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840——1949)184019491912晚清史民国史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华《考试说明》规定《课程标准》要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2011•172012•152013•17(2011·17)下图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答案:B(2012·1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摄取更多的在华利益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答案:B(2013·17)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A.获得军费赔偿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C.在华开设工厂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答案:D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华鸦片战争(1840—1842)中:英:导:工业革命虎门销烟(道光帝)《南京条约》等割、赔、开、协领事、片面、租居政:经:思:开始矛盾任务世界小农近代“师夷长技”二鸦片战争(1856—1860)(咸丰帝)中:英法:导:工业革命火烧圆明园《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政:经:思:主权权力结构洋务民资体用之争甲午战争(1894—1895)(光绪帝)中:日:导:明治维新东学党《马关条约》赔2亿割三地开四口设工厂政:经:思:主权瓜分救亡外资民资小农维新思想八国侵华(1900—1901)(光绪帝)中:八国:导:义和团《辛丑条约》赔款驻兵使馆不反帝外务部政:经:思:完全工具新政命脉回归教材,夯实基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解析不能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严格地说,鸦片战争后的20年,中国社会主要是呈现半殖民地的特征,到19世纪60年代,又呈现半封建的特征。但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则是以鸦片战争为标志。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辩证看待问题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势”1.赔款:数额越来越多2.割地:面积越来越大3.通商口岸:沿海延伸内地4.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入为主5.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制华”结合史实论述近代列强侵华方式总结1.发动侵华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等2.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3.侵犯中国主权:如开辟租界、控制关税、破坏司法权、片面最惠国待遇、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等4.干涉中国内政、操纵中国政权:控制清政府、操纵北洋军阀政府、扶植蒋介石等5.割占领土:割占了中国的香港、东北、西北、台湾等大片领土6.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破坏辛亥革命、阻挠北伐战争、支持反革命政变、帮助蒋介石进攻解放区等7.经济侵略:勒索赔款、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掠夺劳力等8.精神文化侵略:传教、实行奴化教育等。“冲击—回应模式”审慎对待“冲击—回应模式”50—60年代,在美国和西方相当流行,费正清的近现代中国研究始终贯穿了这一模式,无论是《美国与中国》,还是他与邓嗣禹合著的《中国对西方的反应》,对“冲击—回应”模式都作了极为深刻的论述。费正清在《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中提出:中国文化“既有传统的遗产,又受西方的影响,他们相互交织在一起”。认定中国历史进程是由一个更加强大的外来社会的入侵所推动的。“冲击—回应”模式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的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在费正清看来,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在长期以来成功地占据了意识形态上的正统地位,从而使中国社会保持极大的稳定。当近代大量西方人来到中国沿海寻求贸易机会时,这个古老的中华帝国对外部世界表现出惊人的惰性,它闭关自守,排斥一切外来势力。为此,费正清强调,西方的挑战对中国是一种刺激,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进步的机遇。审慎对待“冲击—回应模式”“冲击—回应”模式是一个以西方人价值观来认识东方的研究模式,它假设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动态的近代社会,而中国社会则是一个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传统社会,其缺乏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经过西方的冲击,中国传统社会才有可能摆脱困境,获得发展。这种以“西方为中心”的“外向型”模式在美国现代中国学界一直占有统治地位,成为一种“学术规范”。直到60年代后期,中国研究领域兴起了一股批判思潮,才有人公开对这一模式提出质疑。费正清部分地纠正了自己对中国历史的观点,承认自己的中国史观并非无懈可击,并在《中国新史》和再版的《美国与中国》中对自己以前的观点进行了修正,承认中国的近代化主要是基于中国自身的内在生命和动力,西方的影响是有限的。