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唯物论专题复习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生价值观唯物辩证法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考情报告宁夏试卷考查知识点题型分值2007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选择题21题主观试题40(2)10分2008规律选择题224分2009意识的能动作用选择题204分2010规律的概念主观性试题12分2011意识概念选择题224分2012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性试题4分(一)课程标准的要求•2.4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例如,有神论与无神论的争辩,尊重规律或违背规律的事例,从中得出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结论。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探讨客观世界,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2.5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讨论:以“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行的”为题。包括精神状态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精神状态与发挥潜能的关系,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客观规律的关系。(二)考纲考点(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4)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内容)一、基本概念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意识3、运动4、静止P325、规律(起源)(生理基础)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就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重点详解基本原理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4.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6.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7.意识能动作用原理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39)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12分)答案】规律是事物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经验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不同于规律。把有限的经验提升为普遍的规律,是不严谨的。经济不景气时,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美日韩的例子也说明了该推断有一定合理性。高考命题能力要求能力要求ⅠⅡⅢ获取和解读信息(重阅读)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达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够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重基础)根据试题信息,有针对性调动运用知识,作出必要判断调动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分析问题能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重分析)能用简洁语言描述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观点运用辩证地、历史的观点方法,分析比较解释各种现象,认识本质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论证和探究问题(重创新)根据信息调动运用知识技能,发现或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的问题综合使用题目提供信息、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论据,论证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层次、正确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方法一文字材料信息的提取和解读第一,通过阅读文字材料,对材料进行分层,并通过关键词、关键句,明确各层的层意和指向性。第二,分析各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各层信息进行宏观整合,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主旨,明确考查的意图。第三,结合设问,从各层中解读出所需要的学科信息及学科某一方面具体知识的信息,并明确答题的方向。方法二表格材料信息的提取与解读表格材料一般由表头(标题)、表格、注释三部分组成。提取表格信息的方法:(注:根据试题所提供的表格的不同,对上述方法要灵活运用,切忌机械套用)第二步明确“知识限定”“主体限定”“客体限定”1.知识限定(3)微观知识限定,即要求运用经济、政治、文化或哲学的某一个具体知识来分析说明问题。(2)中观知识限定,即要求运用经济、政治、文化或哲学中某一个范围的知识来分析、说明或解决问题,比如“市场经济”“公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唯物论”等范围的限定。(1)宏观知识限定,即要求运用经济生活(或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2.主体限定高考试题,不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经常有“主体”的限定,特别是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试题更加明显,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经济生活中的主体限定主要有国家(或党和政府)、企业、个人(劳动者、消费者、居民等);政治生活中的主体限定主要有公民、政府、政党、人大及人大代表、政协及政协委员等。3.客体限定特别是高考主观试题,在设问中都有较为明确的考查指向,即要求分析或者解决的具体问题。准确把握设问对客体的限定,解答时才能避免答案“跑题”的现象。最后:明确设问的指向。设问指向主要指从哪个角度回答或解决什么问题,即“具体问题”和“角度”的要求。角度一般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是什么”角度的标志词主要有体现、表明、说明、反映等;“为什么”角度的标志词主要有原因、重要性、依据、合理性、必要性等;“怎么办”角度的标志词主要有措施、建议、启示等。39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杭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关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10分)评分参考:(1)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4分)(2)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2分)(3)抗战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的斗志,增强了战胜日本的侵略者的信心;(2分)(4)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国力弱、武器装备落后等困难,坚持持久抗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2分)评分细则: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2分)意识因其目的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明确性明确抗战的重大意义,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和信心。(2分)(2)意识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2分)抗战精神激励中国人民持久抗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2分)(3)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的控制作用,抗战精神激发中国人民的斗志,是抗战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2分)39(1)10分评分细则:按照采点,点的阐述和结合材料来赋分。(1)若点全面、结合材料好,准确,可赋满分。(2)如果点不全面,但对某一点阐述深刻,可酌情加分,但不超过8分。(3)若踩点不准,但对材料有分析、理解,可酌情给分,但不超过总分的一半。.(2012·海南卷·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一些地方抓住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发掘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市场运作成功地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如山西打造的晋商文化品牌名噪一时,浙江宁海创办的“开游节”巧用徐霞客游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徒步旅行者参与,呼和浩特举办的“昭君文化节”因高扬民族团结文化而倍受游人青睐。随着文化市场不断发展,历史名人、“名人故里”之争日益激烈,一些地方无视历史事实凭空臆造“历史人物”搞旅游开发,把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作为“文化名人”来开发,甚至利用文学作品中的负面人物形象举办主题文化活动。但是,这些盲目搞文化旅游的做法,并没有得到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2)材料表明,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有的成功有的失败。运用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相结合的观点对此加以说明。(8分)(2)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尊重文化产业发展规律,从而取得成功。(4分)②脱离实际,靠虚构历史文化名人等来搞文化旅游,无视客观规律的制约,不可能取得成功。(4分)(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各地竞相争夺历史名人、“名人故里”的现象。(6分)【答案】(1)①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有利于发展文化生产力,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2分)②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加剧了对文化资源的争夺;(2分)③一些地方文化创新力弱,发展文化产业的办法不多。(2分)练习讲评反思(1)能力是“练”出来的—处理好练习与反思的关系(2)能力是“悟”出来的—处理好“做题”与“看题”的关系想要点对答案找差距析原因理思路(3)能力是“积累”起来的—做好题型、方法等归类4.(2008海南卷23)(10分)辨析题有一本被誉为“思考致富的巅峰之作,人生励志的丰硕成果”的畅销书,名叫《只要敢想你就行》。请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辨析“只要敢想你就行”这一命题。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①、这一命题强调敢想、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既定的条件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克服困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往往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4分)。②、但要取得成功需要许多条件,如果只是敢想,并不具备相应条件,也不会取得成功。(2分)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按规律办事,如果违背规律,只凭主观愿望蛮干,不仅不能成功,还会招致更大的失败。(3分)④、对这一命题要结合条件作具体分析,防止陷入夸大或否定主观能动性的误区。(1分)3.(2008广东卷40)(17分)材料l: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材料2:2008年春运高峰期间,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灾难: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材料3:大灾之中有大爱,每当灾难来临之时,总有平凡之人的非凡之举让我们感动。比如雪灾中高速公路处于瘫痪状态时,众多旅客被困途中,沿途涌现出很多无私奉献、热心助人的平凡人,在这些平凡人的身上表现出人间可贵的真情实义。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1)结合材料l、材料2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0分)①从材料l可见,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与人类没有从根本上尊重客观规律有关。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人类如果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地球生态环境恶化就是客观规律对人类的惩罚。(尊重规律)②材料2说明,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拯救计划,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最终取得了抗灾救灾的重大
本文标题:辩证唯物论专题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51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