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潮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启示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潮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启示作者:杨玉民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先后提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口号,尤其长三角地区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打造“长三角经济圈”的设想,从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看,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我国区域一体化中最成功的典范之一。通过逐步取消妨碍各省或地区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的障碍,建立一个包括商品、资本和劳动力在内的统一市场,充分发挥各省或地区生产要素优势,实行区域内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内专业分工,协作生产,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从而促进本区域的共同繁荣。因此,分析和借鉴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经验对促进潮汕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一、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般概念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按照自然地域经济内在联系、商品流向、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形成的经济联合体。同时,它是建立在区域分工与协作基础上,通过生产要素的区域流动,推动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整个社会进步系统一样,具有两大基本动力:一是创新动力。在社会进步系统理论看来,社会进步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矛盾演进过程,社会进步的动力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合力”系统。在这个动力系统中,创新是推动包括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内的当代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二是互补动力。“互补”是推动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在这里,“互补”就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互相补充和互相影响。特别是,随着科技革命的兴起,“互补”现象已非常普遍并越来越重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本质就是一种“互补”现象。在这里,“开放”与“互补”之间具有一致性。事实上,“互补”作用与自然环境的作用成反比,与物质系统的发展程度成正比。二十世纪的历史发展表明:在经济技术一体化或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融入更大范围的“互补”行列,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二)长三角的概念指称“长三角”是指上海、江苏、浙江三省中,沿长江下游冲击扇形成的区域,主要由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京、南通、镇江、泰州、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湖州、台州等15个城市与上海一起组成的都市圈范围之内的区域,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000万。建设部正在做一项规划――《长三角城镇群体系建设规划》。据参与规划的专家组成员介绍,该规划年底全部完成。这个草案引起轰动之处在于,温州、盐城、连云港、芜湖、马鞍山、合肥、铜陵等7市将被纳入长三角城镇群规划。长三角区域规划“一核六带”,上海定位为中心城市。“一核六带”中,上海是核心,上海未来扮演的角色将是国内外交通枢纽、资源配置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和创新源头。新的规划在布局上强调“一核六带”,“一核”就是强化上海这个核心的地位。纲要的内容包含充分发挥上海作为国内外交通枢纽、长三角地区要素资源配置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以及创新源头的作用,整合利用周边地区的资源优势,增强上海集聚和组织引导能力,以促进区域整体优势的发挥和竞争力提升。“六带”各自的发展方向:一是优化提升沪宁、沪杭沿线发展带,目标是建成具有世界发达水平的都市连绵区域。这一发展带主要包括沪宁杭交通沿线地区,将按照集约、创新、优化的原则,加快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城市功能,改善环境质量。二是重点建设沿江发展带。根据规划,长江沿线的县市区将充分发挥“黄金水道”的优势,引导装备制造、化工、冶金、物流等产业向沿江地区集聚;建成特色鲜明、规模聚集、布局合理、生态良好的基础产业基地和城镇聚集带,并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长江产业带的核心组成部分。三是重点建设沿(杭州)湾发展带。沿杭州湾县市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港口条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制造加工业和重化工业。这一发展带的目标是建成功能协调的现代制造业聚集带和城镇聚集带,以带动长三角南翼发展。四是积极开发沿海发展带,即拥有沿海岸线的县市区,依托临海港口,培育和壮大港口物流、大型重化工和能源基地,发展新兴的临港产业、海洋经济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综合经济带。五是积极培育宁湖(湖州)杭发展带,拓展长三角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辐射带动功能。宁湖杭沿线县市须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环境开发容量及其生态屏障功能,选择与生态经济相协调的开发方向和模式,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旅游休闲、现代物流、生态农业以及资源加工业,积极培育城镇集聚区,形成生态产业集聚、城镇有序发展的新型发展带。六是引导发展沿湖(太湖)生态服务带,成为全国性重要旅游休闲带和区域性会展研发基地。环太湖乡镇须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在保护太湖及其沿岸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展、研发等服务业和特色生态农业,严格控制用地开发规模和强度,突出开发理念创新和空间布局优化。根据规划,长三角地区还将完善其他沿路发展轴带,重点建设泰(泰州)锡(无锡)湖(湖州)南北拓宽轴、通(南通)苏(苏州)嘉(嘉兴)南北物流和轻工经济轴、杭(杭州)绍(绍兴)甬(宁波)产业和港口联动轴、宁(南京)通(南通)城镇集聚发展轴、申(上海)苏(江苏)浙(浙江)皖(安徽)西部拓展轴等,共同形成长三角地区分工明确、功能齐备、等级合理的网络状总体开发格局。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态势(一)政府间合作联动动作多1、上海市政府发表了“关于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政府间行动纲领”;杭州市发表了“接轨上海,错位发展”的战略取向;湖州市提出了加快“接轨上海”的具体举措;舟山市制定了“打破封闭,全面接轨”上海的三大战略;绍兴市制定了“战略北进,接轨上海”的行动计划;常州市提出了要成为上海工业后方基地的设想;南通市则提出要把南通建设成为“北上海”的战略思路。南京市的城市定位“以江为轴,跨江发展,呼应上海,辐射周边”。2、发布了一些政府间合作宣言。3、签订了一系列省市间合作协议。(二)工商、金融、信息服务平台一体化加速建设1、江浙沪两省一市工商局已就市场准入、政策信息共享、帮助民营企业发展、开通三省市著名商标保护直通车等达成共识。2、江浙沪两省一市信息工程专家已就“高性能宽带信息网长三角示范应用”项目进行商讨,为长三角信息高速公路建设铺平道路。