审慎对待“冲击—回应模式”审慎对待“冲击—回应模式”构建联系,完善框架鸦片战争1840—1842道光帝英国败签《南京条约》引发太平天国运动附件《黄埔条约》《望厦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修约”1856—1860咸丰帝英法联军签败《天津条约》(1858)《北京条约》(1860)发引“师夷长技以制夷”1851—1864咸丰帝农民阶级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工业革命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1—18641856—1860内忧外患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慈禧太后、同治帝、光绪帝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军用企业、民用企业海军教育客观刺激民族资本主义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早期维新思想工业革命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甲午战争1894—1895光绪帝日本败签《马关条约》失败标志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戊戌变法1898.6.11—9.21光绪帝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梁维新思想“公车上书”报刊、学会、学堂《应诏统筹全局折》《定国是诏》百日维新戊戌政变(1895)(施政纲领)(“六君子”)第二次工业革命甲午战争1894—1895民族危机义和团运动1898—1900光绪帝农民阶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光绪帝英俄德法美日意奥败签《辛丑条约》清末新政1901—1911光绪帝清政府新政发起阶段“预备立宪”辛亥革命1911宣统帝资产阶级革命派2015:《马关条约》12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间(周年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命题点知识点整理1895年(120周年)甲午中日战争结束;《马关条约》的签订战争的背景(明治维新)、条约内容及对中国、东亚格局的影响;体现列强侵华新阶段的特点1945年(70周年)抗战胜利正面战争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抗战胜利的原因、胜利的意义(2015海淀期中•20)美国人马士对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一次战事的评价为:“从那一天起,海上的优势就一直被日本占去了。”此战事发生的地点是右图中的A.日本挑起战端;B.黄海海战,日本控制黄海制海权;C.日本进攻辽东半岛,占领旅顺、大连;D.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答案:B热点追踪热点追踪(2015海淀期中•27)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化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符合这一论述的历史过程是A.从禁烟运动到鸦片战争B.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C.从维新运动到义和团D.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答案:B热点追踪(2015海淀期末•4)下列两幅地图反映的战争态势分别属于抗日战争的图1平型关大捷形势示意图图2华北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A.防御阶段;防御阶段B.防御阶段;相持阶段C.相持阶段;相持阶段D.相持阶段;反攻阶段答案:B热点追踪(2015西城期末•21)蒋介石曾发表公告说:“此乃初步之胜利,不过聊慰八个月来全国之期望,稍弭(平息)我民族所受之忧患与痛苦。”“此”事指A.百团大战B.淞沪会战C.台儿庄战役D.远征军入缅答案:B热点追踪(2015东城期末•15)下图是抗日战争某一战役示意图,与其相关的正确表述是答案:DA.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B.赢得了太原会战的胜利C.是中国战场由守转攻的转折点D.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一次大规模战役热点追踪(2015通州期末•10)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A.《南京条约》签订后B.《北京条约》签订后C.《马关条约》签订后D.《辛丑条约》签订后答案:C热点追踪(2015顺义一模•17)右图是创作于民国时期揭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侵略的漫画。漫画有可能揭示的事件是A.1914年对德宣战占领山东B.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C.1935年的“华北事变”进逼华北D.1937年的“七·七”事变全面侵华答案:C热点追踪近现代中日关系发展台湾问题(日本的“台湾情节”)两次日本侵华战争比较…………梳理知识点热点7.甲午战争与东亚历史进程专家点评(点评人郑大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入选理由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对中国和东亚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甲午战争,有利于深入了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变革,也有利于明晰日本历史的转折和东亚历史进程的演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目前研究情况大致如下:⒈甲午战争爆发前的形势研究。学者们分析了甲午战争爆发时的世界局势,中国国内政治体制落后,中国和藩属国朝贡体系的变化,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和战略战备计划等形势,论证了甲午战争爆发的必然性,驳斥了甲午战争突发论。⒉甲午战争军事情况研究。涉及甲午战争中中日军事力量、战略、战术的比较,清朝陆海军的评价,甲午战争的情报问题。总结了甲午战争失败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原因。2014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热点7.甲午战争与东亚历史进程专家点评(点评人郑大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入选理由⒊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学者们着重分析了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国力、政治体制、经济形势、思想文化等的冲击和长远影响。面对新形势,总结战争经验、吸取教训尤为重要,诸如发展国力、杜绝腐败、实现强国梦想,避免战争,减少战争带来的人类灾难等等,学者们进行了不同的思考。⒋甲午战争对东亚历史进程的影响。甲午战争使中朝宗藩关系终结,日本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空前膨胀,心理基础、意识形态、对世界的认识发生重大改变,欧美和日本等在华势力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日俄争夺朝鲜,中朝两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014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本文标题:近代列强侵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005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