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赵济陈传康主编,《中国地理》复习资料总结
1第六章灾害与环境一灾害的概念:首先提致灾因子得到概念,致灾因子是可能引起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资源破坏的各种自然与人文因素。灾害就是致灾因子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资源破坏。二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1致灾因子多,大26种之多,可分为大气圈致灾因子(干旱、台风)、水圈致灾因子(洪水、内涝)、生物圈致灾因子(作物病虫害)和岩石圈致灾因子(地震、滑坡);2灾害频繁,且有频发之势;黄河自1973年开始有断流现象且在不断加剧。3灾情严重;中国自然致灾因子导致的直接损失约达全球90年代每年损失500亿美元的1/4,由此可认为中国灾情严重。4自然灾害低于差异大;a爱辉---腾冲现以东自然灾害多b有沿江、沿海集中分布的特征c人类活动强度大的区域自然灾害多d灾害组合类型区域差异大,有明显的南北分异。三、为什么中国自然灾害多发?1不稳定的季风气候,表现在其发生、结束、强度、影响范围的不稳定性;2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表现为坡地、重力地貌存在多;3活跃的地质构造运动,表现为火山、地震多发;4漫长的海陆交接地带,这里往往是脆弱地带,多台风、海浪;5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孕育各种自然灾害的温床。四、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价值?概念: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遗传多样性、物种能够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组成,现在的研究中还包括景观多样性。价值有经济价值、美学价值、研究价值;另说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备择价值和存在价值。另: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五、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工程:1三北防护林公程体系2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工程3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4太行山绿化工程5平原农田防护体系工程第七章景观与规划20分一、景观的概念福尔曼的定义:景观是空间上镶嵌出现和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的组合,在更大尺度的区域中,景观是互不重复的且对比性强的基本结构单元。地理学领域中最最科学内涵的景观概念往往是狭义理解的,基本等同于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系统、自然综合体。二、我国景观垂直地带性特点?1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特点取决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地带的位置,一般以其所在的纬度地带为山地垂直带谱的基带。2东部湿润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结构,从南向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的分布高度有由高而低的趋势。从东部湿润区到西部干旱区,随干旱程度加大,自然景观分布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的结构趋于简化。4具有深谷的地区既有向上的山地垂直带谱又有向下的山地垂直带谱。5青藏高原既有山地垂直带谱变化规律又有水平变化规律。6山地垂直带谱变化规律与水平变化规律既区别又联系。三、景观区划原则1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2综合分析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3发生学原则任何景观的变化都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历史上相同的或相似地要划在同一区里,未来发展方向一致的也应如此。4相对一致性原则强调景观一致性,明确反对“不拐弯”的,一致是相对的,要把握好度。5地域共轭原则2地域之间有物质能量的传递、转化,边缘地带往往比较活跃,在过渡区里必须要选一条线。四、行政区划及行政区的概念行政区划:是国家对其所管辖的地区进行有效的核方便的管理而做出的多级行政区的划分。