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一必修1第4章_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测试(中等难度)
1.(2010届西城期末)右图为番茄吸收K+的速率和氧分压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中A、B两处用于根代谢活动的酶有所不同B.A→B段,ATP是限制根细胞对K+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C.在B点以后,通过中耕松土可进一步促进根细胞对K+的吸收而表现为M1曲线D.氧分压为8时,AB曲线将演变为M2曲线2.有关膜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A.均与物质转运有关B.能与某些糖结合,形成细胞与细胞间联络的文字C.与神经递质结合,引起神经细胞的兴奋或抑制D.膜蛋白的结构具有特异性3.如右图所示是某同学用洋葱紫色鳞片叶的外表皮做“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1、2、6组成了细胞的原生质层B.图中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此时6处的浓度一定大于7处的浓度C.图中1是细胞壁,6中充满了蔗糖溶液D.图中7是细胞液,在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其颜色逐渐变浅解析:图中2、4、5组成了细胞的原生质层;图中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此时6处的浓度可能等于7处的浓度;图中7是细胞液,在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其颜色逐渐变深。4.浸入1mol/LKNO3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会产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在此过程中,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先后有()A.主动运输和自由扩散B.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C.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D.自由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5.浸泡在一定浓度KNO3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后又出现质壁分离自动复原,与质壁分离复原相关的细胞器有()A.液泡B.线粒体、液泡C.线粒体D.细胞膜、液泡膜6.将已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浸入清水中,细胞吸水能力的变化是()A.由小到大B.由大到小C.不变D.等于零7.将等量的微量的NH+4、PO3-4、K+、Ca2+共同置于100mL蒸馏水中,再放入一些新鲜的水稻根尖,一段时间后,测定溶液中上述四种离子和水的含量变化(见下表)。实验结果可以说明()项目H2ONH+4K+Ca2+PO3-4减少量0%23%12%37%14%①根对水的吸收和对矿质离子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②根对矿质离子的吸收不是等比例进行的③根细胞吸收矿质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④根吸收矿质离子的过程不受温度的影响A.只有①②B.只有①③C.只有①②③D.都正确8.在干旱地区正常生长的一棵植物,从理论上推测,其体内哪一部位的细胞渗透压最高()A.根毛区细胞B.叶肉细胞C.导管细胞D.根分生区细胞解析:在植物体内不同细胞间水分转移的方向是由渗透压低的细胞→渗透压高的细胞,植物吸水部位是根。吸收的水分由根→茎→叶柄→叶肉细胞渗透,说明叶肉细胞的渗透压最高。9.(2009年盐城模拟)用一定剂量的α射线处理棉花,一段时间后,发现棉花不能再吸收K+了,其他离子却能正常吸收,最可能的原因是()A.α射线杀死了K+载体B.α射线改变了控制K+载体合成的基因C.α射线破坏了催化K+载体合成的酶D.棉花细胞已被杀死,不能再进行主动运输10.实验室中鉴别细胞死活,常用“染色排除法”。例如:用台盼蓝染色,死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着色,从而判断细胞死活。该实验所利用的细胞膜特性或功能是()A.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保护细胞内部结构C.流动性D.选择透过性11.下列过程不能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的是()A.神经递质的分泌过程B.高尔基体产生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C.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D.细胞膜上糖蛋白的识别过程12.在保持细胞存活的条件下,蔗糖溶液浓度与萝卜条质量变化的关系如右图。关于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A.蔗糖溶液浓度为a时,萝卜条质量不变,说明萝卜条细胞液的浓度接近于a点的浓度B.蔗糖溶液浓度为b时,萝卜条质量减小是因为萝卜条失水,萝卜条的细胞液浓度变小C.在萝卜条质量变化的过程中,细胞液浓度也有变化,随着蔗糖溶液浓度的变化,细胞液浓度先增加后减小D.随着蔗糖溶液浓度逐渐增大,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复原13.(2009年潍坊模拟)下列关于生物膜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细胞膜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蛋白质B.各种膜中糖蛋白含量最高的是细胞膜C.各种膜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线粒体外膜D.细胞内生化反应都是在生物膜内或膜表面进行14.(2010届金华五校联考)植物细胞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或失水,将带“皮”的细嫩的茎纵切后插入两烧杯中,如下图所示。已知b侧的细胞壁比a侧的细胞壁薄,易伸展,判断30min后可能出现的形状是()15.(2010届宜昌调研)有一位科学家分离到一种动物细胞的细胞膜,他将膜放在特制的仪器中,分隔两边装蒸馏水的槽。当他将稀释的乙酸放入一侧时,发现另一侧槽中的pH没有变化。于是他将动物细胞匀浆磨碎,过滤出细胞器和膜的碎片,然后再将滤液加到加过乙酸的一侧,这时发现另外一侧的pH下降了。造成这种变化的最合理的解释是()A.离子通过主动运输跨膜B.离子通过自由扩散跨膜C.离子通过协助扩散跨膜D.细胞滤液能溶解膜中的脂16.(2009年天津质检)下图表示植物细胞正常生活过程中的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物质转运的方向如箭头所示,黑点的数量表示物质的浓度,则该物质可能是()A.甘油B.叶绿素C.花青素D.生长素17.细胞内的各种生物膜在结构上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紧密联系。