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两汉、魏晋、南北朝、唐西汉时期连环画的雏形就已破壳诞生。据史料介绍,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上所创造的情节画,就是我国最早萌发的连环画。最据代表性的当属河南洛阳“烧沟”61号汉墓壁画中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在马王堆汉墓的漆棺上也有用多幅图连续描绘的“土伯吃蛇”、“羊骑飞鹤”等故事。到了东汉,这种画的内容不但十分丰富,而且开始在绘画以外,有了“榜题”(即文字说明)。两汉壁画,主要表达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如《孔子见何馈》、《柳下惠覆寒女》等历史故事;《伏曦女娲》、《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土伯吃蛇》/《二桃杀三士》魏晋时期的卷轴画已经具备了连环画的特点,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女史箴图卷》,都是人物形象在卷轴画上连续出现,构成故事情节,图旁还配有简单的文字说明,与后来的连环画形式上十分相近。《洛神赋图卷》南北朝至唐代时期,画的样式更自由了,特别是遗存的敦煌壁画,那些佛教故事和本生故事画,都是用连续性的绘画表现出来的,可以说己经具有初期连环画的雏形了。在莫高窟,有一组很完美的本生故事画,是北魏第257窟西壁的《九色鹿本生》。此故事画是根据《佛说九色鹿经》绘制的。整个故事采取横卷连环画的形式,共有九个画面表现了该故事的主要情节。无论从表现形式,还是绘画艺术上,都是现存鹿王本生故事保存最完好的。美术片《九色鹿》就是据此编制的。《九色鹿本生》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出现了用绢幡等形式来传播佛教。绢幡是条状的细绢,上面绘有图画和文字说明,常挂在道场或经台两边。这是民间还有一种通俗的讲唱形式叫做“变文”,每段文字配一幅图,图的内容有佛经故事、民间传说等。这一问题后来影响到了“诸宫调”等民间文学。《韩熙载夜宴图》因此可以说,汉唐时期的壁画,已具有初步的连续性,表现了一段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正是这种文学与美术的结合,才孕育出了连环图画的初步面貌,这为以后连环画的发展奠走了坚实的基础。2、宋元明清北宋时期,因雕版发达,书籍中已出现了连续性的插图。活字印刷的发明,使得连环画的创作,因印刷的方便,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开始出现了上图下文的形式。多幅故事连环画《烈女传》,即首次用这种形式刊出。《永乐宫壁画》元明时期,小说和剧本中连环性的插图更加盛行了,戏曲和文学十分繁荣,连环画艺术为了适应读者的“胃口”,及时转向以文学作品为题材的创作倾向。如《新刊全相注释西厢记》,全书161页,页页有图,旁有标题文字;另一种刊本《西厢记》,没折半页图,两旁对句。明清时代,线描的插图大量涌现,章回小说中卷头只画书中人物的,称为“绣像”,画每一回故事的称为“全图”。每回前面附多幅有故事情节插图的被叫做“回回图”。《新刊全相注释西厢记》清代还出现了许多连续性的年画,以生产为题材的连环图画,如“耕织图”“棉花图”等,这给连环画增加了新的内容。并且,清代继承了元明的创作传统,率先出版了我国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三国志》。清末,石印技术的发展让图画的印刷更为方便,连环画这一形势也受到了更大的推广。光绪十年(1884年),《申报》馆为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出版了新闻连环画《点石斋画报》,内容涉及当时的时政新闻,随报赠送。《康熙南巡图》3、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国时期,连环画开始迅速的发展,但南方称为公仔书、菩萨书、伢伢书,北方多称为小人书。1925年-1929年,上海世界书局先后出版了《西游记》、《水浒》等连环画书,题名上有“连环图画”,这是第一次是用连环图画作为正式名称,这一叫法一直使用到1950年代,后改为“连环画”。受到有声电影的影响,人口冒气添加人物对白的“口白”开始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上文下图的脚本构图形式。新民主主义时期最著名的作品有叶浅予的《王先生》和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张乐平将连环画艺术作为革命的宣传工具,始于抗日战争的解放区。