行政区:是依据政治、经济、民族、人口、地理、历史及国防的多种因素,并便于国家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分级管理系统。五、我国行政区划的改革?1行政区层次多而乱,应省市镇或省县乡三级区划;2省区范围大,管理县市过多,应缩小省区范围;3行政区划缺乏标准。问题:1行政区的层级与幅度改革问题2省区划小问题3直辖市设置与布局问题4市县分类分等管理5市镇制度改革6直辖市郊县体制改革7行政区边界争议问题8行政区名称改革问题六、经济区划与经济区的概念经济区:以综合性大城市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具有全国性专门化职能的经济活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空间组合单元。经济区划:经济区划是生产力总体布局框架,它要求从国情出发,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规律,将全国领土进行战略性划分,揭示出各地区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勾勒出各经济区产业结构特点和全国的专门化发展方向,并以此协调区域发展过程中的总体与布局、现状与长远、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七、经济区与行政区的关系?(一)区别1行政区属上层建筑范畴,经济区属经济基础的范畴;2行政区是与一定政府对应的政治、社会、经济的综合体,经济区是与一定经济中心对应的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3行政区具有完整的发达的自上而下的纵向行政系统,而经济区依托发育不平衡的横向经济网络;4行政区具有决策权、调控权和自己的利益追求,政府是最高决策主体,经济区不存在全国性的决策主体、利益主体。5行政区有明确的相对稳定的区域界线并具法律效应。经济区不具有。(二)联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区的发展决定行政区的发展;2行政区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区;3二者应走向协调经济区的发展应当打破行政区的界线,促使经济发展,行政区的经济职能应当淡化,以市场来指导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强调行政区的服务职能。八、自然区域经济区的关系?(一)区别1两者性质完全不同,一个从属于自然综合体,一个从属于经济综合体;2划分依据不同,前者依据自然要素及综合特征,后者依据经济要素及综合特征;3目的不同,前者服务于自然地理学,后者服务于经济地理学。(二)联系1经济区是在自然区的基础上划分出来的;2经济区的发展必然产生各种分异,必然引起自然条件的变化;3在服务区域经济、保护环境强调环境效益等层面上两者具有较大的一致性。九、本书划分的八个综合区:东北区、华北区、晋陕内蒙古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西北区、西南区、青藏区。第八章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8-10分一、国土与国土整治的概念国土:一个主权国家所辖的疆域,含领土、领海、领空。国土整治:国土整治是为全国或国内某个具有经济联系的广大区域拟定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规划,提出实施此规划的措施和步骤,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国土管理的工作。二、国土整治的任务国土调查、国土开发、国土利用、国土治理、国土保护、国土管理。三、国土整治的内容国土调查研究、制定区域开发方案、规定相应政策和进行管理,中心环节是区域规划。3四、我国整治的重点地区1经济发达区2环境失调或利用不当或开发潜力大的农业区3重点流域开发区4矿产资源开发区东北区(20′)一、学习分区地理的套路(3W法)①Where—特定区域的空间概念从位置分析:⑴弄清区域位置;⑵通过地图找出海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数理位置;⑶四支点范围界线并划出代表区域现象的事物;⑷经济区,区内仍进一步的分异,找出区域特有地理意义的界线并理解;⑸掌握人口规模与特征②What—学习区域位置的基础上,归纳分析区域综合特征⑴区域形成基本因素(自然地理因素、人文地理因素)⑵区域的现状特征⑶归纳区域的总体特征③why--存在的矛盾、解决、采取方法⑴区域进一步发展有哪些优势,哪些劣势⑵区域可持续发展存在哪些问题⑶区域发展战略讨论二、为什么把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划为东北区,依据是什么1、自然地理特征的相似性①位居我国东北区,形成冷湿景观②三环结构的地形特征完整③土壤肥沃景观相似④水文特征的相似性2、历史发展过程(相对独立)①1858-1904帝俄控制东北②1905-1931俄势力减弱,日本势力增强(在东北掠去