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通用技术教材编写特色
通用技术教材编写特色由国内著名技术教育专家顾建军先生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材(实验本)》,目前业经教育部全部审查通过,并在所有实验区都得到使用。该套教材共含2个必修模块(每个模块1册),7个选修模块(除现代农业技术模块为6个分册外,其他每个模块1册)。该套教材的主要特色有以下方面:一、教材的特色(一)教材的基本特色1.人文引领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技术因人而生,因人而变。人是技术的目的,也是技术的动力。在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过程中,技术既改变人的观念,又受到新的观念的引导。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重新解读技术的内在结构,注重人文因素在技术教育中的应有之义。我们设计的教材正是立足于对技术的重新解读,真正摒弃技术即技能的传统观念,注重人文引领下的作为“文化的技术”、“方法的技术”和“行为的技术”三者的有机统一。(1)坚持人文引领。如“技术与设计1”从技术的历史发展导入,给学生一个开阔的历史画面和哲学视野,使学生对技术的学习立足于较高的文化平台。又如“家政与生活技术”则以“家庭生活的幸福体验”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品尝生活甘苦,憧憬未来家庭生活远景中不知不觉地走进“家政与生活技术”的大门。再如“服装及其设计”第一单元为“人与服装”,教材伊始就将人与服装融为一体,使学生凭借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体验而蓦然回首,悠然见“人”,从而体会服装的精神意义和人性本质。与此同时,本教材注重挖掘各学习内容的人文内涵与引领的人文意蕴相呼应。如“技术与设计2”最后一节“赋予设计以生命的精彩”,“建筑及其设计”最后一节“让生活的空间充满七色阳光”,“服装及其设计”最后一节“风华正茂的中学生的服装”,“简易机器人制作”最后一节“让机器人走得更好”,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游弋于技术的物质特性和文化特性之间,在享受技术学习乐趣的同时实现文化悟性的升华。(2)注重思想方法。技术所内含的思想方法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技术课程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实现能力迁移的“秘密武器”。本教材着力挖掘各个模块专业内容中所蕴藏的思想方法,并依据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的先后序列进行教育意义上的重组和优化。如“技术与设计2”的控制部分,将干预理论、反馈原理、功能模拟和黑箱方法还原为生活中的一般现象,使学生能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领会其思想方法的精髓,并将之迁移和应用于日常的社会和组织生活中。又如“技术与设计1”的“设计过程与原则”,则通过设计过程的“具体化”“简约化”“抽象化”等隐含的不同层次,使学生形成“开放的过程观”、“动态的过程观”和“辩证的过程观”,从而获得认识“设计过程”及其他事物、现象的“过程”的一种开放和辩证的思想方法,而原则部分则通过内含“主次关系”“制约关系”“因变关系”的内容阐述,使学生在理解各个具体原则的同时获得认识论意义上的启迪。(3)强调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如“理财观念”内容中教材采取以下编排策略,一是先呈现三个体现不同理财观念的案例,这些案例折射着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和区分;二是开放性地让学生列举、归纳和总结不同的理财观;三是作业中让学生分析“富翁的理财观”,这些富翁的理财观各有特色。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及其方式的安排使学生不仅获取有关各种不同理财观的基本内容及表征的知识,还能学到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对学生的理财观、价值观的形成无疑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2.学生为主体的双边学习活动及技术学习内容的共同建构在当代知识转型的时代,教材已不再是浩繁卷帙的知识的容器,而是师生对话、共同建构未知意义世界的平台,是提供学生学习资源的重要文本。这种文本,绝不仅仅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一个人”,也就是学生“对话的一方”。因此,我们所编写的教材成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中介”,成为学生对话的“对象”。(1)让学生走进教材之中。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将学生视为“客观的‘主观存在’”,让他们也参与教材编写中的对话,成为教材中的主人。如“技术与设计1”中,“设计的一般过程”一节,我们就将高中学生放进教材,使“教材中的高中学生”和“教室中的高中学生”形成一种“我——你”之间的对话关系,一起面对设计过程的各种情境,共同感受设计过程的烦恼与乐趣。又如“家政与生活技术”中,某位同学设计的并不合理的家庭预算收支总表,高中生钟山家的家庭消费结构饼形图等都与教室中的学生形成“对话关系”。(2)围绕对学习内容的共同建构组织师生的双边活动。教材彻底打破传统的学科逻辑体系,从教育的意义出发,剪裁学科的学习内容,并根据知识的特性灵活选取呈现方式,以丰富师生对学习内容的共同建构的双边活动。有些内容作为学生学习的准备性知识,作为学生后继学习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采取简明扼要的方式呈现出来,以让学生“理解知识”;有些内容则不直接给出知识的结果,而是将知识还原为“形成过程”,让学生在经历中“发现知识”;有些内容则通过案例分析、集体讨论、个人思考等方式让学生去“悟出知识”;有些综合性的内容则采用指南、导读等方式让学生去“推导知识”。(3)充分的“教材留白”。为了留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创造天地,也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教材不再以“权威的面孔”发布具有确定意义的知识,而是处处引导学生“质疑”,对业已形成的知识进行富有挑战意义的思考。如“设计的一般过程”课文中的“你认为还可以收集哪些方面的信息?”“这些问题还有其他解决办法吗?请补充”,作业中的“除表中所列的各项指标外,你认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评价?”等等。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已成为教材设计中的基本策略。与此同时,我们所编的教材中还留有大量的空白,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马上行动”、为学生表达丰富的思想和情感以及思考问题的结论提供物理意义上的“空间”。(4)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条件。本套教材将各章、各单元和部分节的导语设计成有效学习的“先行组织者”,使学生在承上启下的导语学习中获得所学内容的结构性基础,为进一步学习做认知上的准备。如“技术与设计1”章的导语、“设计的一般原则”节的导语。同时,注重学生学习时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如“技术与设计1”中第4、5、6、7、8章与第3章“设计的过程与原则”之间的联系,再如“家政与生活技术”中的王熙凤的理财方式与贾府文化关系的讨论。