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边塞征战诗概念: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代表诗人:高适李白常建岑参王昌龄卢纶李益常见意象及象征义: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草(离别、荒凉、思乡怀人)黄叶、枫叶、落叶(凋零,时光飞逝,漂泊)鸿雁(理想,追求,思乡怀归、思亲、音信,消息)鹧鸪(离愁别绪,思乡怀归)马(漂泊思乡,奔腾,追求)燕子(离别思念亲友、时光飞逝、羁旅情愁)雨(希望、生机、残酷的环境)秋、西风、秋风(惆怅、游子思归、衰败、落寞)云(游子飘泊、自由自在)月亮(思乡盼归、思亲怀人、故国之悲)夕阳(思乡怀归、时光易逝人生的短暂)大漠(浩瀚无边)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海风、瀚海、楼兰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旌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楼兰、阴山、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主要思想内容:一、安定边疆的壮志情怀“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从中可看出人民保卫祖国的积极性,诗人投笔从戎,以身报国,反映了舍生忘死、保卫祖国边疆的壮志情怀。边塞诗人正是用自己的诗笔把这种安定边疆的壮志情怀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出来,这是盛唐边塞诗至今仍能激动人心的原因所在。盛唐诗人在时代风气的影响下,多向往从军出塞,关心边防问题,他们豪饮、大笑和“岂能贫贱相看老”的感慨,都基于一种对前途、对生活的信念,有着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坚强之志。他们怀抱功名欲望,但不加隐讳,显得开朗而有进取。透过作品,不难察觉到,感应着盛唐的时代精神,这些富有血性的男儿脉管该搏动得多么有力!①所以在边塞诗中,首先表现的是报效国家的精神以及争取边疆安定和平的愿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无论是豪迈乐观、直抒为国捐躯的荣誉感,还是深沉坚定、抒写豪情而不回避战争的艰辛,都显得壮气凌云,充分表现盛唐时代民族精神的蓬勃高涨。②为祖国安定边疆一直是战士戍守边疆的凌云壮志,更是盛唐边塞诗人笔下的灵魂所在,他们都渴望“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以此表现自己安定边疆的壮志凌云。安定边疆的凌云壮志是征人出塞的首要目的,他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祖国做贡献,为安定边疆做出自己的努力。二、建功立业的抱负盛唐的知识分子大多热衷功名,以才干自负,渴望从政,现实自己理想抱负。频繁的边塞战争,正是这些寻求功名者提供了一条路径,而国力的强盛,也激发了诗人从军报国的自豪感。战争是残酷的,造成了无数的死别,也造成了无数生离,但是也造就了无数的英雄,他们奋勇杀敌,抱着一种悲壮的情怀,潇洒地走上战场,说不定命大福大造化大,不仅能够建功立业,还能博个封妻荫子哩!战争中的流血牺牲,并不能消弥将士们的壮志,反而使将士们进发出一种以身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使边塞诗歌呈现出悲壮雄浑的美学特征。③边塞诗多塑造边塞健儿的英雄形象,歌颂从军报国和建功立业,从而抒发自己的壮志。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看到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以获取功名的豪情壮志。三、浪漫情怀边塞诗人大多到过边境,饱览异国风光,大大开了眼界:无边无际的沙漠、飞沙走石的狂风、八月漫天的飞雪、烈焰腾腾的火山、水气蒸腾的热海……他们欣赏着大自然在边塞上所显示出的伟力,吟唱着那里的火山、热海,由于经受鞍马风尘、冰川戈壁的锻炼,心志变得更加开阔坚强。④如岑参的边塞诗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他跳出了艰苦恶劣的现实,用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待塞外风光与军旅生活,因此绘出了许多光怪陆离的画面,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遥远的边疆在岑参的笔下是如此的美,如此的浪漫。⑤他们深知遭受如此恶劣环境的价值所在,“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这样的理性自觉支撑着唐军将士吟风诵雪,把边塞之苦当做人生的大滋味,将漫天飞雪描画作万树梨花。北国风光的壮丽给人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角,也造就了诗人别一样的情怀。边塞诗人把在异域的风景化作笔下的诗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燎原悲壮的风景图,向我们展示诗人天生的浪漫情怀。四、边疆战士的思乡情思战争不仅给征人带来流血牺牲,也造成广大将士妻子生离死别的痛苦。因此,唐人边塞诗在表现征人思亲怀乡之情的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作品表现了思妇的离愁别恨。⑥征人在遥远的边塞,听着悠扬哀怨的羌笛载着悲凄的乐曲在空中飘荡,身处孤独无依的万仞山中,倾听这如泣如诉的乐声,有谁能比那些生死未卜的征人更思念自己的故乡呢?1从自身角度反映征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征人远离家乡,身在异域,自伤久滞,乡思旅愁更为强烈,故常常以诗歌来抒发思乡怀人个感情。无论是他在行军途中,或者征戍塞上,面对西北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等等的景观都会引起征人无限的故园之情,其情哀怨,乡情之作,俯首即是。如岑参《玉关寄长安李主簿》写道:“东去长安万里余,故人何惜一行书。玉关西望堪肠断,况复明朝是岁除。”表现乡情旅思只感情。2从思妇的角度反映征人的思乡怀人之情王昌龄《闺怨》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以思妇思念丈夫的角度抒发征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又如高适《燕歌行》“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控诉战争造成了悲剧,征人归乡遥遥无期,更加体现征人的思乡情怀。