工产品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目前全世界的马铃薯加工产品有:薯片、薯条、雪光粉、颗粒粉、薯块、全粉、淀粉、罐头、去皮薯、薯粒、沙拉及化工产品,如乙醇、茄碱、乳酸等。但最主要的加工产品仍为淀粉、薯片(再塑薯片),薯条和全粉(颗粒粉和雪花粉),日本利用淀粉已开发出2000多种新产品,对于马铃薯的加工,发达国家占有较大优势,无论从加工比例,加工产品的品种,还是加工设备的开发都胜于发展中国家,例如法国加工比例占59。0%、美国占48。2%、英国占40%,德国占13。7%。总之全世界有50%的马铃薯用做鲜食,10%用于加工,20%用于饲料,10%用于种薯。中国对马铃薯的加工尚属起步阶段,加工比例仅有5%,其中绝大部分用于鲜食和淀粉加工,其它产品大多仍属于初期阶段,数量都十分有限。(二)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工业化,目前,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严重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致使大量外国公司蜂拥而至。为了确保国内有关部门在市场中的份额,发展马铃薯产业,必须从政策,科技和投入三方面下功夫,1、存在的主要问题(1)投入严重不足;国外发达国家基本上把马铃薯列为第二、第三位的重要农作物,甚至象荷兰、俄罗斯等车列3为首要农作物,而我国一直列为一种蔬菜作物,科研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投入也很少,至于加工业的投资更是少而又少。(2)贮运技术和加工设备开发都还很落后马铃薯是一种鲜活、易烂原料,发达国家100多年来建立起来的马铃薯食物,是以冷链加基础的,而我国在这方面仍非常薄弱,多是地窑、山洞等传统的贮藏,问题是分散,规模小,贮藏损失大,很难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求。如果现在不着手这方面的研究开发,包括必须的引进,这将是马铃薯发展的瓶颈之一。加工设备,目前都是从国外引进,价格昂贵,也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3)脱毒种薯体系建设还不健全现在全国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种薯质量检测,认证与监控中心,对于脱毒种薯生产主要依托科研院所,没有独立的第三方监控。2、中国马铃薯生产发展趋势近30年来,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马铃薯中心的报告表明,发展中国家的马铃薯生产(除小麦外)比其它粮食作物增长都快。平均年增长3。6%,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总产量占发展国家的60%,同时占世界产量的20%,有关部门预计,到2010年,中国马铃薯产业将呈现如下特点:(1)种植面积进一步推广;(2)单产和总产将大幅度提高;(3)用途呈现多样化;(4)专用品种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适用新技术普遍采用。三、我县马铃薯生产现状和问题我县是一个较贫困的农业大县,马铃薯作为一种较高产的农作物已成为我县的一大支柱产业,近年来,更是出现了多种形式的马铃薯订单农业。但是,长期以来,与我省和全国一样,马铃薯生产工作一直以高产、抗病、高淀粉为主要目标,各种专用型品种极少,尤其是加工品种更少,品种类型的单一化,已远不能跟上马铃薯产业化的要求,也未能发4挥出我县种植马铃薯的地域优势,主要问题表现在两面大方面:(一)品种类型的单一化根据国际国内马铃薯发展趋势:马铃薯品种有了新的标准,综合指标为抗病、高产、芽眼浅而少,表皮光滑、茄素少且不易增变,多酚—氧化酶含量低,易运输和贮藏等,具体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粮用薯,要求品种除综合指标外,还必须具备淀粉含量高,淀粉颗粒大,蒸煮易爆裂,食用品质好,无怪味等特点。二是菜用薯,要求品种除综合指标外,还必须具备块大、淀粉含低、食味好等特点。三是加工薯,要求品种综合指标外:A、淀粉系列加工,要求淀粉含量极高,且芽眼极浅,薯块整齐;B、全粉系列加工,要求淀粉含量适中(14-18%)、蛋白质含量高,还原糖极低,芽眼极浅,薯块整齐等特点。四是外销薯,要求品种除具有综合指标外,必须具有黄皮黄肉,芽眼极浅,薯块大而整齐,商品率高等特点。我县现在大田种植品种主要有渭薯1号、陇薯3号、大白花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高产、稳产、抗病、适应性强、淀粉含量相对高,但和专用型比较,共同的不足之处:一是芽眼深,不利于加工和外销;二是蛋白质及干物质含量不高,达不到加工要求;三是还原糖,多酚—氧化酶含量高、茄素易增变。总体看来它们只是接近粮用薯,而现在这种类型的马铃薯市场已有饱和现象。(二)耕作粗放,经营分散,种植盲目虽然这几年马铃薯种植在我县已有比较科学的栽培技术,但和发达地区以及国际发达国家比较差距甚远,其主要表现在种植地块选择上的随意性,种植密度上的随机性,田间管理上的粗放性,种薯生产和商品生产上的无差异性及病虫灾防治的不重视等。其次现在经营分散,种植品种无选择性,把外销作为普通马铃薯出售。