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除夕的风俗禁忌——关于长治市一个村庄的个案研究摘要:禁忌是民间为了择吉避凶,禁止同“神圣”或“不洁”的事物接近,是对某种神秘力量产生恐怖而采取的消极防范性措施。我将以自己家乡为个案,采取田野调查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加上访谈观察,记录这个地方的除夕中保留的一些禁忌,以为关于中国禁忌文化提供一点可参考的资料。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可以看到禁忌是百姓希望在未来避过灾祸,获得吉祥、幸福心理的体现,多是原始信仰的遗留。关键字:除夕习俗禁忌禁忌的观念和民俗是伴随着人类一同出现的。在人类社会伊始,生产力和认识水平极端低下,由此产生了自然崇拜,由崇拜必生恐惧,有恐惧则惧罹祸害;为避祸害,必成禁忌。这种由于对自然物自然力的崇拜敬畏与恐怖,而自觉不自觉地恪守一些禁忌,祈望通过这种自我约束的信仰形式,把自然界种种“异己”的力量,转化成“顺己”、“助己”的力量,活的神灵的恩赐和避免惩罚,从而形成了最早的禁忌习俗。[1]禁忌是一种否定性的行为规范,即告诉你不应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东西.禁忌是不讲科学依据的,某种语言、某种行为或接触某种人、物与人们认为要降临的恶果之间根本就不存在任何直接的或者必然的联系。然而,违背禁忌的处罚又是不可抗拒的。否则,禁忌就失去了威慑力,也就不复存在了。破坏禁忌所遭受的惩罚往往是由精神上的或当事人自发的内心力量来实行。不可否认的是,有时候人们精神上的踏实可以转为肉体上的抵抗力,从而真的达到消灾避祸的目的。下面我将以自己家乡为个案,采取田野调查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加上访谈观察,记录这个地方的除夕保留的一些禁忌,以为关于中国禁忌文化提供一点可参考的资料。这个村庄是在长治市郊的大辛庄镇,以农业和为主要经济来源。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在白天贴春联,贴门神,祭祖、守岁、生旺火、吃年夜饭、放爆竹在月穷岁尽之时,时间到了一个单位的终极,往往会有祸祟。人们都希望度过除夕,带来未来一年的好运。既然如此,在过除夕时人们就会有很多禁忌,特别是旧一年的的最后一天。除夕守夜,灯要彻夜不灭,忌黑暗。禁忌开箱柜,以免财物丢失;贴窗花、对联剩下的浆糊不能留,否则来年日子会越过越糊涂;病人要暂时停药,家里年前煎过的药渣一定要倒掉,不要留下;据说这样才有利于来年的身体健康。2由此可见,禁忌是民间为了择吉避凶,禁止同“不祥”或“不洁”的事物接近,是对某种神秘力量产生恐怖而采取的消极防范性措施。由上面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它更多是在神秘力量前脆弱的村民的通过某种消极防范行为,希望避过灾祸,获得吉祥、幸福心理的体现,多是原始信仰的遗留。在当今社会,关于除夕期间的禁忌已化为两部分,一部分仍带着迷信色彩而沿袭,一部分则脱去迷信色彩转化为规范社会生活的礼俗。简单说来,这些春节期间的禁忌可以分成以下几类:一、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以及衣食住行方面的日常生活禁忌,如,不能打碎碗碟、吃鱼要留头尾。二、对语言的魔力深信不疑的语言禁忌,如忌讳说“死”、“坏”“断”等。有些禁忌在今天的人看来觉得荒唐可笑,然而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和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却都得到普遍的遵守和认同,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是对鬼神权威恐惧的心理的驱使。鬼和神的出现本身就具有一种超自然的权威,这种权威时常通过自然界报复性的灾难和人的生老病死呈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产生畏惧并且由于无法掌控什么时候会降灾祸,从而自觉不自觉地用禁忌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取悦鬼神,避免由于行为的不慎而遭到鬼神的报复。如,加开箱柜,以免财务丢失。。这么些年来,禁忌习俗能够传承下来,从众效应功不可没。年龄大的人,从小对禁忌民俗耳濡目染,多年遵循,已成习惯。当然也有人对禁忌民俗虽不知何意,但见旁人特别是长辈们都这样做,也就宁可相信或盲目仿效,而决不去明确地反对禁忌。即使文化知识水平高的人和接受新鲜事物很多的年轻人,自己并不相信禁忌,但迫于老人、亲友和社会众人的习惯势力,为了图个大家心情愉快,心理平衡,也往往迁就老人和亲友。不少虔诚信奉禁忌的人都不知道他所信守的禁忌是什么意思,更找不到禁忌所表达的确切含义,只是觉得是祖宗代代流传下来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并很负责地将它转交给下一代人。当人们遵从禁忌的时候,常常将消极避祸的心理同趋吉求福的积极心理结合起来,并在这种结合中倾注了对未来的希望。生活中备受压抑和惊吓的人们通过创造出种种的禁忌手段,试图影响或左右这些非人间力量所能控制的东西,以求生活的平安顺畅、得福免凶。尽管从科学的物质的角度上说,这些努力毫无用处,但是从精神与心理的层面来说,这又具有一定的作用。显然,禁忌行为对现实中的人而言,并非在客观上有何实用价值,而在于给恐慌、忧虑的世人以某种精神胜利和心理安慰。笔者从实际调查中发现,除夕的禁忌对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某些不可代替的功效,具体表现在一起几个方面:一、有助于人和社会的团聚和谐,大家一起吃年夜饭,一起叙事聊天,气氛和谐温馨。二、有助于对社会成员的良好行为的规范。通过禁忌对社会成员的言行进行引导,灌输符合社会群体审美观念的行为准则,比如教化行为规范,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达到社会成员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及道德规范。如除夕这天不能骂人、不能与人争吵。三、安慰人们对未来无法掌控的恐惧心理,如对来年平安和财运的特别保护。从这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广大农民生活的不安感和无奈感,对生病和死亡的恐惧反映了他们的医疗水平的低下和看病难的问题,而对来年财运的小心翼翼保护,更是反映了农民们对财富的渴望。他们希望通过禁忌,可以实现平安和得到财富,以减少对未来生活中可能存在的不幸,得到单纯的心理安慰。对待禁忌,我们应该把它看作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既要看到它遇昧、迷信,对人们的行为消极影响作用的一面;也要看到禁忌在人们的行为规范中自我调节和约束的作用,以及符合人们生活的经济成分。参考文献:[1]万建中,中国民间禁忌风俗.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詹·乔·弗雷泽,金枝(上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3]李彬,山西民俗大观。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
本文标题:除夕的禁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037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