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锡市城市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试行)项目名称:锡林浩特市城市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建设单位(盖章):锡林浩特市林业水利局编制日期:2011年4月20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2-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锡林浩特市城市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建设单位锡林浩特市林业水利局法人代表李万国联系人张晶通讯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联系电话18604797007传真邮政编码026000建设地点锡林浩特市市郊立项审批部门批准文号建设性质新建■改扩建□技改□行业类别及代码A0212造林占地面积53800亩绿化面积(平方米)总投资4.94亿其中:环保投资(万元)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评价经费(万元)预期投产日期2011年月-3-工程内容及规模:一、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1、项目建设背景锡林浩特市作为锡林郭勒盟公署所在地,地处祖国北疆,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民族、汉族居多数的多民族边疆城市,也是全盟的窗口和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其生态环境的建设不仅影响着全市17.3万人民生活水平质量,影响着全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着全盟形象和对外开放。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落实国家有关方针政策,锡林浩特市政府总结了多年来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突出生态环境建设,把完善生态环境功能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突破口,积极抓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干旱少雨、土壤贫瘠是锡林浩特地区近几年的真实写照,由于严重干旱,近几年沙尘暴及扬沙日数逐年增加,成为京津地区主要的风沙源,并且影响了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本项目正是基于以上因素而制定的,近几年锡林浩特市对本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经验,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仍很突出,露天煤矿的开采带来的粉尘污染比较严重,灾害性气候仍不断发生,危害严重的主要有干旱、寒潮、大风、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健康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个现代化的锡林浩特市正在-4-兴起,如果不通过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去改变该地区目前的恶劣环境,就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森林是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它能提高大气的宜人程度,绿化、美化环境,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供人们旅游和疗养,恶劣的生态环境不断损害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加快项目区生态防护林工程的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发挥巨大作用。2、项目建设必要性锡林浩特市是全盟的窗口和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同时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近些年来,由于自然及人为因素影响,导致草地退化、沙化、沙地活化、耕地贫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使土地质量下降,土地荒漠化问题正困扰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对京津及周边地区生态安全带来极大危害。因此,实施林业生态绿化工程,在生态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优良乡土树种的生态作用和经济优势,在增加林草植被,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的重要意义。通过生态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建立起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良性生态环境系统,是今后一个时期内林业建设的头等大事。生态建设和保护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改善投资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强对外经济贸易往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项目建成后,将会极大地改善市区及周边生态环境。在城区周边建立起一道绿色屏障,促进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5-会稳定。同时也能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及小气候得到有效改善,减轻风沙危害。它不但是当地人们生产生活、农牧业生产的需要,也是弘扬草原文化、发展特色旅游业的需要,更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该项目的实施可为锡林浩特市乃至锡林郭勒盟生态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同时对振兴锡林浩特市经济,提高森林植被蓄水保土能力,确保锡林浩特市乃至锡林郭勒盟免受自然灾害的威胁,人民安居乐业,保持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该项目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二、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该项目规划造林总面积为53800亩,位于锡林浩特市市郊南、北、西三面,形成U字型防护林。一期(2011年):完成11000亩,分4个造林区。1造林区面积3750亩;2造林区面积2900亩;3造林区面积3460亩。4造林区面积890亩。以适合本地区生长的樟子松、银中杨、榆树、丁香、榆叶梅、柽柳、山杏、枸杞等,营造片状纯林、带状混交林、群团状混交林;打机电井17眼,配电17套,铺设灌溉管道82000延长米;新建管护房屋17处。二期(2012年):完成42800亩,其中大地造林绿化40000亩,以适合本地区生长的樟子松、银中杨、榆树、丁香、榆叶梅、柽柳、山杏、柠条等,营造片状纯林、带状混交林、群团状混交林;另外以锡林浩特市东、南城市出入口为主的道路带状绿化11.5公里合计2800亩,以樟子松、银中杨、旱柳、榆树、丁香、糖槭、山桃、卫矛等,营造带状混交林。打机电井108眼,配电108套,节水滴灌42800亩;新建管护房-6-屋108处。投资规模:该项目总投资为4.94亿元,其中:种苗费1.42亿元,占总投资的28.7%;整地费3335.43万元,占总投资的6.7%;栽植费2532.87万元,占总投资的5.1%;抚育管理7588.17万元,占总投资的15.3%;附属设施1.49亿元,占总投资的30.2%;设计费、监理费、不可预见费1269.79万元,占总投资的2.5%;利税5697.95万元,占总投资的11.