下图表示溶酶体(一类含多种水解酶,具有单层膜的囊状细胞器)的产生和“消化”衰老线粒体的过程,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a、b、c分别是高尔基体、溶酶体和内质网B.b与e结合成f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结构具有流动性的特点C.a、b、c、d的膜结构主要成分是磷脂、蛋白质和糖类D.从图解中可以看出,生物膜之间结构与功能具有一定的联系18.(2009年揭阳模拟)下图表示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①、②、③表示细胞器,a、b、c表示某些过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①、②、③是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B.该过程可以说明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C.a表示脱水缩合过程,b、c表示蛋白质的加工及运输过程D.图解中的过程在原核细胞中也可以进行19.下列物质中,与物质出入细胞、物质在细胞内的合成与分解、细胞分裂都有直接关系的是()A.糖类B.脂质C.蛋白质D.核苷酸20.(2009年广东高考)某物质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运输,该过程()A.没有载体参与B.为自由扩散C.为协助扩散D.为主动运输21.下列过程中,不发生膜融合的是()A.植物体细胞杂交B.受精过程C.氧进入细胞中的线粒体D.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22.如下图实验装置,玻璃槽中是蒸馏水,半透膜允许单糖透过。倒置的长颈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一定时间后再加入蔗糖酶。最可能的实验现象是()A.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上升,加酶后再上升后又下降B.在玻璃槽中会测到蔗糖和蔗糖酶C.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下降,加酶后一直上升D.在玻璃槽中会测到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酶23.将马铃薯块切成两半,各在其上挖个凹穴,穴内外分别放两种溶液,一种是清水,另一种是0.3g/mL的蔗糖溶液,液面一样高。一段时间后液面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是蔗糖溶液,b是清水B.a是清水,b是蔗糖溶液C.甲中c处细胞吸水D.乙中c处细胞失水24.将阴生植物移至强光下,植物迅速发生萎蔫,此时比较下图所示中①、②、③三个部位的细胞液浓度,正确的是()A.③②①B.①②③C.①③②D.②③①25.若对离体的心肌细胞施用某种毒素,可使心肌细胞对Ca2+的吸收量明显减少,而不影响对K+、C6H12O6的吸收。这种毒素的作用是()A.抑制呼吸酶的活性B.改变了细胞膜的结构C.抑制Ca2+载体的活动D.改变了细胞膜两侧的Ca2+浓度二、简答题(共40分)26.(2009年深圳调研)如右下图为真核细胞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与菠菜叶肉细胞相比,细胞A缺少的细胞器为__________。(2)将细胞A浸泡在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中出现质壁分离,其原因是__________(填代号)的浓度较小。K+以__________方式进入细胞,所需能量主要由__________(填代号)提供,若用光学显微镜对其进行观察,可用__________染色。(3)人饮酒后,酒精通过__________方式吸收进入消化道上皮细胞。若细胞B即为此上皮细胞,则细胞B还应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交警查违章时让司机呼出的气体与含有重铬酸钾的酸性液体反应,若液体变成__________色,说明司机酒后驾驶。27.生物体细胞膜具有一定的选择透过性,即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请根据下列提供的条件探究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实验材料和用具:新鲜的大红花花瓣、烧杯、玻璃笔、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清水、量筒。(1)简要说明膜的成分与选择透过性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红花花瓣中的红色部分可以指示细胞的哪一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完成下列实验设计,验证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第一步:选择两只大小相同的烧杯,用玻璃笔标记上A和B;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2009年广东高考)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细胞膜的通透性,将小鼠肝细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葡萄糖和尿素含量,发现它们的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如下图)。请回答问题。(1)由图可知,随培养时间延长,培养液中葡萄糖和氨基酸含量________,尿素含量________。由于在原培养液中没有尿素,推测其是________的产物。(2)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进入细胞后,其主要作用是________;被吸收的葡萄糖主要通过________作用,为细胞提供________。(3)转氨酶是肝细胞内参与氨基酸分解与合成的一类酶,正常情况下这类酶不会排出胞外,若在细胞培养液中检测到该类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4)由(1)和(3)可初步判断,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具有________的特性。29.(2010年潍坊抽检)在适宜温度下,采用完全营养液培养黄瓜幼苗,研究营养液中氧含量变化对K+吸收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黄瓜幼苗根系细胞吸收K+的方式是__________,图中ab段为此提供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该过程需要__________。曲线bc段限制K+吸收速率的内在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植物的生长都有一个最适温度。在氧含量等条件稳定、适宜的情况下,研究在10~40℃范围内的温度变化对黄瓜幼苗K+吸收速率的影响,预期K+吸收速率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标题:高一必修1第4章_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测试(中等难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95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