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达尔文乘“贝格尔”号环球考察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发现……第二节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原始地雀加拉帕戈斯群岛13种地雀选择是进化的动力人工培育的新品种人们根据自己需要培育出新品种挑选合乎要求的变异个体,淘汰其他数代选择所需变异被保存生物普遍存在变异长颈鹿的祖先过度繁殖后代个体间的差异生存斗争长颈、长前肢个体(遗传积累)适者生存长期自然选择现代长颈鹿(变异)实例:达尔文对长颈鹿进化过程的解释影响存活与繁殖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进化,新物种产生适应环境的所需变异被保存生物普遍存在变异生存斗争数代选择达尔文认为:种群中普遍存在的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前提,也是生物进化的前提。(先变异,环境对变异结果进行选择)列表比较自然选择和人工区别?自然选择人工选择选择对象选择次数结果有利生存、繁殖的变异人们需要的性状数代选择,所需变异被保存积累产生新物种产生新品种思考:长颈鹿得以进化的前提,原材料是什么?生物进化的动力是什么?有关自然选择学说的几个结论①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物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生物的遗传使有利的变异在后代里得到积累和加强。②生存斗争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③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用农药消灭害虫,开始时,效果显著,但过一段时间后,药效明显下降,是什么原因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在农药使用前,本来就存在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农药杀死的是不具抗药性的个体,具有抗药性的个体保留了下来,并把抗药性遗传给了后代。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起了定向选择作用,抗药性变异经过遗传逐代积累,最后就形成了具有抗药性的新品种,农药对其就不起作用。有关自然选择学说的几个结论①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物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生物的遗传使有利的变异在后代里得到积累和加强。②生存斗争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③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YYRRyyrrYyRrYy基因座位3n问:亲代传给子代的是基因型还是基因?种群的变异性rR突变和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基因突变新的等位基因基因重组多种多样的基因型种群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形成了进化的原材料经过自然选择有利变异逐渐积累选择决定进化的动力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2、一个种群全部等位基因总和称为什么?基因库时空条件组成和数量生殖和遗传组成一个池塘一片草地全部的鲤鱼所有蒲公英相互交配、交流基因相互交配、交流基因一定自然区域同种生物个体总和群体共有全部基因种群基因库种群基因频率的平衡和变化3、基因频率:种群中,某一等位基因的数目占这个基因可能出现的所有等位基因总数比例。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频率=某种基因的数目控制同种性状的等位基因的总数×100%例1:从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是30、60和10个,那么基因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多少?a=40%A=30×2+60100×2=60%•例2: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经调查,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多大?Xb=15+5×2+11200×2+200=6%基因型频率特定基因型的个数总的个数×100%=4、基因型频率:每种基因型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比例实例分析1、据调查得知,某学校的学生中各血型的比率如下:IAIA20%IAi30%IBIB10%IBi20%IAIB10%ii10%计算IA、IB、i的基因频率。IB=25%IA=[2*20%+30%+10%]/200%=40%i=35%例:从某种生物种群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个体占24%,基因型为Aa个体占72%,基因型为aa个体占4%,则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是()A.24%72%B.36%64%C.57%43%D.60%40%某昆虫种群中,绿色翅的基因为A,褐色翅的基因位a,调查发现AA、Aa、aa的个体分别占30%、60%、10%(1)那么A、a的基因频率是多少?(也叫A配子数,a配子数)(2)子代各种基因型频率是多少?(3)子代各种基因频率是多少?(1)A基因占60%,a基因占40%。(2)子代基因型频率:AA占36%;Aa占48%;aa占16%。(3)子代种群的基因频率:A占60%;a占40%。遗传平衡定律种群满足以下五个条件:①种群数量足够大,②全部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后代,③没有迁入与迁出,④AA、Aa、aa三种基因型昆虫的生存能力完全相同(也就是说自然选择对A、a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⑤也没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例3:在昆虫中,长翅(A)对残翅(a)是显性,若该种群中A=0.6,a=0.4,该种群中出现AA、Aa、aa概率是多少?