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走向高考,高中总复习,语文,第3篇1-2
《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版语文第三篇第1章触摸高考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课堂巩固训练课后强化作业考点精析指点迷津知识清单《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版语文第三篇第1章触摸高考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课堂巩固训练课后强化作业考点精析指点迷津知识清单1.(2009·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月杜甫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版语文第三篇第1章触摸高考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课堂巩固训练课后强化作业考点精析指点迷津知识清单【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版语文第三篇第1章触摸高考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课堂巩固训练课后强化作业考点精析指点迷津知识清单【答案】(1)主要抒发了杜甫遭逢战乱后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2)“万里”表示空间的距离,寓含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感。“时时”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意义是“屡屡”“常常”,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的期盼。“夜久”表示时间的延续,暗示作者因思乡怀归而夜深难寐。【解析】第(1)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月”是本诗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月的特点,再结合诗人遭遇和国家的局势作答。第(2)题考查诗歌情感,结合注释①作答。《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版语文第三篇第1章触摸高考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课堂巩固训练课后强化作业考点精析指点迷津知识清单2.(2009·重庆)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版语文第三篇第1章触摸高考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课堂巩固训练课后强化作业考点精析指点迷津知识清单(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版语文第三篇第1章触摸高考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课堂巩固训练课后强化作业考点精析指点迷津知识清单【答案】(1)借代,反问“粉黛”借指歌妓,“笙箫”代指箫声,均属借代;“何处笙箫?”自然是反问。“粉黛”在课文中有注释“借指歌妓”,与“粉黛”类似的有《柳毅传》“娥眉不舒”中的“娥眉”,课文也有注释,代指漂亮女子,其它有“红颜、倾国”等都是代美女。与“笙箫”类似的有“丝竹、胡琴、羌笛”,诗句中常代音乐。(2)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版语文第三篇第1章触摸高考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课堂巩固训练课后强化作业考点精析指点迷津知识清单【解析】第一问:“黄花”指菊花,“红叶”是树叶经秋霜染成,再看有“嫩、新”的暗示,所以应该是写的初秋景象。第二问:“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写出了江山依旧,人事不存,黄花、红叶无人赏的冷清寂寞。既然是重访,对比以前灯红酒绿、游人如织的秦淮河,歌唱者自然会心生昔盛今衰的感慨。《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版语文第三篇第1章触摸高考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课堂巩固训练课后强化作业考点精析指点迷津知识清单3.(2009·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版语文第三篇第1章触摸高考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课堂巩固训练课后强化作业考点精析指点迷津知识清单【答案】(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版语文第三篇第1章触摸高考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课堂巩固训练课后强化作业考点精析指点迷津知识清单【解析】(1)注释:①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是形容河之长,为虚指。②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五千仞是形容山之高,并非实指。③摩天:形容山高,可以碰到天。④遗民:指沦陷在金国统治下的宋朝百姓。⑤胡尘:指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胡,是古代汉族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⑥王师:指南宋的军队。(2)译文:浩浩荡荡的黄河水,直流而下流入大海。连绵起伏的西岳华山,挺立在西北高耸入云。沦落在金军统治下的老百姓流尽了悲苦的眼泪,他们向着南边期盼着南宋的军队能北上抗敌,可是盼呀盼,又一年过去了。《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版语文第三篇第1章触摸高考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课堂巩固训练课后强化作业考点精析指点迷津知识清单(3)创作背景: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版语文第三篇第1章触摸高考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课堂巩固训练课后强化作业考点精析指点迷津知识清单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流露出对无力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集团的强烈不满,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六十八岁的放翁,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于绍熙三年(1192)初秋于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写下两首诗。这是其中一首。《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版语文第三篇第1章触摸高考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课堂巩固训练课后强化作业考点精析指点迷津知识清单4.(2008·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版语文第三篇第1章触摸高考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课堂巩固训练课后强化作业考点精析指点迷津知识清单[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版语文第三篇第1章触摸高考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课堂巩固训练课后强化作业考点精析指点迷津知识清单(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版语文第三篇第1章触摸高考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课堂巩固训练课后强化作业考点精析指点迷津知识清单【答案】(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野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版语文第三篇第1章触摸高考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课堂巩固训练课后强化作业考点精析指点迷津知识清单5.(2008·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即事李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版语文第三篇第1章触摸高考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课堂巩固训练课后强化作业考点精析指点迷津知识清单(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版语文第三篇第1章触摸高考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课堂巩固训练课后强化作业考点精析指点迷津知识清单【答案】(1)作者由丝丝小雨联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版语文第三篇第1章触摸高考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课堂巩固训练课后强化作业考点精析指点迷津知识清单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风格特点。近年来,鉴赏诗歌的语言有多种形式,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设题:1.体会语言的风格特色。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绚丽多彩,有的质朴无华;有的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版语文第三篇第1章触摸高考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课堂巩固训练课后强化作业考点精析指点迷津知识清单2.分析修辞手法,就是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3.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评析诗人炼字炼句技巧和作用,有助于深入体会诗歌丰富的意蕴。主要有三个方面:(1)评析“题眼”。所谓“题眼”,就是指诗歌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2)评析“诗眼”、“词眼”。所谓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3)体会寻常词语的蕴涵。优秀的古代诗歌遣词用语准确精练,许多看似寻常的字词到了诗人笔下便有了丰富的内涵。能体会寻常词语的内涵,也是一种鉴赏能力。《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版语文第三篇第1章触摸高考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课堂巩固训练课后强化作业考点精析指点迷津知识清单一、语言内容语言是思想感
本文标题:走向高考,高中总复习,语文,第3篇1-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071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