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高一历史第一次调研试卷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第1页(共8页)高一年级历史试题第2页(共8页)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高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2.从图1到图2的变化中,可以得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信息是()图1图2A.铁犁牛耕的出现B.小农经济的产生C.犁耕技术的成熟D.单位亩产量提高3.“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新全球史》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A.井田制B.均田制C.地主土地私有制D.农民土地私有制4.杜甫《石壕吏》中“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直接反映了()A.唐朝的赋税十分沉重B.唐朝兵役和徭役沉重C.唐朝发生了农民起义D.唐朝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严重5.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A.孙叔敖B.管仲C.李冰D.郑国6.“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段唱词,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商品经济发达C.自耕农经济脆弱D.农家生活自然祥和7.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8.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9.“绢帛绫绸叠满箱,将来裁剪做衣裳。公婆身上齐完备,剩下方才做与郎。”明邝璠的《剪制》诗句反映民间手工产品主要用于()A.出售赢利B.自我消费C.向政府交纳赋税D.捐赠礼品10.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木及染料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此外,酒、醋、酱、饴糖等的酿造加工,纺织、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这段材料表明()A.农民受到沉重剥削B.田庄商品经济发达C.手工业者劳动繁重D.田庄经济自给自足11.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的产品()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1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的时代里,“布”的主要材料是()A.丝B.棉C.毛D.麻13.2010年初山东淄博遗址出土一件青铜器,上有“丰般作文祖甲齐公尊彝”铭文。(“丰”:国名;“般”:人名;“作”:制作;“文祖甲”:对先辈的尊称;“尊彝”:泛指祭祀的礼器。)这件青铜器及铭文可用于研究()①西周分封制②当时的冶铸业③秦朝郡县制④隶书的特点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4.我国古代冶炼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南北朝时期,我国冶炼技术取得的最重要成就是()A.高炉炼铁B.淬火工艺C.发明水利鼓风冶铁工具D.灌钢法15.古代制瓷业中出现了釉下彩绘技术,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使图案与器形相映成趣。这种技术最早出现于()A.汉代B.唐代C.宋代D.清代16.“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个地方就只有村落了。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这个小村落变成了个小市镇。”据此,请判断徽商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应该是在()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17.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A.由官府控制B.不受官府的干预高一年级历史试题第3页(共8页)高一年级历史试题第4页(共8页)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18.唐朝诗人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诗中的“草市”指的是()A.汴梁城固定的商品市场B.边疆繁荣的茶马市场C.城乡间通宵营业的夜市D.乡村里形成的农贸集市19.陆游《杂赋》诗写道:“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从这句诗中,我们能获得的最有效的信息是()A.作为乡村集市的草市出现于宋代B.宋代的草市已具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C.宋代的草市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督D.陆游所说的草市位于东京汴河两岸20.《都城纪胜》记载:“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梦梁录》记载:“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以上两段材料记载的商业状况最早出现的时间是()A.秦汉B.隋唐C.两宋D.明清21.《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A.政府推行工商皆本政策B.宋朝商品经济发展C.徽商有超前的经商理念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22.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都城的“市”“坊”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D.重农抑商的政策23.《齐民要术序》中说道:“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段材料所体现的经济思想是()A.重农抑商B.农商皆本C.海禁D.闭关锁国24.从战国时期开始直至清朝前期,“重农抑商”政策一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对一问题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给自足的生产特点使商品经济被轻视B.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必须关心农民利益C.农业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D.国家人口以农民为主,商业没有广阔的市场25.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言论()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26.黄遵宪有诗“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对“大错”的理解最具理性的是()A.限制外商来华阻碍中外贸易B.隔绝大陆与台湾的正常往来C.禁止国人海外经商限制了商品市场D.自我封闭扼杀了社会进步的可能性27.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了。下面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28.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其根本原因()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入B.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C.中国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D.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29.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A.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术C.唐朝能够制作精美的青瓷和白瓷D.清代开始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展30.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异彩纷呈,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请按时间顺序排列下文中提到的经济现象()①“蜀中旧使交子,唯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②“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③“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A.②④③①B.④②③①C.④②①③D.②④①③31.下列漫画反映了我国近代以来的一种重要经济形式的发展趋势,对此理解正确的有()①这种经济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②“实业救国”的道路越走越宽③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夹缝中求生存④这种命运的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决定的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32.据时人(1846年)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时人”所说的“吾村”应位于我国()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C.东南沿海D.京津地区33.清同光年间人欧阳昱在《见闻琐录》中记述:“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倘居奇不卖,欲昂其值以俟,则逾七日减十之一,再逾七日减十之二,又逾七日减十之三;俟愈久,价愈减……”这主要表明()A.外国人高价购买中国茶叶B.外国人操纵中国茶叶价格C.中国茶叶深受外国人喜爱D.中国茶叶商人内部不团结34.19世纪50年代初,在中国南方3个省份住过10年的一位英国人说:“我还没看见过一个靠劳作生活的中国人穿过一件用我们的布料做的衣服。”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B.外国的布料质量不如当地土布C.中国人对土布怀有特殊的感情D.中国普通民众生活购买力下降高一年级历史试题第5页(共8页)高一年级历史试题第6页(共8页)35.李鸿章说:“各口岸生意,已被洋人尽占,……洋人势力挟重资以倾夺,则须华商自立公司……收回洋人夺去之利。”这表明李鸿章主张()A.限制私人资本B.与外商争夺市场C.保护外商企业D.追随外国资本36.“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用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无产者,生产的目的是搜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下列近代企业中都具有这种特征的是()A.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发昌机器厂B.湖北织布局、开平煤矿C.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开平煤矿D.上海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37.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社会进步观念是()A.实业救国B.工商皆本C.重利轻义D.重商轻农38.鸦片战争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实现富国之梦兴办实业,试图以经济振兴实现民族独立,结果都失败了。这一现象说明了()A.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B.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先天不足C.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D.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39.老舍的《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是一位实业家。他的理想是要建“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资,那才能救国!”1916年前后,他举办的企业最为红火。“最为红火”的主要原因是()A.辛亥革命的推动B.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D.“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40.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行业矿冶业机器业纺织业食品工业其他工业数量(家)723?100153A.2B.31C.73D.19341.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但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却把这一发展称之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中国的社会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B.中国民族工业结构不合理C.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的混战状态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42.根据《十年来的中国航运》记载:“自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至今,不过十年,此十年间,民营公司之组织,约计二十五家,……已远胜以前数十年矣。”当时航运业民营公司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B.蒸汽轮船制造技术开始传入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D.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43.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沿海企业大批内迁,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军阀割据混战B.国民党发动内战C.日本
本文标题:高一历史第一次调研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79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