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摘要:近代110年的中国,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残酷的现实促使中国人民开眼看世界,步入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这一时期,不同阶层的中国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寻求拯救中国命运的出路。向西方学习是他们探索的一个主要方面,这方面的探索显示了由物质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的学习;由科学技术上升到政治思想领域的学习;由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到全面革新,建立新的社会形态的学习。从而探索出学习西方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先进思想,防止全盘西化,与中国国情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成功之路。关键词:近代中国学习西方进程特点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不懈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探索史。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侵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残酷的现实迫使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步入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首先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进而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学习西方思想,并由此引发社会变革。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历史进程可分为两个时期,即近代前期80年(1840—1919年),这个时期发生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有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向西方的学习。由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国家制度到传播西方革命思想,但大都以失败告终。近代后期30年(1919—1949年),这个时期以五四运动为发轫,无产阶级为主体的工农联盟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时期经历了创建共产党、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结合中国国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成功之路。现就两个时期学习西方的进程特点,分述如下:一,近代前期八十年(1840----1919年)近代前期八十年(1840----1919年),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进而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直至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科学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同时反省自我,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新旧之争;有吸收,也有排斥;有拿来主义,也有先入为主;有水乳交融,也有囫囵吞枣。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血与火的代价,都经历了扬弃与兼收的阵痛,都推动了历史巨轮向着文明进程移动。近代前期中国人学西方,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三个层次。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为第一阶段,主要学习以西方“坚船利炮”为核心的西方科学技术,为物质层面的学习;甲午战争结束到辛亥革命是第二阶段,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为变革社会上层建筑形态的学习;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是第三阶段,主要学习以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为思想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领域层面的学习。这三个阶段向西方学习表现出三个层次.即:技术成果(器物)物质层;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制度)政治体制层;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思想等意识形态层。(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主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19世纪四十年代初的鸦片战争期间,“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其后近代有见识的地主阶级代表任人物张之洞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虽然他们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西方文明的表层——物质外壳上,而且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它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开启探索外界的新风,从此迈出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可喜可贵的第一步。进入19世纪六十年代,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内忧外患,出现了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和丁日昌等地方实力派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开明的地主知识分子,怀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矛盾心理,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发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他们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军事工业,以“求富”为口号,兴办民用工业以实现强兵富国的梦想.“今日合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制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舰船折》)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学西方搞洋务,其目的是要维护清朝统治,但在客观上催生了资本主义民族工业,为后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走上政治历史舞台做了物质准备,其意义是重大的。(二)甲午战后——辛亥革命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早在19世纪六七年代,太平天国领袖洪仁gan在学习和研究西方政治、经济、社会学说后,编写了《资政新篇》主张与各国通商贸易并第一个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治国方案,作为主流社会统治阶级的代言人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也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这一主张成为19世纪末康、梁倡导维新变法运动的先导。康、梁把向西方学习的目标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把谋求政治体制的变革放在首位,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和外国商战,文化上主张新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提出了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但在封建顽固派的镇压下,变法运动夭折。随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运用西方国家学说,实行王权分立体制和责任内阁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北洋军阀的专制使民国成为一块招牌,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终成泡影。(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主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陈独秀认为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和封建主义做斗争,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儒家传统观念,学习西方科学与民主思想。陈独秀、李大钊等把斗争锋芒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宣传西方民主科学。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以俄为师,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知识分子掌握了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科学思想武器。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走上历史前台。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是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规律可循的。具有①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递进嬗变过程;②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互统一;③充满进步与保守的斗争(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势力、革命派与保皇派斗争)特点。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要学习西方的船炮武器等军事技术;而枪炮船舰又对付不了随之而来的外国经济侵略,于是又要求发展工商业,振兴经济;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就必然会遭到封建制度和顽固势力的反对,因此必须有相应的政治改革,改革封建专制政治就势在必行;而要做到发展军事、振兴经济、改革政治,又离不开科学文化、人才培养和整个社会制度的变革,这就产生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要求。又由于中国资产阶级产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殊土壤,其软弱和妥协性必然会使他们的革命走向失败,中国向何处去,怎样向西方学习,向西方学习什么,这一历史的重任必然地落在无产阶级肩上。二,近代后期30年(1919----1949年)这一时期学习西方的主流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团结广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领导工农联盟走在历史的前列。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义在中国传播的提供了思想条件。这是无产阶级学西方的大背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新文化运动使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加速了他们探索革命道路的步伐,而五四运动的发生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做了组织、人员、思想等条件的准备,此后无产阶级作为工农联盟的领导者,历史的先锋队伍,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也开始了把西方思想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探索。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无产阶级成为新民主主义的主力军,这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的开端。新民主主义30年的历史阶段,无产阶级作为历史的主流阶级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其革命实践有:五四运动、建立中国共产党、参加国民革命、反对美蒋的反动统治、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等。在一次次革命运动中,无产阶级不断汲取马列主义思想精华,并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革新—再实践—再革新,在历次血的教训中总结经验,逐步走上了一条马列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形成指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毛泽东思想。历尽曲折坎坷,中国共产党运用科学的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探索和发展,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上所述,在近代中国110年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国力强盛,中国近代先进的政治思想家探索强国富民之路,走的是向西方学习、拜西方为师的道路。在新的历史时期,运用新观念、新眼光和新思维,全面回顾和总结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经验教训,察往知来、鉴古知今,对于今天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交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一定启示。在中国近代史110年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失败到成功,实践到理论的过程,从而启迪我们学习西方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弃其糟粕,取其精华,防止全盘西化,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文明,思想,不断与时俱进;和谐发展,共同繁荣,共同提高。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历史进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主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虽然他创新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西方文明的表层——物质外壳上,而且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它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启迪探索外界的新风,成为一代代先进中国人的强国御侮而寻求外夷、平内患的双重目的,怀着“中学为体,西方为用”的矛盾心理,发起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二)甲午战后——辛亥革命: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早在19世纪六七年代,早期维新派就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成为19世纪末康、梁倡导维新变法运动的先导。康、梁把向西方学习的目标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把谋求政治体制的变革放在首位,提出了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但在封建顽固派的镇压下,变法运动夭折。随后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运用西方国家学说,实行王权分立体制和责任内阁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北洋军阀的专制使民国成为一块招牌。(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主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陈独秀、李大钊等把斗争锋芒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宣传西方民主科学。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以俄为师,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知识分子掌握了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科学思想武器特点:①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递进嬗变过程;②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互统一;③充满进步与保守的斗争(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势力、革命派与保皇派斗争。)
本文标题:近现代史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012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