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一(上)第三单元练习
高一(上)第三单元练习命题单位:西南位育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刘亚晶、施海红、薛垣2006.10.30一、阅读下文,完成1—7题(23分)邂逅霍金①自从《时间简史》在中国翻译出版后,知道霍金的人越来越多。青年人争相阅读《时间简史》,一时颇有洛阳纸贵之势。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我对霍金以高度残疾之身写出如此经典著作的精神和业绩,却充满了深深的敬意。②我知道霍金是剑桥大学的,想不到在来剑桥的第二周就见到了他。③那天下午,当我们经过剑桥河边的时候,忽然我见到前面缓缓驶来一辆轮椅车,上面坐的正是霍金——和以前在照片上见到的完全一样。④车驶近了,我却呆滞了。是敬仰,是震惊,是凝视,是沉思?都是,或许都不是。在他经过我身边的那段时间,我什么也没有做,只是目送他静静地过去。⑤这是一个弱小的身躯,稍向右侧倾斜地靠在—或者说是被安放在--轮椅车背上。除了他的目光,似乎见不到他有其他动作。他的目光显得异乎寻常,显示着超常的魅力:我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识地摸暑照相机。但我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⑥或许是霍金独特的形象震撼了我。对于这样一位随时面对逼近的死神却依然像超人那样奋斗的人,对他的任何干扰都是一种罪恶,更不用说任何好奇的举动或过分热情的表现。⑦或许是周围的人感染了我。当霍金经过时,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人都毫无异样,就连照料他的老护士也不靠近他的轮椅,只是默默地跟着,人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⑧霍金的轮椅渐渐消失了,就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⑨霍金是不幸的,在风华正茂时遭遇了罕见的疾病。他要用很大的努力才能举起头来;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⑩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疾病固定在轮椅上三十多年的人,却坚持说自己是个快乐的人。他的思维穿越时间和空间,追寻着宇宙的尽头、黑洞的隐秘。他凭着敏锐的直觉和严密的推理,直接挑战自己被人广泛认同的传统量子力学、大爆炸理论甚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⑾霍金是幸运的。他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他也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要不,他如何能完成他的著作,如何能继续他的生命和工作?他的轮椅上装满了大大小小的机械和电脑,他的身前就有显示屏和特殊的键盘,这是IBM公司专为他设计制造的,所以他才能自如地操纵轮椅,才能传达自己的思维,才能延续他的生命。⑿我更庆幸霍金生活在剑桥,他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不必随时面对镜头、鲜花、握手和掌声,不用应付集会、宴请、报告和表彰,因为大家都懂得个人的价值和时间的宝贵。⒀愿霍金在平静中度过他不平凡的一生。注:霍金,英国理论物理学家。主要致力于黑洞量子力学的研究,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1.结合全文回答,霍金“超常的魅力”除目光以外,还表现在哪些方面。(不少于三点)(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说“霍金是幸运的”,其理由是什么?请分条陈述。(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⒀段中,作者为什么希望霍金能够在“平静”中度过他的一生?(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2分)A.本文从“青年学人争读《时间简史》”写起,客观再现霍金热现象,只是为了引出下文与霍金的邂逅,别无深意。B.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霍金身体的残疾和目光的异乎寻常,从而突出了他超常的毅力、智慧和做人的尊严。C.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深沉,耐人寻味,作者以饱蘸真情的笔墨表达了对霍金的敬仰之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D.“霍金的轮椅渐渐消失了,就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表现了剑桥人对霍金生存权利的尊重,作者认为这种尊重是霍金获得成功的唯一条件。E.文章写霍金,却不局限于赞美霍金,作者用了不少笔墨写了周围人对他的态度,从而引发出对怎样尊重科学、尊重人的价值的思考。6.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回答问题。(4分)有一次,在学术报告结束之际,一位女记者问:“霍金先生,卢伽雷病已将你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霍金的脸庞充满恬静的微笑,他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发出的标准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幕上缓慢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因为罕见的疾病而瘫痪的霍金始终坚持说“自己是一个快乐的人”,联系材料中他的精彩回答,你认为他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你从中得到什么启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2002年霍金在浦东机场受到媒体追逐,人们争着花高价购买霍金报告的门票,而在听报告时,却有人呼呼大睡,有人交头接耳。请简评这种现象。字数80左右。(5分)二、阅读下文,回答8—12题(15分)(甲)贝尔门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60,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这胡子长在一个像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的头颅上,又鬈曲地飘拂在小鬼似的身躯上。