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透视学-第一章-概述-张岩.
透视学任课教师:张岩联系电话:13919752379QQ:484326383•第一节:绘画的形成原理与有关概念生活中的近大远小这种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现象,客观存在于我们的视觉中,我们将这种变化称之为透视变化,也叫透视现象。•近大远小的视觉规律是怎样产生的?•是由于人在看东西时,眼睛视角大小的变化而产生的。同样大小的物体,近的视角大,远的视角小。这样就产生近大远小的视觉规律。•学习透视学的目的:•解决好物体视觉形态变化与画面空间层次推移的问题。•透视是一种绘画活动中的观察方法和研究视觉画面的空间的专业术语,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归纳出视觉空间的变化规律。•目的一:培养把握基本形态变化的造型能力。•目的二:灵活应用透视规律,创造性组织画面空间的构图能力。•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是画家的一种视觉心理的反映和再现。其体现着自然空间、视觉空间、艺术空间的过度过程。•透视一词原于拉丁文。就是透过透明的介质看物体。并将物体描绘下来进行研究,简而言之就是透而视之。•换句话说,就是透过透明平面看前方的景物,使三维景物投影到二维的透明平面上,形成立体的图像。•透视是一种推理性观察方法,它把眼睛作为一个透射点,依靠光学中眼与物体间的直线——视线传递。在中间设立一个平而透明的截面。于一定范围内切割各条视线,并在平面上留下视线穿透点,穿透点的互为连接,就勾画出了三维空间的物体在平面上的投影成像——透视图。•中国传统透视学发展简述•公元前三、四百年《墨经》——记载小孔成像的观察——从感性上已经认识到了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东晋画家顾恺之——《画云台山记》——谈到阴影和水中倒影的透视规律•南北朝宋——画家宗炳《画山水序》——论述了山水画近大院小的透视规律和画中的运用。•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山水论》——概括论述了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清楚远模糊的透视规律。•影响最大的事北宋的郭熙——《林泉高致》——将山水画构图和透视归纳为“三远”——高远、深远、平远——就是仰视、俯视、平视的透视规律在画中运用。北宋郭熙《溪山行旅图》“高远构图”(仰视)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深远构图(俯视)北宋郭熙“平远”构图(平视)透视三要素:物体、画面、眼睛是构成透视图形的三要素:眼睛——透视的主体,是眼睛对物体观察构成透视的主观条件。物体——透视的客体,是构成透视图形的客观依据。画面——透视的媒介,是构成透视图形的载体。1、视点——眼睛被略为一个观察点,称为视点。2、画面——透明画面为假设的理论画面,是观察面,简称画面。为视点透视物体时所形成的投影形象的载体。3、立方体——是观察对象,代表着具有三维特征的空间。4、视足——视点对基面的垂直落点称为视足或足点。5、基线——画面也基面的交线叫做基线。6、心点——视点对画面的垂直落点,它是画面视域的中心。透视的常用术语7、视平线——以心点为枢纽在画面上画一条水平线和垂直线,水平面称视平线。8、正中线——垂直线叫正中线,是左右分割画面的基准线。视中线——连接心点与视点的直线叫做视中线。又称视距。9、水平距点——如果将视距分别标在心点两侧的视平线上,所得两点,称为水平距点。10、距离圈——在画面上,以心点为圆点,以心点到距点的长度为半径所画的视域圆圈。•图一图二图三图一:视点通过视中线须和画面保持垂直关系,视点平视,视中线平行基面,画面垂直基面。图二图三:画者眼睛的高度就是视平线的高度,人立的位置高低变动,视平线的位置也就不同,人的位置越高,地面的视野愈广;人的位置愈低,天空和上部就愈看到的愈多。俯视图仰视图视点俯视,视中线向下倾斜,画面也向下倾斜视点仰视,视中线向上倾斜,画面也向上倾斜•两种观察方式和两种投影方法:•视域——人的眼睛在观察过程中会形成一点的观察范围,这就是视域。•60°视域圈——(正常视域)人眼正常观察范围是有限度的。在60°视域范围内,物体透视正常,视觉清晰,出了这个视觉范围物体透视变形,视觉也模糊。•视域:•1、有限性:焦点透视(焦点透视又称“定点法”属有限性视域范畴,其视域具有相对独立性。)局限在一定范围内的单视域。角度单一的凝固理性空间。•2、无限性:空间无线广延性“散点透视”又称“活点法”《清明上河图》张择端•两种投影方式:•(一)焦点透视为“中心投影”法•视点在近距离观察物体的投影方式•视点是对物体各点投射和回收视线的中心,它的发射场是一个锥形体。•(二)平行投影法•如果投射的光线是视线,则表明视点在无限远处•视点与物体间的视线,是按照一定的投射角度形成的平行视线群,相当于无数个近距离视点以同向视线组成的集群观察效应,也象征着一个视点的多方位移动观察方法。中心投影法:投影线都通过投影中心平行投影法:投影线互相平行。可分为正投影和斜投影正投影:投影线垂直于投影面。•原线和变线•原线:凡是与画面平行的直线均成为原线。无论怎么延伸,消失于灭点。•1、与画面保持平行关系•2、怎么延伸也不会和画面相交•3、同类线彼此也不会聚拢、消失•例子:电线杆•原线与基面有三种位置关系:水平线、垂直线、斜线•1、水平线——平行于画面——平行于基面——无灭点•2、垂直线——平行于画面——垂直于基面——无灭点•3、斜线——平行于画面——倾斜于基面——无灭点•变线:凡是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都叫变线。向远处延伸,消失于灭点。•1、与画面成一定角度•2、彼此平行•3、向远处延伸,在无限远处,必然消失在一个灭点上•变线与基面的位置关系:•一、和基面平行(水平消失)•1、直角线——垂直于画面——消失于心点•2、成角线——与画面成任意角——平行于画面消失到余点(与画面成45°角的成角消失到距点)•二、和基面成角度(倾斜消失)•1、近低远高线——与画面、基面均成近低远高角度——消失在天点•2、近高远低线——与画面、基面均成近高原低角度——消失到地点•原线与变线的规律•原线:•1、方向上:在画面上原线无论在何种方向状态,都保持原来的方向。相同方向的原线在画面上保持相互平行,没有灭点。•2、在远近关系上,有近宽、高和远窄、矮的透视变化,并向远处逐渐变窄、矮而消失于地平线上。•3、在高低位置上,都保持形同的长度•变线:•1、方向上:在画面上都消失在变线自身角度所决定的固定灭点上•2、在远近位置上:有近宽、长,远窄、短的透视变化,并远处逐渐变窄、短而消失在地平线上•3、在高低位置上:在画面上,变线在地平线上方,向下倾;在地平面下方,向上倾。离自身灭点近的斜度大,自身灭点远的斜度小。在地平线上于地平线重合在一起变成水平线。
本文标题:透视学-第一章-概述-张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059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