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一生物必修一答案(后4章)
1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1—5DBAAC6—10ABCBA11—12AD13.解析: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将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内外浓度差越大,质壁分离现象越明显,故图中外界溶液的浓度C›A›B;随着质壁分离的进行,细胞液浓度逐渐增大,当不再分离时,细胞液浓度达到最大,因此,图中细胞液的浓度也为C›A›B。由于细胞壁具有全透性,在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充满着外界溶液。答案:(1)CAB(2)AB(3)BAC(4)外界溶液14.解析:本题考查还原性糖的鉴定和半透膜的选择透过性。该实验室一探究性实验。理解实验原理是解答本题的突破口。蔗糖水解后生成果糖和葡萄糖,二者均为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吸取a、b两试管内适量液体,分别加入到A、B两试管中,并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如果A、B两试管内均有砖红色沉淀生成,且a、b两管液面高度差缩小,则说明蔗糖水解产物能透过半透膜。如果仅B试管内有砖红色沉淀生成,且液面高度差增大,则说明蔗糖水解产物不能通过半透膜。答案:(1)①向a、b两管分别加入等量蔗糖酶溶液,水浴加热U型管至适宜温度,观察a、b两管内液面的变化。②吸取a、b两试管内适量液体,分别加入到A、B两试管中,并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观察A、B两试管内有无砖红色沉淀生成。(2)如果a、b两管液面高度差缩小,且A、B两试管内均有砖红色沉淀,则说明蔗糖水解产物能透过半透膜。如果a、b两管液面高度差增大,且仅B试管内有砖红色沉淀生成,则说明蔗糖水解产物不能通过半透膜。15.解析:本题既考查了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具有选择性的表现、原因及应用,又考查了学生分析图像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从图中可见,同种植物(如水稻)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量不同;不同植物对同一离子(如Ca)的吸收量也不同,有选择性。从实验结束后,培养液中各种养分浓度占开始时浓度的百分比不同(特别是有些大于100%,有些小于100%),隐含了植物对不同离子和水分的吸收速率不同,体现了植物对矿质离子和水分的吸收是相对独立的。答案:(1)植物对矿质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植物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相对独立的(2)植物吸收水分的相对速率比吸收该离子的相对速率快,使培养液浓度升高(3合理施肥(4)溶液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21—5CCCCD6—10DDCAC11—12CB13.解析:首先分析图,由图中可看出有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可知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图。构成细胞膜的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故整个膜具有流动性。细胞膜具有控制内外物质交换的作用,其生理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答案:(1)磷脂双分子层基本支架蛋白质(2)磷脂分子磷脂甘油脂肪酸亲水疏水(3)流动(4)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糖类糖蛋白糖被识别(5)具有选择透过性14.解析:仔细分析人细胞和鼠细胞开始的状态和融合后的状态,然后作答。答案:(1)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2)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只有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体现。15.解析:此题涉及的是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细胞膜中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在外覆盖或镶嵌或贯穿着蛋白质分子,而磷脂和蛋白质分子都可以流动,所以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但分析时应注意明确以下问题:①这是人细胞和小鼠细胞的融合实验,由两个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②在融合前,先分别用不同的荧光染料将人细胞和小鼠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蛋白质进行标记。③观察融合后的细胞:开始细胞膜上的红色和绿色各占一半,37下培养40分钟后,两种颜色的荧光点就均匀分布在融合后的细胞膜表面了,从颜色的移动可推知一定是蛋白质分子的移动。