原料)③1931-1945全境均在日本控制下④1949年以来在苏联帮助下,东北发展重工业基地3、经济发展特征的相似性①农业基础好②资源丰富,尤其是矿产资源③对外经济联系便捷④经济以重工业为特征,农业地位显赫4、存在问题及发展战略的一致性①农业低温冻害②工业基地老化③化境污染严重④普遍缺水⑤战略:外向型发展与内涵型发展战略三、东北地形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地形特征:山环水绕跃野千里的马蹄形A外环—江海相连,主要由河流谷地和滨海低地;水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门江、鸭绿江、渤海环绕B中环—低山丘陵①松花江与辽河分水岭,海拔仅200米②长白山三大山系:从西到东,大青山,张广才岭,完达山C内环—是低洼的平原(35万km2)东北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主体)、辽河平原组成①东北山地古老,深受燕山运动作用和影响,山地浑圆,夷平作用显著,经过各个地壳稳定时期、活动和稳定交替②东北平原是大幅度的凹陷地带,接受大量沉积,沉积物中形成油气构造③长白山、小兴安岭、松辽分水岭,火山活动,演讲活动频繁,发育大量熔岩地貌四、大兴安岭重要界线的地理意义1、大兴安岭的南北界线①以活动积温1700℃为界(49°N)②以南为温带森林草原景观半湿润地区③以北寒温带森林景观湿润地区2、大兴安岭东麓界线以东为森林草原②以西为干草原③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分界线3、辽东半岛北部界线(划分暖温带与温带)以年降水量700mm,活动积温3000℃为界限五、东北区气候特征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湿短暂1、冬季:冬季漫长冷的表现:A我国最为寒冷地区B漫长,日均温<10℃,大部分地区冬季超过半年,北部地区在230天以上,其中爱辉、嫩江地区无夏C南北冷变化大,从南到北等温线由-10℃——-30℃B与亚欧大陆西岸相比,冬季气温偏低,夏季偏高2、夏季:夏温而短A全年降水400-700mm,处于半湿润(降水并不丰富),除了长白山、辽东半岛>1000mm,降水集中夏季,但仍然呈现湿的特征(蒸发量小0,干燥系数小于2长白山、辽东半岛小于1B温而不太炎热,夏季短暂,这是由于纬度偏高六、冷湿景观特征(特别是冻土和沼泽的影响)1、冻土广布成因分析:低温使得下垫面的土石层由固态变为液态,从时间上来看,有古代冻土好近代冻土之分,古代冻土是在更早的时间形成的;现在冻土主要形成于海拔较高,纬度较高,植被覆盖较好的地方4冻土对东北自然环境的影响:冻土是自然气候的产物,也对自然环境产生反作用A对气候;有冻土的存在,增加了寒冷的程度(冻土有隔热作用,融化时吸热),加强了湿润的程度(隔水层)B对土壤:冻土使地表经常处于过湿状态,使东北广泛发育沼泽C对河流:使河流有两次汛期(融水,降水),使河流下蚀,作用减弱,测蚀作用增强D对地貌:使冻融地貌发育,如石海,石沙E对森林:一是由于冻土存在,使下垫面保持过湿,已形成森林沼泽化,二是使森林的根系是横向发展,幼苗不易生存,森林跟新困难,影响木材的需求量2、沼泽广布成因分析:①东北气候湿润--是沼泽形成的水分保证②冻土的存在—起到隔水作用,即使蒸发旺盛,依然阻挡水分蒸发③地形原因:地形平坦使得地表水易聚集,不易排出;宽广的冲积阶地沿两岸方向,地下水位高,洪水期时极易泛滥;河曲发育,沿河曲有很多沼泽发育④河流原因:大部分河流进入老年期(牛轭湖湿地沼泽分布)⑤地表物质组成:多粘土性的沉积物,一半分布地下30—50cm地方,相当于一个隔水层⑥植物影响:东北区纬度较高,辐射较小,温度低,使得植物生长所需热量不足,代谢不旺⑦人类的影响:过度砍伐,使得表土紧湿、,地下水得以蒸发沼泽对东北自然环境影响:A对气候:使得湿润气候加剧B对土壤:使得土壤出现沼泽化C对河流:大量沼泽植物生长,影响通航,行洪D对森林:造成潜育化,使得植物根系中毒死亡,森林跟新困难七、东北主要植被--土壤类型近似同心圆状的自然景观带①从植被条件看:主要是寒温带针叶林和温带森林、森林草原景观A植物种类不丰富,特有种少B从植被分布看,大小西安岭、长白山森林植被,东北平原以沼泽,草甸草原植被为主C从植物区系来看:有明显的过渡特征,东北有三个区系:达乌里区系(耐寒耐湿植物,南北变化);蒙古区系(耐旱种类,东西变化);长白山区系(喜温喜湿种类,南北变化)②从土壤来看:肥沃的土壤,有五种地带性土壤;漂灰土、暗棕土,灰色森林土、黑土、黑钙土。三种非地带性土壤:白浆土、沼泽土、草甸土③同心圆状排列的自然景观带地形、气候共同作用,分为四个带,河流,沼泽,草甸,草原景观带;森林景观带:山麓丘陵,岗地,森林草原,暗棕壤过渡带,草甸草原,草甸沼泽,黑土,黑钙土景观带八、东北资源评价(一)、农业资源质量好,有3个方面优势:①土地资源:土地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大,后备耕
本文标题:赵济陈传康主编,《中国地理》复习资料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074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