征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妇思念丈夫,都深深地表达的征人的思乡怀人之情,从边塞诗中我们不难看出边疆战士的思乡情思,这种思乡之情是伴随战争左右的。五、反战思想有些研究者认为,边塞诗在描写战争残酷中表现诗人的反战思想,在刻画军中苦乐不均中表现诗人对统治阶级本质的揭发⑦当他们热中追求功名富贵,而仕途畅达时,便对唐朝发动的对外侵略战争作了错误的歌颂;但当他们在仕途不得志,或者多少看到人民的疾苦时,也能揭露民族压迫的侵略战争的罪恶。历来战争都是罪恶的,无论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一旦硝烟四起,受苦受累的还是百胜。也许开始的时候,我们报着莫大的冲劲投身战场,希望建功立业,但当无止境的战争一再并发,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有反战的思想,这是人之常情的。如李白的《关山月》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表达技巧:(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析】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析】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1)总论——情与景的关系: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析】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将军和征夫。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饮浊酒,愁不能寐。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2)借景抒情的基本形式: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的五种形式,即一是触景生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布景,四是寓情于景,五是景略情在。①触景生情(景→情):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此类诗一般先写景后抒情。②以景结情(情→景):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这类诗词的情先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含蓄、委婉、蕴藉。③缘情布景:乃是因情选景,以情染景,景由情出,情傍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一旦着上了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也就意象化了,情中出景,景中寓情。④寓情于景(有景无情):只写景不抒情,凭借景物、人、事传情达意。寓情于景是意境创造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于触到的什么景,寄的什么情,则因人、因时、因境而异。此类诗看似句句写景,却是句句抒情,情蕴涵于景,情景融为一体。⑤景略情在:有些诗词,表面看来,全是抒情,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而直抒胸怀。3、借事抒情(用现实之事或历史典故)(1)因事缘情(用现实之事):①叙事性作品:如《兵车行》《石壕吏》②抒情性作品:用行为举止(多为细节)来抒情。(2)咏史抒怀(借历史或典故):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中吕]•卖花声•怀古》)【析】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特点:(1)、平实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还有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2)、含蓄隽永。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如李商隐的《雨夜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还有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3)、清新雅致。其特点是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小池》);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这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清新、自然。清新之风常见于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4)、形象生动。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5)、绚丽飘逸。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李商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乃至于奇丽。如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全诗显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6)简洁明快。其特点是:语言简练利落、洗炼(练)、浅显、明白如话、不加修饰。如贾岛的诗、马致远的散曲,白居易的新乐府诗。(7)雄浑壮丽。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如曹操的《观沧海》显得胸襟豁达,豪情横溢。最具代表的是盛唐诗歌中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在他们的笔下,有狼山,有大
本文标题:边塞征战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56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