如吕蒙等创作的木刻连环画《铁佛寺》、任迁乔创作的《翻身》。此为连环画的完善成熟阶段,这一时期连环画艺术起到了动员人民,武装人民,推动革命群众运动的作用。4、解放后至二十世纪末无论是在萌芽期、发展期还是成熟期,我国的连环画艺术创作,都是以连环画的故事创作来作为自己的创作生命的。但是在解放前,这种深受广大“下里巴人”喜爱的连环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发展。真正的为连环画创作开创历史新纪元的,是在建国后,连环画在服务社会、宣传人民的同时,也终于迎来了自身的发展高潮。五十年代后的连环画出版工作主要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进行。1951年底,《连环画报》创刊。丁斌曾、韩和平绘画的《铁道游击队》也产生很大的影响。1957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三国演义》,有不计其数的画家们暂时搁置了个人艺术创作,投入连环画的创作当中,其中不乏像王叔晖、刘继卣这样的国画大师,这一作品成就非凡。《铁道游击队》文革期间,中国的连环画创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71年,周恩来“为解决下一代的精神食粮问题”批示恢复连环画出版,这个时期的作品都以宣传为主,八个样板戏《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智取威虎山》等作品,文革时期出现的连环画并带有文革鲜明特征(如扉页印有毛主席语录或马恩列斯语录)。《白毛女》1978年后,连环画也迎来了第二个繁荣期,这期间连环画题材更为广泛,各国文学改编的连环画层出不穷。在形式上除了小人书经久不衰,许多16开的连环画书籍也大量出现,彩色画幅的作品有些也十分精美。1985年后,影视媒体的飞速发展丰富了民众的娱乐生活,外国漫画、动画更容易受到青少年的欢迎,小人书已经不是不可缺少的娱乐方式,连环画市场不断被影视媒体所抢占,鼎盛时期结束,小开本的连环画异不再出版,仅有一些著名版本的作品重新出版,满足人们收藏的需要。5、现今由于题材老旧,缺乏新意,近年罕有佳作,导致其读者群流失严重。要振兴连环画,连环画作者必须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广泛吸取其他各种艺术的长处,从故事内容,艺术形式、手法、语言等进行尝试,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只有不断出新,才是中国连环画重塑辉煌的唯一出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出版事业的繁荣。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连环画难以再现往日的辉煌。连环画的创作与发展对发扬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保持精神命脉,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连环画是造型艺术和文学艺术的完美结合,是我国极富传统的一种艺术形式。渊源可以上溯到远古,明代有了进一步发展,到清末民初更加成熟,兴起于20世纪初叶的上海。新中国成立以后,连环画以其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之一。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是连环画发展的黄金时期。几分钱看半天,成为上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对连环画的温馨记忆。连环画虽然被称为“小人书”,但连环画艺术并不是小儿科。鲁迅说,连环画同样可以产生米开朗基罗、达芬奇那样的大师。伴随着连环画的兴盛,也活跃着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连环画家,如贺友直、刘继卣、程十发、冯增春等。任何艺术形式都存在与时俱进的问题,让传统的连环画经过重新包装打造,注入流行文化元素,赋予强烈的时代色彩,使之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阅读习惯,是否可为传统连环画的重生找到新的途径?传统连环画能否以新的形式,融入到当代漫画之中,成为艺术百花园一道新的风景线,为当代读者的文化生活带来新的阅读惊喜?《明姑娘》是一个大胆尝试,也为这种可能提供了一个实在的参照。论连环画与动漫发展:“老子”要创新“儿子”当自强动漫:狭义上专指动画片和漫画。漫画还分为单幅、四格和连载等,分别承载讽刺、幽默和叙事功能。