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跨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跨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2003年7月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改革目标与几点突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1.培养目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环境意识终身学习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2.具体目标和任务目标之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转变课程的功能传授知识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目标之二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目标之三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目标之四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目标之五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目标之六3.几点突破(1)促进课程综合化•学科重建•综合实践活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内容主题•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旨在促进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设计思路主线:儿童的社会生活四个主题轴•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八个要素•生活时间•社会关系与互动•道德与文化•法律与政治•科技与信息•生产与消费•自然与生态•成长与发展六个范畴•我与自我•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社区家乡•我与祖国•我与世界语文课程标准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语文课程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遵循祖国语文教育的规律,突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内容主题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内容主题:数与代数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应用与综合实践加强的内容•重视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发展空间观念•重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加强实践与综合应用•鼓励使用计算器(机)科学课程标准•细心呵护少年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学生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内容主题•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以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为学习与探究的领域,关注学生的需要与生活,注重人文精神和历史感;•整合历史、人文地理、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领域的知识;•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内容主题•我们在社会中成长•我们身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我们生活的区域与环境•中国历史与文化•世界历史与文化•社会探究技能与方法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明确提出通过积极主动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初中生物学的课程理念•适当降低难度,面向全体学生,删除过去认为不能不学但对学生未必非常有用的知识•改变了沿用多年的以“动物学”、“植物学”和“生理卫生”等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内容主题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技术生物的多样性健康地生活艺术课程标准•关注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建立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学科的沟通•注重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和情感的联系•淡化学科体系,降低知识技能难度•注重体验式、探究式、生成式学习内容主题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发展综合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社会经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初步的技术设计和技术创新能力价值定位:学校教育与社会相联系的制度化桥梁学生理解生活、了解社会、洞察现代科技进展的窗口提高实践能力,发展创新精神,服务社区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途径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区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2)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亲身体验、分析与反思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充分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建立适合于个体的学习策略(3)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学生的评价: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学科学业发展教师的评价职业道德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教学设计与实施交流与反思学校的评价学校领导发展与规划制度与管理教学研究(4)调整课程政策改革多年来国家大一统设置课程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政策促进地方、学校课程建设能力的发展促进校本课程的多样化2001—2003年课程改革实验区发生的变化:•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教学行为正在形成,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教养、培训活动广泛开展,蔚然成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试评价制度开始建立•促进教材质量不断提高的多样化局面初步形成•支持、关注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基本经验:•科学的改革方案是改革顺利推进的前提•更新教育观念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基础•加强对课改实验的领导、组织和实施是课改顺利推进的关键•抓好培训,重视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是课改顺利推进的重中之重•重视对课程改革的专业支持,评估是实施课程改革必不可少的保证•积极的社会宣传,形成理解、支持新课程的良好氛围是课改顺利推进的有力支持。值得关注的问题:•发展的不平衡(对课程改革的深远意义的认识不平衡,在领导重视、保障措施等方面的不平衡,教师培训工作进展的不平衡……)•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资源不足•在教材选用工作方面仍然存在违规违纪现象二、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介绍(一)前期工作1.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现状调查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校长和教师认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身心健康以及创新精神是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0102030405060责任感和道德身心健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价值判断自主获取知识基础知识技能交流合作科学素养搜集利用信息生活生存人生规划批判性思考校长教师校长、教师认为在学生身上实际体现得较好的课程目标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责任感和道德创新精神生存生活能力批判性思考人生规划0102030405060708090基础知识技能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交流合作搜集和利用信息传统美德身心健康价值判断校长教师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目标有69.8%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69.825.21913.513.2010203040506070基础知识技能自主获取知识实践能力责任感和道德科学素养价值判断身心健康创新精神交流合作批判性思考搜集利用信息生活生存人生规划学生对学科课程的具体感受最喜欢的外语、数学、体育、信息技术最不喜欢的政治、物理、数学、外语压力很大的数学、物理、外语、化学实用性最差的政治、历史、美术、数学内容偏多的数学、物理、政治、历史内容太难的物理、数学、化学、外语对高中课程内容容量的看法78.2%的校长认为课程内容的量偏多,66.2%的校长认为课程难度过大;37.1%的教师认为课程内容偏多,36.7%的教师认为高中课程内容难度过大。1.314.320.547.278.237.101020304050607080不足适当偏多校长教师对高中课程内容难度的看法66.236.731.252.91.38.31.32010203040506070过难适当偏易不清楚校长教师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86.7%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等课堂教学方式,12%的学生喜欢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方式。50.830.5125.40.80.60102030405060引发较多的讨论交流其他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大量的书面练习自学老师讲授为主关于学生作业的调查学生的作业以练习记忆为主,实践性、探索性的作业占的比例极少。84.341.117.96.44.63.73.50102030405060708090练习记忆为主读书与思考搜集整理信息小组学习讨论实践性作业撰写论文报告其他公众对学生作息时间的反馈•被调查者的子女每天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下的占67.7%,在6小时以下的占22.2%;•被调查者的子女每天自由支配时间在0.5小时以下的占41.6%,没有的占19.4%。学生及社会公众对考试成绩的看法85.4%的学生及78%的社会公众明确表示考试成绩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226.57885.408.10102030405060708090能不能不知道社会公众学生对北美、欧洲、东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90年代以来开展的高中课程改革作了比较研究。2.国际比较在培养目标方面,各国普遍关注:•公民的责任•个性发展与生存能力•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交流、合作与团队精神•信息素养•国际视野(1)谋求课程的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统一。法国学校应该让学生获得某种共同文化,获得能力和知识的共同基石,帮助他们获得自治,成为现代社会警醒的公民;让学科的多样性在作为人的学生身上找到统一。(国民教育研究和技术部:《为了21世纪的高中》,1998年)在课程方面呈现以下几个趋势:韩国考虑学生的能力、个性、发展前途,使教育内容和方法多样化,确立可以使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和素质选择教学科目、能动地自律地学习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立国民共同基本课程和以选修为主的课程体系”。(第七次基础教育课程大纲,1997年12月)(2)将学术性课程与学生的经验和职业发展有机结合。美国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让他们掌握先进而实用的技术,引导他们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密切地联系起来,为今后独立的生活做准备。(伍德·威尔逊全国联谊基金会《高中学生年——国家的使命》2001年10月)德国把培养学生认识自己天赋和发展倾向、对自己未来发展作出正确选择的能力,同发展学生参与社会民主建设的意识、对社会负责的态度结合起来。(巴伐利亚等州课程纲要草案,2000年)印度将教育与生活世界连接起来,将教育与工作世界相联系。(2000年11月印度政府:《全国课程框架》)英国•设计与技术•信息和交流技术•公民•综合学习法国•个体化帮助•公民-法律和社会教育•有指导的个人实践活动日本•信息科•综合学习(3)适应时代要求,增设新的课程。(4)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瑞士目前所进行的被称为“百年来最重要的改革”的核心是赋予学校充分的课程自主权。日本当前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为各学校创造有特色的课程提供空间。英国高中生确定个人学习计划的步骤:学校提供信息、咨询与指导;学生初步形成个人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调整学习计划;形成相对稳定的个性化学习计划。(5)倡导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德国学校把第12、13学级(相当我国高二、高三)划分为4个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学生在每一学习阶段开始,根据学校开设的课程,制定个人的课程表;不同的学生在相关学习领域形成自己的
本文标题:跨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089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