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的流动性受温度的影响,在低温下显著减弱。答案:(1)蛋白质(2)蛋白质等膜物质分子能够运动(3)构成膜结构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可以运动一定的流动性(4)随环境温度的降低,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的运动速率减慢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5ADADC6—10CBDBC11—12CD13.解析: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同主动运输相比,其有以下特点:①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帮助,并且比自由扩散的速度要快几个数量级。②自由扩散的速度与被运输物质的深度差成正比.如图A:而载体蛋白帮助的协助扩散可以达到最大值,当被运输物质的跨膜浓度差达到一定程度时.协助扩散的速度不再提高。如图B。③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是顺浓度梯度运愉的.只有主动运愉能够逆浓度梯度进行运输.也就是说可以使细胞内物质浓度高于细胞外物质浓度.如图C。答案;(1)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2)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呼吸作用提供能量。(3)自由扩散自由扩散主动运输14.解析:细胞时无机盐离子的吸收是主动运输的过程.需消耗ATP提供的能量和相应的载体。答案:(1)主动运输(2)呼吸能量(3)细胞膜上载体(4)运载K+和Br-的载体数3量不同15.解析:图一实验,不加缬氨霉素,K+个不能通过。这说明K+运输不同于水经过膜的自由扩散。图二实脸,加入缬氨毒素.K+从甲运输到乙。图三实验,加入缬氨霉素,Na+(离子半径和电性与K+相似)不能从甲运输到乙。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可以说明缬氨霉素充当了运载K+的载体,且载体具有专一性(选择性)。这一事实间接地说明了细胞膜对不同物质运输的选择性。答案:(1)甲乙中的水分子通过膜扩散到甲中(2)自由扩散(3)载体(4)载体具有专一性(5)以磷脂分子为主要成分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单元质量检测(四)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1—5CADAD6—10DADDD11—15DDDBC16—20CDBDB21.解析:脂质体形成的原理是磷脂分子具有亲水端和疏水端,单层脂分子在水面上搅拌后就形成了球形脂质体.单纯的脂质体具有较强的疏水性,故水分子不能通过.但加入少量蛋白质后,脂质休便能吸水膨胀,这说明水分子通过脂双层膜需要蛋白质的协助。答案:(1)亲水性和疏水性(2)水分子不能通过脂质双分子层(3)水通过脂双层膜需要蛋自质的协助(4)蛋白质22.解析:识图、分析图的能力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每年高考都有这样的题型出现。通过时图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乙种植物更耐盐。盐浓度达到0.8%时甲种植物不能生长,当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失水。由图可知乙种植物在盆浓度为0.8%时比1.0%时生长要好得多。答案:(1)乙种植物(2)0.8(3)细胞外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的浓度,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4)好于23.解析:本题要验证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功能,其隐含的目标是验证没有活性的细胞膜具有全透性。试题供给的材料和用具有红色康乃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可设计对照实验,一组用15%的盐酸处理红色康乃馨,另一组用清水处理,观察外界液体是否会变红,以此来验证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功能。答案:第二步:在A、B两只烧杯中,分别加人等量15%的盐酸和清水。第三步:选等量的红色康乃馨花瓣,分别放人A、B两只烧杯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结果:清水中花瓣仍为红色,水呈无色;盐酸中花瓣的颜色逐渐褪去,而溶液变红。问题:酸性不良环境破坏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使本来不能透过细胞膜的大分子色素进人溶液。4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一课时酶的作用和本质1—5ACACB6—10CCDBD11—12BB13.(1)温度、催化剂种类试管1试管2、3、4(2)加热能提高H2O2的分解速率过氧化氢比Fe3+的催化效率高(3)肝脏研磨液不新鲜14.(1)A组胶片上的蛋白膜消失,而B组胶片上的蛋白膜未消失。(2)蛋白质双缩脲15.实验目的:区分新稻米和陈稻米实验步骤:(1)取两支具塞试管,分别编号为A和B,A管和B管内分别放入等量的两种稻米(2)用移液管吸取1%过氧化氢溶液分别滴向培养皿中浸没稻米(3)两培养皿中稻米的颜色变化结果预期:(1)A(2)B管稻米颜色比A管深B管稻米为新稻米第二课时酶的特性1—5DDBDC6—10DCCDA11—12AB13.