广义上,动漫已经成为强调视觉冲击的“新漫画”的代名词,延伸为一种表达方式,可以与电脑结合成Flash、CG、网络游戏;可以穿插在文学作品中做插图甚至渗入语言文字,比如表达羞愧、惊讶的一个字“汗”,就是来源于漫画中常见的“汗滴滑下额角”的程式″……连环画:又名小人书,20世纪50-60年代风靡一时,直至80年代末开始衰落,恰好是日本动画片开始风行之际。难免让人把两者联系起来。新民晚报资深记者林伟平与年轻记者朱光(以下简称林和朱),就两者的兴衰及其关联,进行了一番探讨。日本动漫红火林:假如从辈份上说起来,连环画是动漫的老子了。但是现在,“老子”的日子不好过,日薄西山;“儿子”呢,今天正是好日子,红红火火,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看上去是蛮符合生长规律的。然而,还是要一声呐喊:“救救老子!”朱:现在,动漫的确红火,但是红火的其实是日本动漫,是“人家儿子”。“自家儿子”还是活得辛苦。国内一线的动漫作者与连环画画家的生存现状是类似的。大家一样清苦。画死画活,最多月薪3000元。虽然动漫刊物和书籍铺天盖地。文字读本中的插图也采用动漫风格,但是这些书籍中的动漫作品都是来自日本或者模仿日本的。据说坚持推出国内原创漫画的《卡通王》杂志,发行量最多也就5万。新创刊的《漫动作》周刊,也注意到了这点,正准备推出国内“签约漫画家”的体制。这样就会产生竞争。林:有竞争是好事。连环画竞争资格都没。也不尽然,连环画在出版界退出竞争。转而到收藏市场去竞争了……连环画收藏网站一下子冒出了不少,不过网上上讨论的都是“连环画贬值”的话题。连环画成了收藏品,是不是真的表明它老了?而且,老了之后反而贬值?朱:最近听说一本叫《视觉21漫时代》在杂志开始向成人动漫进军,要试探中国成人动漫的情色空间,挑战读者和出版界的承受底线。林:这个“儿子”野心真大,既要抓小读者,又要抓老读者。连环画正好相反。它俗称“小人书”,过去的对象是小读者,现在对象是从当年小读者长大的老读者--好像他们为了怀旧,才到收藏市场去寻找童年的回忆去了。现在的小读者不看连环画了。朱:这几年也有小读者看连环画。不过,他们最后还是喜欢讲究分镜头、视觉冲击的日本漫画书。林:连环画界这几年也在探索创新,当代文学作品也被改编成连环画……世界名著系列、童话系列等,销量都上百万。朱:不过,还是日本动漫更有市场。日本动漫红火的同时,经典欧洲动漫《父与子》等重新引进,四格漫画的代表朱德庸、绘本画家几米等台湾漫画家又打进来……连环画也曾风靡一时林:连环画———50-60年代,风靡一时的读物,全国上下喜闻乐见。既继承了白描的手法,又结合了当时的时代气息。《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以及贺友直的《山村巨变》。发展到60--70年代,《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连环画成为当时孩子的热点。“红”到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逐步走下坡路。朱:动漫-分为动画和漫画。漫画:由鲁迅“引进”,丰子恺发扬光大。丁聪的父亲时任中国漫画协会副会长。相比之下,我国单幅漫画相对“发达”,经常体现出“讽刺与幽默”,代表人物丁聪、华君武等。我们的连载漫画,只有一种,即连环画。中间,还有“四格漫画”等类型。动画:动画的兴起,是从中央电视台播出《森林大帝》之后,可爱的小狮子雷欧,开始深入孩子心。随后,《铁臂阿童木》席卷全国,直到如今30岁的人,还能哼唱主题歌。《花仙子》、《聪明的一休》更是“火上浇油”。发展至今,5年来层出不穷的动漫展,“揭示”了动漫日趋“日化”的倾向。画风关乎兴衰朱:动漫———画风多种多样。大类上分为美国迪斯尼传统卡通型、“百花齐放”的欧洲型和讲究视觉冲击的日本动漫--MAN-GA。载体大致上也分为动画片(影视)和漫画作品。当所有绘画种类都是以材质命名的时候(比如,油画就是画在油布上的画;水粉画,就是用水粉画的画等),漫画其实涵盖了以“幽默”为核心主题的各类艺术形式。国外甚至还有“漫画雕塑”,也就是用雕塑表现幽默的主题。林:连环画———长久以来,画风和格式相对“固定”。画风以细致的白描为主;格式多为巴掌大的“小人书”。数年前出版过几套16开的名著,也比较受孩子欢迎。“固定”的格式,也使其“视觉冲击”受限。共识是:国内连环画家和动漫画手一样清苦。林:如今美协的连环画艺委会中的百余名连环画家,年纪都在40岁以上,最大的将近90岁。固守传统是他们的一贯风格。除了个别大家单幅作品在数百元左右之外。连环画从36元月薪时期的5元一幅,到80年代衰落之际,几乎没有涨幅。朱:如今上海一线的漫画人员,每天工作
本文标题:连环画创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030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