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高一历史必修二学案(21)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高一历史必修二学案(21)1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预习自学二、本课要求:1、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2重点:赫鲁晓夫改革难点:如何理解三次改革的失败原因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1)对赫鲁晓夫的政策进行调整: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①;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2)改革重点是②,为了与美国争霸,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③有关的工业部门。影响: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④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⑤时期。背景1)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④;2)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⑤,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3)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⑥,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4)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⑦或建立⑧。背景:1)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①造成农民生产没有积极性,苏联粮食短缺;片面发展重工业,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试图改革;3)苏共二十大,破除了对斯大林的迷信。内容:农业:1)取消农产品的②,实行③,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2)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④,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⑤;3)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⑥。工业:废弃⑦,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⑧;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⑨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⑩;但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①、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危机局面。2)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内容结果: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不得不把改革重点转向⑨,最终导致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改革重点:用③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是承认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原因:缺少⑩和相应的配套措施;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改革半途而废转而进行政治改革。赫鲁晓夫改革班级姓名学号组号2三、检测归纳知识点1赫鲁晓夫改革1.关于赫鲁晓夫改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改革是在斯大林模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情况下进行的B.改革中曾大规模开垦荒地C.改革开始时反对个人崇拜D.改革完全摆脱了斯大林模式2.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A.农业B.重工业C.轻工业D.国防3.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评述符合事实的有:①改革从农业开始,符合苏联当时的迫切需要②玉米运动解决了苏联粮食严重不足的问题③改革缺乏全面思路,盲目性很大④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4.赫鲁晓夫改革值得肯定的是A.彻底突破了斯大林模式B.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C.使苏联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D.彻底冲破了个人崇拜的束缚知识点2勃列日涅夫改革★5.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6.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7.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的主要成果是A.人民生活普遍得到较大的改善B.计划经济体制活力得以恢复C.军事和综合国力大大地提高D.国家政治生活充满活力8.对勃列日涅夫改革来说,1975年是个转折性年代,表现为A.黯然下台,改革随之结束B.经济增长率连续下降后进入停滞时期C.由政治改革过渡到经济改革D.由政治改革过渡到经济改革9.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共性是A.基本上在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内进行B.对政治体制进行了彻底改革C.极大地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都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知识点3戈尔巴乔夫改革10.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11.下列关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改革内容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B.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根本变革C.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果D.政治体制改革导致了国内局势失控12.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共同之处是A.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都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C.都突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D.都对苏联生产关系了进行改革高一历史必修二学案(21)3★1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这表明他A.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B.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失望和忧虑C.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建设成就D.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14.《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D.普京执政时期★15.(08江苏)(14分)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4分)(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4分)(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4分)16.材料一: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是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材料二: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班级姓名学号组号4——《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⑴上述材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是按什么途径进行的?⑵结合材料指出,苏联采取的工业化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⑶苏联的工业化过程为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四、本课要旨五、高考链接(2011年江苏高考16题)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0%,-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学案(21)——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三、检测反馈1.DACBC6.BCBAD11.CDCC15.【解析】该题主要考察了经济危机、斯大林体制、罗斯福新政、苏联赫鲁晓夫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等知识点,难度系数中等难度。第(4)问相对较难。答案:(1)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实验(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言之有理即可)。17.⑴牺牲农业,忽视轻工业,片面发展重工业。⑵形成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停滞状态。⑶必须注重农业的基础地位,保证农、轻、重的协调发展,制定经济政策必须尊重经济规律。高一历史必修二学案(21)5五、高考链接D
本文标题:高一历史必修二学案(21)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77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