(1)pH因变量单位时间内试管中产生的气泡数量(2)缺少加蒸馏水的对照组(3)过氧化氢酶是蛋白质,在高温处理时蛋白质变性,而冷藏时蛋白质没有变性(4)低(或弱)14.(1)蛋白质(2)底物量一定,底物已被耗尽(3)如图所示:(4)不变在pH=2时酶已经失活515.(1)A、B、C、D(2)玉米种子提取液中含有淀粉酶,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成还原糖,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3)C、D淀粉酶在40℃时活性相对较高,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产生的还原糖多E、F高温导致酶失活(4)剩余的淀粉遇碘液变蓝F(5)在20℃和100℃之间每隔一定温度设置一个实验组,其他条件保持一致。以反应液和斐林试剂发生反应颜色的程度作为指标确定最适温度。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一ATP1—5CDDBD6—10CADCD11—12CC13.(1)ATP高能磷酸基团(2)6RNA(3)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ATP水解释放的能量14.(1)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2)细胞呼吸(3)ATP的形成和分解是同时且不停地进行的15.(1)③在每支试管中加入等量不同浓度的ATP溶液④观察发光现象并记录(2)实验现象预测及结论:①成正比②渐弱成反比③发光现象随ATP浓度的变化而无差别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一细胞呼吸第一课时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1—5CCDAB6—8DAB9.(1)NaOH溶液使进入B瓶的空气先经过NaOH处理,排除空气中的CO2对实验结果的干扰(2)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CO2的产生(3)如图所示6(4)D瓶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酵母菌会将瓶中的氧气消耗完,再连通E瓶,就可以确保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CO2是由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所产生的(5)酒精和CO210.(1)用开水配置可排除掉水中的O2;冷却后再加入新鲜食用酵母菌是防止酵母菌死亡和酶遇高温失活(2)避免空气进入锥形瓶,尽量使锥形瓶内保持无氧状态在锥形瓶的液面覆盖石蜡油以隔绝空气(3)橙色灰绿色(4)重铬酸钾可以检测有无酒精的存在,这一原理可以用来检测汽车司机是否喝了酒。具体做法是:让司机呼出的气体直接接触到载有用硫酸处理过的重铬酸钾硅胶(橙色),如果呼出的气体中含有酒精,重铬酸钾就会变成灰绿色(简略回答即可)。11.(1)②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通过无氧呼吸生成二氧化碳和酒精,通过测定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就可以测定无氧呼吸的强度(2)第二步:用胶塞封住注射器的开口第三步:在3个大烧杯中分别装入清水,用酒精灯、冰块、温度计调节成3个不同的温度环境,分别为100℃、40℃、0℃。把注射器分别放入3个大烧杯内,保证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第四步:观察相同时间内3个注射器刻度的变化,记录不同温度(100℃、40℃、0℃)下二氧化碳的生成量第二课时细胞呼吸的原理与应用1—2DB3BC4—5CA6—10DCDCD11—12CD13.(1)丙酮酸细胞质基质(2)②①②④(3)①③①④(4)种子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了水(5)1:314.(1)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同时存在(2)无氧呼吸强度随氧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弱(3)BD(4)氧浓度逐渐升高到5%时,无氧呼吸逐渐被抑制,而有氧呼吸十分微弱(5)无氧呼吸二氧化碳的释放量(6)1.5(7)B15.(1)左(2)与实验组等量消毒的无活力(如加热冷却)的樱桃、与实验组等量的20%NaOH(3)①机械损伤②机械损伤能引起樱桃呼吸速率升高(或机械损伤不能引起樱桃呼吸速率升高)③向容器内加入与实验组等量消毒的受到机械损伤后的樱桃,其他处理及装置与实验组完全相同,记录相同时间内有色液滴移动距离为b比较a、b数值的大小7④如果a<b,则说明机械损伤能引起樱桃呼吸速率升高;如果a=b,则说明机械损伤对樱桃呼吸速率没有影响;如果a>b,则说明机械损伤能引起樱桃呼吸速率降低。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一课时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1—5AADCD6—10DCAAA11—12CB
本文标题:高一生物必修一答案(后4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054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