又如“现代农业技术”中设计了众多的立足于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基础上的设计项目。这样,学生就能有效地实现以原有认知结构同化新学内容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学习目标。本套教材设计的学习目标、随堂活动、课外练习、每章总结以及综合实践等方面的栏目都为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学生动机、态度、认知、体验、反思、迁移等心理结构或因素的综合参与提供了方向上的有效引导和资源上的有利条件。3.从教育的意义出发,实现技术教材内容的“课程化”普通教育领域中,技术教材内容的本质属性是它的教育属性,而非它的学科特性,也就是说学科知识本身不构成学生学习的全部目的。但浩如烟海的学科知识如何变成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的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师生对话的文本?这就需要教育意义上的解构、重组和加工,使“学科形态”的知识成为为课程目标服务的“教学形态”的知识,这也是“课程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化”的过程就是自然的学科知识在课程理念和目标的导引下被转化为具有特定课程意义的教材内容的过程。本套教材的编写紧紧围绕“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课程目标,在课程标准所设定的内容范畴内,采用知识形态分析与知识意义分析相结合、知识结果分析与过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现有技术知识进行分析和解构,并从教育的意义出发,进行合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技术知识内在规律)和合目的(课程目标)的重组、加工和改造,形成新的知识序列(前后关系等)和呈现方式(陈述式、对话式、图解式等)。如“设计的一般过程”根据教育的需要被改造成“总——分”序列,而呈现方式则是“案例+正文+旁白”和“文字+图示”。在此过程中,主要注意了以下几点:(1)注重直接经验。将技术的一些知识、原理的逻辑起点还原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或学生凭借直接经验可以感觉的经验,如“家政与生活技术”中的家庭理财的意义、观念、方式、理财计划等,“设计的一般原则”中的经济原则、美观原则等都采取相应的参与活动、情境设置、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获取建构相应知识的经验基础。(2)充分利用缄默知识。缄默知识是人们通过身体的感觉或理性的直觉而获得的,是人们不易觉察的知识,这种知识对技术的学习来说尤为重要。如在页下适当配置了一些图片,使学生在无意注意中受益。(3)大量使用“案例”。本教材根据技术设计的个体性特点,充分利用案例的情境性、典型性的教育特征,在教材内容的组织和呈现上大量使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具有范例教育意义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既不枯燥,又不流于平庸和平淡。(4)培养学生技术思想的深刻性和丰富性。教材并不满足于平面和表层的技术知识的授予,而是注意挖掘每个内容中富有教育价值的因素,使学生在学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关系的同时被引向思想的幽深之处。如不同家庭消费结构饼形图的分析,“借钱消费”与“量入为出”的辩论,“‘信用’两字好辛苦”的阅读,“设计过程图的遐想”等等都是原有知识体系经改造和重组后被设计而成的旨在深化学生思想的教材内容。(5)注意循序渐进。如对设计一般过程的概括性认识,教材除了文字的简要说明外,还采取了以下渐进性的设计策略:A让学生根据案例绘制一般过程的流程图;B给出立足学生形象思维但又体现设计过程辩证性质的循环过程图;C在练习中给出立足抽象思维的体现设计过程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图。通过循序渐进的“设计过程图”,学生将沿着思维的规律拾阶而上,在“最近发展区”内得到良好发展。4.充分体现通用技术教材的学科特点教材继承了技术类教材文字规范,图文并茂的优良传统,同时又在内容呈现、配图风格、习题形态、综合实践等方面实现了创新。在内容呈现上,尽可能多地采用“图形语言”,如体现设计过程的抽象图,体现产品实用性的功能图,体现设计原则应用的评价图,体现设计过程与原则整体的立体图,反映影响家庭理财方式的鱼刺图、家庭收入的构成图、家庭消费结构图等,都以它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创意成为独特的“技术语言”,成为技术教材中的“风景线”,对学生建构新的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习题形态上,全书突破了以往较为单一的形式,开发了问答题、调查题、作图题、填空题、判断题、改错题、案例分析题、设计题、作文题等,使学生的技术练习形式和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的评价方式趋于多样和丰富。在配图风格上,教材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大胆尝试,采用了部分分册的漫画配图,如家政与生活技术,使学生在寓庄于谐中轻松地学习技术。此外,教材增设了综合实践内容,加强了技术课程与科学、社会的联系,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引导。5.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体现教材设计的弹性,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不同个体有着不同的智能结构,有的偏重于言语智能,有的偏重于运算智能,还有的偏重于运动智能,等等。不同个体在智能结构上的差异必然导致学习上的差异,因此,差异不仅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中存在,而且在同一学校、同一班级中存在。对此,本教材在保证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基本要求的同时,为有不同技术学习需求、有不同技术学习速度和认知范式的学生提供富有弹性的教材设计,从而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具体表现在:(1)教材中提供了许多开放性的问题,使得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2)教材的设计和制作项目立足于方法的多样性,从而使学生学习的丰富性成为可能,有利于激发不同学生的不同潜能,同时,不同学生的不同设计在交流和评价中成为学生相互启发、反思改进的良好资源,学生之间互为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使班级授课制和班集体的潜在教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3)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小辞典”、“小资料”,课文后的“练习”等为学生的选读内容,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了非常宽松和富有弹性的学习空间;(4)
本文标题:通用技术教材编写特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071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