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长亭送别》教学设计《长亭送别》(第一课时)一、教材与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长亭送别》是高中第四册古代戏曲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学大纲中提到:第四册的重要任务是着重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古代戏曲单元的单元提示告诉我们:本单元重点欣赏古代戏曲的语言和艺术手法。除此而外,平时的规范考题和历年的高考试题都必有近十分的诗词鉴赏题,这是学生一大失分点,做好文学作品的鉴赏指导对提高诗词鉴赏题得分有直接帮助。结合大纲要求和应试需要,分析本篇课文的特点:《长亭送别》选自著名戏曲《西厢记》,曲词典雅,富有文采;此外,文中景物描写富有特色,对表达人物感情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鉴赏本文富有文采的语言和感受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二)学生分析:这次上课的班级是高二理科班,高二学生通过第三册唐诗宋词的学习,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鉴赏知识和方法,但对于整体把握作品的艺术手法,进入文本感受艺术境界上还有困难,尤其是理科班学生平时阅读量小,阅读面窄,所以我认为本课中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教学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体会艺术境界应该是建立在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对语言内涵的理解之上,所以确立贯穿全文的教学重点是鉴赏本文富有文采的语言,以此也可解决教学难点。二、教学目标: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语言。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注:下课时目标:深入分析崔莺莺的人物性格,把握文章主题。)三、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运用powerpoint课件四、设计思路: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对词句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鉴赏;通过鉴赏富于文采的语言感受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从而解决教学难点。五、教学过程:(一)初读,理情节:1、师导语引入课文学习:爱情,是多少青年男女心中美好的回忆,它令人向往,让人沉醉。可是当相爱的人不能长相厮守,却要劳燕分飞之时,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愁情啊!我们历代的文人写过许多抒发与相爱的人别离之情的诗文。同学们能不能顺口背出几句来?学生自由背出相关诗句,教师在做好课前准备的基础上认真听学生的回答,并予以适时点拨。2、揭示课题:师:刚才大家背诵得很好,又快又准(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点评,如答得不好要提出努力方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代戏曲《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也是关于送别的文章,被誉为“写离愁别绪的绝唱”。(说完后板书课题)3、师简介《西厢记》剧情:多媒体播放有关《西厢记》的剧情图片,教师配合图片作简要叙述。4、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快读课文,理清情节:(1)师讲清要求:将全文分成四部分,找到每一部分起止,并给每部分加一个四字小标题;(2)师在学生快读的过程中,巡视并提示指导;(3)抽生回答后,师作明确总结,多媒体出示剧情结构图,生笔记:长亭路上:【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饯别离筵:【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别后目送:【一煞】【收尾】(设计理念: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二)、品读,赏语言:1、过渡语,揭示本节课学习主要内容:同学们在预习和初读时都能感觉到本文语言的美。的确,王实甫的作品曲词优美,抒情性强。本节课就是想通过鉴赏几则具有情景交融特色的曲词来感受它的语言之美。2、生找出能够体现情景交融的曲词:【端正好】【滚绣球】【脱布衫】【一煞】【收尾】(设计理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捕捉主要信息的能力。)3、师示范赏析【端正好】:(1)师过渡语:第一则【端正好】能体现《西厢记》以词采见长的特点,我们首先来鉴赏它。(2)全班齐读,教师正音,指导断句。2(3)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原文分析,多媒体同步展示鉴赏要点:前四句,描写秋天特有的景物:天空宁静而高远;大地铺满菊花零落的花瓣;萧瑟的秋风吹过,让人泛起阵阵凉意;避寒的大雁从北往南飞去。这幅图画通过将深秋的景物进行意象的组合渲染出浓重的凄凉气氛。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而痛苦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4)视频播放黄梅戏中【端正好】的唱段,将学生带进具体可感的情境中;(5)全班带着刚才的感悟再次齐声朗读这则曲词,师点评,注意挖掘进步的地方。4、生比较赏析【一煞】:(1)师过渡语:刚才赏析的【端正好】是到长亭路上的一幅深秋清晨图景,莺莺清晨出门送别张生,直到夕阳西下还在痴情目送。我们来看看作者在【一煞】中又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它和【端正好】比较在写景上又有什么异同?(设计理念: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2)男生齐读这则曲词,师指出读音、停顿及感情把握不足的地方;(3)多媒体出示问题:①比较【一煞】和【端正好】在写景上的异同。②找出中调动除视觉外的其他感官的句子加以赏析。学生思考后可同桌讨论。(4)抽生回答后师明确:写景的相同之处是都刻画的深秋之景用以渲染别离,不同在于描绘的是深秋清晨图画,而描绘的是深秋黄昏景色,因而更显萧瑟凄冷。此外,前者写景属借景抒情,后者属由情及景。“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中作者调动听觉来写内心感受,“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显环境的凄凉冷清和莺莺的痛不欲生。(5)女生尽量带着感情齐读这则曲词,师点评。(设计理念: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5、生重点赏析【滚绣球】:(1)师过渡语: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已逐步感受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其实作者调动外物抒情时不仅因景生情,由情及景,还用到其他许多抒情方式,甚至挖空心思,把“车儿”、“马儿”和金银首饰都统统拿出来了!