再者近看来又表现出了种植的盲目性,即一味地扩大面积而忽视了它的出路,一味5地扩大面积而忽视了马铃薯市场的变化,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降了商品薯的价格,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我县马铃薯产品开发的战略计划的实施。第二章马铃薯栽培技术一、马铃薯的特征和特性(一)形态特征1、根部特征由块茎无性繁殖长出来的根为须根,没有主根和侧根之分,而用浆果里的种子(实生种子)繁殖长成的实生菌植株,就形成主根和侧根。马铃薯的根系大部分一般都分布在土壤表层70厘米深的范围内,但也有达1米以上的。一般中、晚熟品种的根入土深、分布广、早熟品种则入土深、分布鞋范围小。马铃薯根系的强弱跟大部分作物一样,即抗旱性越强,则根系越发达。2、匍匐茎特征:匍匐茎是从主茎的地下部分退化叶的叶腋延长出来的,在部分略呈水平方向分布在耕作层。其长短和多少因品种而异,短则不到3厘米,长的可达30厘米以上。同时匍匐茎的多少还与栽培条件密切相关。如播种的深浅、覆土的厚薄以及培土的高低和及时可否,都可以左右其形成的多少。在适宜的条件下,一般每株可长出5-6条匍匐茎。匍匐茎因播种过浅或中耕培土不当地面时,即形成地上茎而不结薯。3、块茎特征:块茎是由匍匐茎顶端逐渐膨大而形成的,因为是茎的变态,所以叫做块茎。块茎上由子叶脱落而留下的痕,叫芽眉内有3-5个未伸长的幼芽眼比脐部(与匍匐茎连接的一端)的多,输导组织发达,所以出芽早而壮,叫做顶芽优势。因此,选择顶部芽眼作种可以早出苗、出苗壮、生长整齐、提高重量。同一芽眼中的芽,通常中间的顶芽先萌发,侧芽后萌发出土,这一特征可用分芽繁殖,加速种薯繁殖率。64、地上茎部特征地上茎是由种薯的芽眼或种子的胚茎抽出来的枝条,近似三或四棱形。生长初期是起立的,后期因品种不同呈起立,半起立和匍匐等状态。茎的高矮和分枝多少也因品种不同而不同。茎的颜色,可作为区分品种的特征。5、叶部特征马铃薯块或种子出苗后最初长出的叶片为单叶、全缘、茸毛较多。随着植株生长,便形成奇数羽状复叶。叶面平展或褶皱,上有茸毛和腺毛。茸毛有减轻蒸腾作用和吸附空气中凝聚的水分的作用,腺毛则能使凝聚的水分进入植物体内。叶的形状、大小、叶色浓淡、叶面茸毛多少、叶柄的长短等,皆可作为区别品种的依据。6、花序特征马铃薯的花是聚伞型花序,着生在长短不等的总花茎上,每朵花都有长短不等的花柄、花柄上部有一圆突起叫做“花柄节”,花果脱落时即由此产生离层,花为5片合瓣花冠、花萼5片,萼片基部中央有5个雄蕊和一个雌蕊,雄蕊由花丝和花药组成,花药成熟时头和子房组成。7、果实特征马铃薯的果实为浆果,呈圆形,椭圆形或肾形,果皮为淡绿、淡黄、褐紫或紫绿色,果肉多为二心室,在中轴胎座上着生种子。8、种子特征马铃薯的种子为扁平卵圆形,子粒很小,千粒重仅有0.5-0.6克,由种皮、胚乳、胚根、胚轴和子叶组成。(二)马铃薯的特征1、休眠期特征新收获的马铃薯块茎,因其表皮中有一层栓皮组织,隔阻空气中的氧气透入块茎内部,使块茎的芽眼部分不能获得所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整个生理代谢过程减弱,马铃薯处于呼吸微弱和生长停顿的休眠状态,这时,即使在适宜条7件下,块茎也不能发芽,必须经过一段时期才能发芽。这就是马铃薯块茎的休眠期特征。其休眠期的长短,因品种、贮藏温室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一般马铃薯适宜的贮藏温度为1-3。C。2、发芽期特性马铃薯块茎发芽的最低温度为5-6。C,最适温度是15-17。C。一般在适宜温度范围内随土温的升高、块茎发芽所需时间愈短。3、幼苗期特性马铃薯在幼苗期对水肥要求高,仅占全生育期的15%左右。但对水肥很敏感,氮素不足严重影响茎叶生长,缺磷和干旱影响根系的发育和匍匐茎和形成。因此需要早追肥、早浇水、保幼苗健壮生长,及时中耕除草,促根系发育和匍匐茎形成。4、结薯期特性马铃薯在出苗后一月左右,植株开始现蕾。与此同时,匍匐茎和顶端开始膨大形成小块茎。马铃薯全生育期形成的干物质,大部分是在这一时期内形成的,所以该期是马铃薯一生中需水肥最多的时期,约占全生育期的50%以上。因此,要充分满足结薯期对水肥的需要,做到及时追肥浇水,以利夺取高产。5、成熟期特性当开花结实接近结束,茎叶生长渐趋缓慢或停止,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变黄和枯萎时,即进入了成熟期。该期的特点是以淀粉积累为中心,蛋白质、矿物质同时增加,糖分和纤维素逐渐减少。因此,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防止茎叶早衰,尽量延长植株的生长时间。为此,必须满足生育期对水肥的需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以利有机物的运输和积累。(三)马铃薯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对温度的要求马铃薯是一种喜凉怕热的作物,在海拔5000米及北纬870。的地区也可以种植。马铃薯块茎发育的最适土温为18。C,茎叶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17-21。C,最低温度为7。C左右,日平均温度不能超过25-27。C,否则,生长就受到影响,使呼吸作用过旺,光合作用降低,叶部形成的有机质大量消耗,同时,蒸腾作用加强,叶尖及叶缘失绿
本文标题:马铃薯生产现状与栽培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31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