贝尔门是个失败的画家。他操了四十年的画笔,还远没有摸着艺术女神的衣裙。他老是说就要画他的那幅杰作了,可是直到现在他还没有动笔。几年来,他除了偶尔画点商业广告之类的玩意儿以外,什么也没有画过。他给艺术区里穷得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年轻画家们当模特儿,挣一点钱。他喝酒毫无节制,还时常提起他要画的那幅杰作。除此以外,他是一个火气十足的小老头子,十分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专门保护楼上画室里那两个年轻女画家的一只看家狗。(乙)下午苏跑到琼西的床前,琼西正躺着,安详地编织着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毛线披肩。苏用一只胳臂连枕头带人一把抱住了她。“我有件事要告诉你,小家伙,”她说,“贝尔门先生今天在医院里患肺炎去世了。他只病了两天。头一天早晨,门房发现他在楼下自己那间房里痛得动弹不了。他的鞋子和衣服全都湿透了,冻凉冰凉的。他们搞不清楚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他究竟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发现了一盏没有熄灭的灯笼,一把挪动过地方的梯子,几支扔得满地的画笔,还有一块调色板,上面涂抹着绿色和黄色的颜料,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面,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8.(5分)本文作者欧亨利和法国的、俄国的都以短篇小说闻名于世,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欧亨利的代表作还有《》等,他的作品被誉为“”。他的小说的结尾特点:,所以人们常常称这样的结尾是“欧亨利式结尾”。9、(2分)阅读(甲)段,简要分析贝尔门是怎样的一个人?10.(3分)阅读(乙)段,贝尔门在风雨之夜画最后一片叶子的场面采用了描写的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11.(3分)阅读(乙)段,为什么说“这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12.(2分)关于《最后一片叶子》,分析错误的是:A.作者安排苏艾、琼珊和贝尔曼同住一楼,同是穷画家。共同的境遇、频繁的交往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就为贝尔曼画“杰作”打下了情感基础。B.小说重点表现的是:帖在墙上的“最后一片叶子”的作用与意义,这是小说的主旨所在。C.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由于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铺垫法,使得结尾初看令人意外,因变幻莫测,始料未及而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D.小说着墨最多的是苏艾和琼珊,因此她们才是小说的主人公。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20分)树叶上绘制的图案美国学者福格特在他的一本著作中悲痛地写道:人类是依靠破坏其生存所必不可少的环境而生活的惟一有机体。寄生虫也有同一趋向,但是它们的破坏由于缺乏智力而受到限制。人类用其智力来破坏环境。我目睹了近几十年来人们是怎样肆无忌惮地毁坏自己的生存环境的。城市里的树木越来越少,被诗人们歌唱的鸟鸣声早已听不到了。多少年前道路旁边的树木已被水泥森林取代,人们推开窗户,只能呼吸到肮脏的废气,树影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只有在木器厂的车间和家具市场上看到树木死去的花纹。在更遥远的地方,伐木工正在以更高的效率砍伐森林,而这些森林曾是我们的祖先安居乐业的地方,是无数动植物相依为命,相濡以沫,共荣共生的地方。然而,我们走出森林并不是用双脚踏出道路,而是捏着火种、踩着灰烬走到了现在。我们抛弃了曾经拥有的从前,从某种意义上说,那被抛弃的可能是最有诗意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我曾捡拾各种树叶,仔细观察它们不同的形状。那些优美的不同的齿边和上面被自然绘制的图案,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很难猜测,它们究竟以怎样高超的技法创造了这样的让人惊骇的图形。我甚至肯定,这神秘的形象里一定隐匿了某个超级秘密,人们一定能从中寻求到什么。然而,人们寻找到的是日益高超的砍伐它们的技术,寻找到的是种种毁灭它们的捷径。在漫长的历史中,我们已经饱尝了失去自己的绿色伴侣的苦痛。事实已经证明,自己手中的斧头比征服者的长矛更可怕,它能将土壤驱赶到大海里,将流沙引到身边。在中东一带,曾经繁荣一时的亚伯拉罕的港口城市乌尔,已经陷落到远离海岸线的深深的海港里;著名的楼兰古国,也早已被掩埋在历史的文字中;大唐时代重要城市尼雅,也因丧失了森林和河流而停滞于死地,直到考古工作者重新将它从沙子里挖出来。印度的一位教授曾经用他的神奇计算,找到了一棵树的价值。他用了各种公式,得出的结论是,一棵生长50年的树,一年对人类的贡献有十几万美元。其中产生的氧气价值是3.12万美元,防止大气污染价值是6.25万美元,防止土壤侵蚀、增加肥力价值是3.125万美元,涵养水分等价值3.125万美元,产生蛋白质是2500美元。我想,这位教授的计算在向我们指出一棵树的价值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悲剧--他们将一切换算成钞票的面值,人们正是以这样的理由毁灭环境的。那些钞票,人们手中的钞票,正在将人们引到通往地狱的路上。而童年时代树叶上的图案,一个又一个叶脉交错的图案,使我们在一张地图上迷失了自己,尽管没有一个人愿意看到最后一片叶子从枝头坠落,可枝繁叶茂的情景正在时光里渐渐隐匿。(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13.(2分)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人类与寄生虫都有破坏生存环境的特点。B.水泥森林指路旁的电线杆。C.捏着火种,踩着灰烬形象表现了人类发展的经历。D.超级秘密指未被发现的大自然的神奇机制。E.楼兰古国掩埋在历史的文字中极言记载楼兰的史料丰富。14.(6分)根据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1)既然寄生虫也有同一趋向,为什么福格特仍认为人类是破坏生存环境的惟一有机体?(限40字内)
本文标题:高一(上)第三单元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41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