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土壤等。2、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的综合利用。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4、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分异规律主要分异因素地理位置分布规律表现明显的地区纬度地带分异热量。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纬度位置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经度地带分异水分海陆位置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中纬度地区垂直地带分异热量、水分随高度变化。海拔高度水平延伸,垂直更替。与纬度地带分异类似海拔较高的山地。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垂直自然带越丰富。(1)、纬度地域分异规律(如图).A、自然带变化规律:由南向北变化(沿纬度变化方向变化)B、成因:太阳辐射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导致热量变化,也引起水分变化,是以热量为基础的水热共同作用下的结果。C、分布明显的地区:低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沿某南北向线路(海岸线、经线等)由赤道向两极。(2)、经度(干湿度)地域分异规律(如图)A、自然带变化规律:由东向西变化(沿经度变化方向变化)B、成因:由于受海洋水汽影响的程度不同,水分条件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结果。C、分布明显的地区:中纬度大陆地区,尤其是亚欧大陆。(3)垂直地域分异的规律、成因。A、自然带变化规律:沿垂直方向更替。B、成因:高山地区,受山地垂直方向水热状况改变的影响。C、分布明显的地区:亚欧、美洲的高山地区。(4)非地带性因素。受地形、海陆分布、洋流、河湖等因素影响,引起的是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水文土壤生物(植被)气候地貌班级:G1108姓名:2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较直观的反映了自然带的分布规律。①热带雨林带②热带草原带③热带荒漠带④亚寒带针叶林带⑤苔原带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⑧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⑨温带草原带温带⑩荒漠带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了解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的自然因素。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的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形、水源、河流、土壤等。2、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平原是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一般会沿河或者沿海分布(如图中的丙和丁聚落的形成);高原的聚落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如图中甲和已聚落的形成)。(2)、交通线路尽量选择平原和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因素;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一般需要迂回前进。如图中的公路和铁路的布局和走向受地形影响较大。3、据有关资料,了解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阅读图表资料,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1)阅读图表资料,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周期,并据此归纳各时期气候变化特点。(2)阅读图表资料,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在呈波动上升趋势,有人认为,地球气候已经进入最近1000年以来最为温暖的时期。4、正确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对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人类应如何缓解全球气候变暖。(1)、原因:A、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B、植被破坏(2)、影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A、导致生态系统调整,也有施肥效应B、海平面上升C、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增加D、危害人类的健康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变化会不同地程度影响到全球和各地区社会经济地方方面面,如主要农作物及畜牧业的生产、主要江河流域的水资源供需、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人类居住环境与人类健康以及能源需求等。(3)、措施:A、大面积植树造林。B、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C、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D、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5、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情况(概念、分类),理解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具有社会与自然的双重属性。(1)、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气候资源等。其中,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时期特点地质时期冰川广布的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的交替人类历史时期有显著的变化仪器观测时期呈现波动上升状况3(2)、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也离不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自然属性----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社会属性-----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变成有价值的社会物质财富6、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7、应有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了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因此,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程。(为什么)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人类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首先强调的是适度开发。其次,人类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再次,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此外,公众参与是关键。(怎么做)8、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对人类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包括(气象灾害)台风、洪水、干旱(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生产和生活的正常秩序,威胁人类和的安全。但如果不考虑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只是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只因为这些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对人类活动产生危害或损失,才称为灾害。进一步说,同等级的自然灾害,在人口稠密地区或经济发达地区,造成的损失或危害就大;在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地区,造成的损失或危害就小。因此,在经济、技术力量有限的条件下,一般对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的防灾、减灾更为重试。9、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认识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危害),了解这种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防灾减灾措施。以洪灾为例:(1)、洪灾的形成原因:强降水、冰雪融化、冰凌阻塞河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自然或人为原因导致的堤坝溃决;流域的汇水速度(快)和河道的排水速度(慢);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等。(2)洪灾的危害:直接损失:工业、农业的财产损失;人畜的伤亡;瘟疫和传染病的暴发等。间接损失: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城乡商业活动的停止;生活秩序混乱等。(3)、洪灾的防治措施:工程措施: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加快排洪速度;开辟分洪区,降低洪水水位等。非工程措施: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严格控制滥砍乱伐,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等。人口与地理环境1、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结合实例,学会将不同的增长模式特点进行比较,会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人口再生产类型,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社会阶段采猎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中高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强中弱开发利用范围与规模小中大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简单、单一中等多样化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低中高42、结合实例,知道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面临哪些不同的人口问题,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政策,形成正确的人口观。(1)、发展中国家大多面临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以及青少年儿童比重过大等问题。人口增长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青少年儿童比重过大,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不利于人口、经济、教育、就业、环境等问题的解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降低过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2)、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一些发达国家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并接纳海外移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3)、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中国既有人口数量过多的问题,有的发达地区已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所以中国既要坚定不移地实行计划生育工作,也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注意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3、结合实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主要原因(影响因素)。(1)、人类社会早期,自然原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2)、古代农业社会,原因是土地的开垦,躲避战乱、灾荒、宗教迫害等。(3)、15-19世纪,原因是A、地理大发现;B、新航路的开辟;C、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是由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由已开发地向未开发地迁移。(4)、二战后,迁移的新的特点是:A、永久性移民减少。政治性移民增加,迁移的方向发生改变,如欧洲由迁出地变为迁入地,美国依然是迁入地,但是来源已经发生了改变。以前来自于非洲、欧洲,现在来自于亚洲和拉丁美洲。B、迁移的方式多样化。如新兴城市出现,旅游业的发展,国际难民,环境难民。C、在现代,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4、了解我国人口迁移的情况,知道“民工流”的方向、原因,对迁出地、迁入地分别有什么影响。掌握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的一般方法。(1)、方向:从农村向城市,从内地向沿海,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2)、原因: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3)、影响:民工的流动有效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许多外来民工承担了城市建筑、环卫、商业、饮食业等工作,对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起了积极作用。民工的劳务收入和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改善农村经济,促进乡镇企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利”是主要的。但民工盲目无序流动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对迁入地的社会治安和居民生活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压力与冲击,具体问题表现为违反计划生育、城市人口急剧增多、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增加了城市就业压力等。5、了解世界、我国人口分布的状况、格局,结合实例,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而中国人口分布的主要特点是东多西少.(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可分为两类: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土壤、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政治文化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阶段原始低增长阶(A)加速增长阶段(B)增长减缓阶段(C)低速增长阶段(D)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原始型)“高低高”模式(传统型)“过渡型”模式“低低低”模式(现代型)特点出生率高较高开始下降,较低进一步下降,低死亡率高迅速下降,较低继续下降,低低自然增长率低,波动大提高,高逐渐降低低人口增长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急剧增长开始减缓零增长或负增长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工业化初期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前后,发展中国家目前欧洲发达国家现在典型地区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土著居民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德国、英国、法国等国56、能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知道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如何才能达到人口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所指的人口规模(即环境人口容量)应该是“该地区的资源环境为维持生存必需的最低生活标准所能承受的最大的人口数量”,即人口数量的极限。“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
本文标题: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82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