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名称单位单价(元)备注一、苗木费樟子松(H2.8-3M)株350樟子松(H1.8-2M)株200樟子松(H0.8-1M)株50云杉(H2.8-5M)株350杨树(D2-3CM)株10榆树(H1.2-1.5M)株3山杏(H0.8-1M)株1二、整地1m×1m×1m穴10三、栽植费株8包括覆膜、施肥四、抚育管理费三年1、抚育浇水亩1200包括施肥、除草、修枝2、病虫害防治费亩1503、护林防火监测费亩100五、附属设施1、滴灌亩23002、机电井眼1700003、拉电处1000004、护林房处50000六、设计费、监理费、不可预见费按总投资的3%七、利税按总投资的15%-7-三、建设进度锡林浩特市城市防护林建设工程建设期限为2年,即2011年—2012年。2011年完成四个造林区的营造林面积11000亩;2012年完成营造林面积42800亩。四、配套工程1机电井按照造林规模,在项目区需设计125眼水源井,水量设计按20~30T/h,主管道管径ф100mm;支管道管径ф75㎜;支管间距80m,给水栓间距60m。2输电线路项目区配套125台变压器,配电盘等。3灌溉管道铺设工程项目区内铺设灌溉管道82000延长米。节水滴灌面积42800亩。4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内新建防火瞭望塔1座,瞭望塔设置在海拔相对较高的南山地段,以便观望,及时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项目区内新建125处管护房屋,管护房屋建在水源井旁,其中大地造林每处水源井旁建护林房1间,每间50平方米;道路绿化每处水源井旁建井房1处,每间9平方米。五、评价内容及评价重点根据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情况,结合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特征,以及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的筛选结果,确定工作重点;建设期-8-为林业建设带来的新增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量;保护自然植被和林下、造林地边缘植被;维护基地内土壤肥力水平,防止和减轻农药化肥污染,防治病虫害。营林期为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并且分析盐碱地改良程度,减缓区域性水土流失程度。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本项目选址为锡林浩特市市郊南、北、西三面,均现为荒山无人居住区域,不存在移民问题。本项目属新建项目,周围无工业污染源。故不存在原有污染问题。本项目属自然资源开发项目,以生态环境影响为主,主要表现为施工期的生态破坏所引起的环境问题以及运营期对土壤环境和水环境产生的环境问题。-9-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一、自然环境简况:1.地形、地貌与地质锡林浩特市于锡林郭勒盟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13'—117006',北纬43002'—44052',建成区面积37.5km2,属于侵蚀构造地形,平均海拔高度988.5m,四周丘陵环抱,地形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坡度为2.5‰。2.气候、气象锡林浩特市地处中纬度西风气流带内,属于温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7℃,最高气温38.3℃,最低气温-42.4℃;年平均风速3.5m/s,最大风速27.1m/s;年平均降水量295mm;平均蒸发日照2877小时;相对湿度是57%;无霜期110天左右,平均冻土深度2.51m;3.水系、水文锡林浩特地区下部地层主要以中生界白垩系下统巴彦花组为主,广泛分布于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内。上部地层主要以第四纪为主,为粗细不同,厚度不一的沉积物,厚度可达120m,地耐力平均为16—18t/m2。地下水埋深在150m—250m之间。4.植被、生物多样性区内自然植被属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主且分布面积广,由于人类活动较多,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有退化的现象。评价区内大部分为天然草地,植被盖度多在20%~40%。植被分区属于欧亚-10-草原区,蒙古高原草原省,蒙古高原东部草原植物州。地带性植被为草原植被;隐域性植被为草甸植被。本州植物区系以达乌里—蒙古草原成分为主,亚洲中部草原成分也占相当重要的地位,黑海—哈萨克斯坦—蒙古种、东古北极种、东亚种、世界种也是本州草原植被的成分。评价区内植物区系资源主要为本本科、察科、豆科、菊科和百合科等植物。植物主要有克氏针茅、羊草、治草、答草、狠毒、麻花头、冷蒿、星毛委陵菜、阿尔泰狗哇花等。项目区野生动物具有蒙古高原特色,主要有黄羊、狼、搪、狐、旱獭、各种啮齿动物及鹰、百灵鸟等鸟禽和各种昆虫。由于项目区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黄羊、狼、狐等大型兽类动物已不多见,主要分布着各种啮齿动物。二、社会环境简况:1.人口锡林浩特市是锡林郭勒盟盟委、行署所在地,全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交通中心。全市总面积1478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37.5平方公里。总人口25.2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7.8万人,含蒙、汉、回、满、达斡族、鄂伦春、17个民族,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2.经济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1.5亿元,增长13.6%,第一产业增加值8.3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12.9亿元,增长13.6%,其中工业增加值102.7亿元,增长18.7%,第三产业增加值50.3亿元。-11-增长15.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0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28.9亿元,增长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245元,同比增长16%。牧民人均收入12170元,增长27%。地方财政总收入列全区101个旗县市区第14位,前移2位。2012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212亿元,增长22.1%。工业增加值完成118.9亿元,增长18.5%;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36亿元,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0亿元,增长2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236元,增长14%。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899元,增长16%。3.交通锡林浩特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位于东经115°13′至117°03′、北纬42°02′至44°52′之间,是东北和西北交汇地,中国向北开放的大通道,距北京、呼和浩特、沈阳、二连浩特口岸和珠恩噶达布其口岸的直线距离分别为450公里、470公里、600公里、300公里和240公里。公路、铁路、航空构成了功能完备的综合交通网络。公路交通四通八达,207、303国道和101、307省道横观市境。作为自治区通疆达海铁路通道和东西铁路大通道的交汇中心,具有对外贯通欧亚、区内连接东西,北开南联的便利条件。锡桑铁路与集通铁路连接,贯通全国,通往蒙古国扎门乌德。锡林浩特-乌兰浩特、锡林浩特-多伦铁
本文标题:锡市城市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31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