3、江浙沪15个城市人民银行官员,已就长三角金融合作框架、金融监管跨地区合作、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联动合作一体化进行磋商。4、“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论坛”召开,已就建立区域人才共同市场、共融共通新制度框架、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认定等问题进行探讨。5、江浙沪两省一市特种设备施工企业凭本地许可证可走遍长三角,在区域内任何地方从事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都不必重新审批。(三)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已取得进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是市场一体化。目前,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已基本完成各自的市场体系建设。在上海,除有国家级证券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等联系和辐射全国市场外,其它类型市场的服务范围也已基本延伸到周边地区。(四)交通一体化,多数城市间将不超4小时随着洋山港、东海大桥、苏通大桥、杭州湾大桥、浦东磁悬浮铁路、沿海和沿江高速等工程的相继建设与建成,长三角区域已初步建成运输方式齐全、功能相互配套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近年来,苏浙沪三地交通加快对接。上海为实现重要工业区、重要集镇、交通枢纽、旅客主要集散地15分钟可进入高速公路网,中心城与新城、中心城至省界30分钟互通,高速网上任意两点之间60分钟可达,而加速建设基础交通。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上海至宁波的路程缩短120公里。此外,江苏高速公路网建设加速推进,正以五路并举的态势接轨上海,年内开工的宁杭城际轨道将实现南京与杭州1小时到达。浙江加快建设沪杭城际快速轨道交通,连接湖嘉铁路与上海浦东铁路,拓宽沪杭高速公路。届时,沪苏浙多数城市间交通不超过4小时。(五)医保一体化,异地结算报销长三角地区将进一步加强医疗保险合作,就完善省级医保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定点医疗机构,参保人员及就医信息共享,异地就医费用联网结算或委托报销等进行商议。将率先实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衔接,积极探索医疗保险关系转移、续接机制和异地结算办法。(六)教育一体化,高校学分互认探索建立长三角人口数据平台,引导长三角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推进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机会均等的义务教育。完善劳动力培训、资质认证、信息共享等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形成长三角协调统一,联动发展的劳动力市场,率先实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衔接,积极探索医疗保险关系转移、续接机制和异地结算办法。支持上海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对外共享,鼓励长三角高校学分互认,上海实训基地、工程中心、国家实验室等向长三角全方位开放。(七)旅游一体化,延长过境免签时间长三角地区旅游部门联手申请优惠的签证政策,提升区域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目前,上海只对部分国家旅客空港口岸间互转提供48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将进一步联合长三角各主要城市,适当延长过境免签时间或者提供落地签、免签证和便利签证政策,争取得到与珠三角地区同等的政策待遇,实现航空、海港和铁路口岸的对接,吸引国外游客并让入境游客在长三角自由流动,真正实现“三小时经济圈”,提升长三角区域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三、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启示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给正在整合中的潮汕带来诸多启示;近几年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快速发展,给潮汕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许多借鉴。(一)发挥政府职能,降低一体化进程中对部分城市的过度冲击对部分实力较弱的城市讲,还不具备竞争的优势,因而很容易在竞争中出现败北的局面。为避免个别城市成为竞争的牺牲者,除给予它们一定的宽限期进行调整外,还可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降低它们的损失。一要采取协议性分工,避免同行业之间的过度竞争。潮汕区域经济由于资源禀赋相近,产业趋同现象比较严重,过度竞争必然导致部分企业和地区的损失。政府对同类利益差别不大、没有优劣之分的产业,即在任何一方的让并不至于产生太大的利益损害的情况下,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指导企业进行协议分工,通过扩大市场需求,实现企业规模经济效益。二要政府引导,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物品的供给机制。市场竞争可明确各城市的分工和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但对公共物品和基础设施的提供容易导致盲点。政府必须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在区域范围内全面规划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间接提高区域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竞争实力。(二)城市体系和城市布局一体化这是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依托和实现载体。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先导力量和重要阵地,不同等级、不同规模和不同功能的城市构成了经济区域内的城市体系,并呈现出一定的布局状态。各个城市之间,只有既存在着分工合作,又存在着功能互补,而城市布局又是科学合理的条件下,经济一体化才能变成现实。可见,以消除二元结构为特征的形态一体化在加速推进。(三)市场一体化,消除区域合作的各种障碍,构造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通过“无形的手”自发调节资源分配和商品供求,通过平均利润调节资本在各生产部门的分布。要保证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市场自由流动,就必须有发育完善的市场体系和统一市场作基础。因而,区域一体化必然要求市场一体化。从潮汕区域的现状看,由于地方行政参与地区经济的程度很深,生产要素流动的行政导向、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壁垒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形成。市场一体化是各种要素市场的有机统一体。这里包括:一体化的消费品市场,一体化的资本市场,一体化的技术市场,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的产权市场,一体化的征信市场,一体化的旅游市场,一体化的文化市场等。长江三角洲要在市场规则上尽快与国际接轨,努力营造开放、规范的市场环境,消除各种形式的地方壁垒,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创造基础条件。(四)产业一体化,根据比较优势形成产业分工,实现区域内产业结构合理化,以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从产业布局看,由于长期受条块分割的影响,潮汕区域各地之间生产力布局重复、产业结构同化现象较为突出。由于城市间缺乏合理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事实上抑制了整体联动效应的充分发挥。根据区域产业集聚理论,由于区域的主导产业,在生产上或者在产品分配上有着密切联系,或者在布局上有相同的指
本文标题: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潮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53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