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如果符合遗传平衡,产生的雌雄配子:A60%A60%a40%a40%36%24%16%AAAaAa24%aa卵子精子p+q=1(p+q)2=p2+2pq+q2=1遗传平衡定律AA=p2Aa=2pqaa=q2上述计算结果是在满足五个假设条件的基础上计算的,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这五个条件都能成立吗?①突变②基因迁移③遗传漂变④非随机交配⑤自然选择影响遗传平衡的因素:例:已知白化病据调查该病的发病率大约为1/10000,请问人群中该病致病基因的频率以及携带此隐性基因的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aa=1/10000,则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1/100•A+a=1,则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99/100•AA基因型的频率为99x99/10000•Aa基因型的频率为2x99x1/10000•aa基因型的频率为1x1/10000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种适应性的进化。桦尺蠖选择灰色>黑色栖息环境浅色栖息环境深色s基因频率95%S基因频率95%自然选择导致适应黑色<灰色青霉素起初杀死绝大多数细菌存活下来的细菌进行繁殖并将其抗性基因传给后代,最后青霉素对它们不再起作用选择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且是有利变异积累自然选择导致适应变异是不定向的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累经过自然选择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自然选择表现型基因型基因频率直接间接思考:自然选择是如何改变基因频率的呢?环境隔离阻断基因交流不同的突变基因重组和选择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改变种群基因库出现差异差异加大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同一物种的两个种群在隔离条件下进化产生两个独立物种的过程4、自然选择导致适应5、异地和同地的物种形成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环境对变异的结果进行了定向的选择)环境隔离阻断基因交流不同的突变基因重组和选择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改变种群基因库出现差异差异加大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例题:植物中常见的白化苗,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白化苗由于缺乏叶绿素,不能成活。假定有一株小麦苗表现正常但携带有白化基因,该株小麦自花授粉共结出第一代种子100粒,全部种植后自花授粉获得第二代种子。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⑴第一代种子发育的幼苗中,白化苗的株数约为_____,白化基因频率______。⑵第二代种子发育的幼苗中,白化苗的比例为______,白化基因频率为______。250.51/61/3在世代传递中发生一次选择,就会使白化基因频率由1/2下降为1/3,如果一直选择下去,白化基因频率还会继续下降。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这是变异不定向的原因B、ab的变化是生物与无机环境斗争的结果C、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定向抗药性变异2、如图表示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种群密度使用农药TabcD异地物种的形成种群地理隔离小种群自然选择生殖隔离新物种发生改变基因频率(有突变和重组产生变异)物种形成的关键经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隔离阻断突变、基因重组和向不同方向发生改变种群出现差异差异进一步加大隔离新种形成地理自然选择基因频率基因库生殖基因交流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雀的形成方式同地物种的形成(多倍体育种)1.某一个种群中某种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是:()A.那个性状对环境有很大的适应性B.该种群的全体成员都是那个性状的纯合子C.那个变异性状是由环境引起的D.控制那个性状的基因是隐性的A2.下列关于基因库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突变可以改变基因库的组成B.生物个体总要死亡,但基因库却因个体繁殖代代相传C.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所含的全部基因D.种群中的每个个体含有基因库的全部基因D3、下图为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进化的模型,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请回答:1、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外部因素是?2、甲岛上的B物种迁移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原因是?3、迁移到乙岛的B物种进化为D物种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地理隔离。B与C之间已经形成生殖隔离。甲乙两岛上的环境条件不同,自然选择作用也不同,再加上地理隔离使它们基因频率的差别得到积累形成了生殖隔离。ABBBCBCDC甲岛乙岛例1、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类,几十年来长期用于临床医疗,但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A.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定向变异B.青霉素对细菌抗药性变异选择的结果C.细菌对青霉素选择的结果D.青霉素导致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B
本文标题: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018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