哪一则呢?对了,【滚绣球】,我们来赏析。(2)女生齐读这则曲词;(3)多媒体出示问题:找出这则曲词每句词的不同抒情方式。(要求:找出这则曲词中你最感兴趣的一、两句进行赏析,并且找出它的抒情方式。)(设计理念:体会关键句中蕴涵的内容。)(4)教师按座位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组一名组长负责本组的讨论及答案整理,每组讨论完后推选一名同学发言。(5)生答完后师多媒体展示明确:每句的抒情方式依次是:直抒胸臆、由情及景、借物抒情、极度夸张。(6)学生推荐朗读好的同学再次朗读这则曲词,师点评鼓励。(设计理念: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朗读中,学生更易体会到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共识和共鸣。)6、简要赏析【收尾】:(1)生自读自学这则曲词,同桌相互谈感悟;(2)师点拨“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一句中化抽象愁情为具体可感形象的艺术手法。(三)、拓展延伸:(1)师过渡语:赏语言后才发现人的感情还可以用景物描写如此巧妙地表现出来,我们不妨也来学着写写,便于以后表情达意更加淋漓痛快。(2)多媒体出示仿句练习题及要求:在【端正好】【脱布衫】【收尾】三支曲词中任选一则按要求进行仿写;(要求:句式相似,字数大致相同;既可写哀情,也可写乐情,但尽量做到情景交融。)(设计说明:【脱布衫】中有情景交融的语句,但因课堂时间有限不能一一分析,将其作为仿写对象是一种促进学生主动自学的方式;【端正好】仿写较难,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已较熟悉它的表达特点;【收尾】在鉴赏时是简析,现在仿写它可巩固学习成果。)(3)生动笔练习,师巡视指导,如发现实在有感觉很困难的学生可让其相互合作;(4)作品展示: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仿写作品,让学生自己向全班大声朗读作品,师生共同评析以促进整体提高。3(四)、诵读,感境界:1、再次回到文本,诵读曲词:(1)师过渡语:同学们抒发完自己的感情后,让我们再回到文本中体会王实甫那“花间美人”般优美的曲词语言,请同学们带着饱满的感情自由朗读我们本节课学习的这几则曲词。(2)配乐朗读:师在古琴音乐伴奏下有感情地背出【端正好】,学生再齐读【端正好】,要求尽可能背读出来。2、总结全文,布置课后作业,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1)师总结:《长亭送别》可谓古代戏曲中的一朵奇葩,芳香异常,值得玩味的地方很多。同学们能在短短四十分钟内在鉴赏语言方面有所感悟就足以让人欣慰了。但课文中还有其他知识需要同学们继续努力学习,请同学们课后完成这个思考题,相信同学们通过思考题的挖掘和下节课的学习会有更多所得。(2)多媒体出示思考题:本课通过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感受到莺莺对爱情的执著,其实她的性格中还闪耀着轻功名、抗礼教的光辉,请在课文中找出能表现此特点的曲词。板书设计:长亭送别王实甫借景抒情一、初读,理情节二、品读,赏语言情景交融由情及景三、拓展延伸四、诵读,感境界教后反思:1、本课希望能以诵读带鉴赏,以鉴赏提高诵读水平,创设一种符合文本的抒情氛围,使学生能放开去读,读出感情。平时的教学中学生们在带着感情诵读这方面较差,一则教师引导、示范不够;二则创设的学习氛围不够浓。本节课在这方面设计有所突破,教师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创设出符合课本的感情氛围,教师自身也充分投入感情,进入文本情境带动学生。的确也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2、以往对多媒体进入语文课堂有些抵触情绪,认为不过是一种简单的板书重复。在仔细备课时才发现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杆子打死”。对于本课的戏曲教学,多媒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简短的视频播放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进入文本;教师示范分析时可以析示同步;仿句练习时可以迅速而清晰地表达出教师的要求。总之,既缩短了板书时间,提高了效益,又使表达直观而生动。3、本课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本着层层深入的思路层次推进:整体大环节是初读、品读、拓展、诵读;在解决重难点的过程中,先由教师示范鉴赏给学生一个具体感知的机会,再由教师提示鉴赏角度让学生自己思考;学生思考过程中,先作比较阅读,再提升难度直接找语言和艺术手法上的突出特点,接下来以仿句带动学生再次体会曲词的语言特色,最后回到文本,诵读课文,尽量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学生的思维活动主要以思考问题、组织语言答问为主,还有动笔表达,形式包括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小组合作。这样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和多形式的学生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报任安书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写作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2.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学重点: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学难点筛选信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教学安排:4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作家作品,了解背景知识。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掌握一些生字新词。初步了解司马迁受辱不死的原因,初步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一.导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人生有时必须要面对的生死选择。只要有生命的日子,有阴天,更有雨天、雪天。面对挫折的袭击,有的人很快倒下,从此一蹶不振;有的人却在黑暗中举起坚强的盾牌,从此披星戴月,风雨无阻,把自己带到了阳光灿烂的明天。面对困境,你会如何选择?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王大绩讲高考诗歌鉴赏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林斌讲英语完形填空林斌讲英语阅读理解李俊和讲高中英语写作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二.了解作家作品,了解背景知识。1.关于司马迁和《史记》身残志坚的史官奇才——司马迁5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有“史圣”之誉。主要作品有“史家之绝唱”
本文标题: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41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