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石狮市嘉禄路(濠江路至东环路)市政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第一章、前言一、勘察目的与任务受石狮市市政建设管理处的委托,我院承接了石狮市嘉禄路(濠江路至东环路)市政道路工程岩土工程详细勘察任务,目的是查明沿线工程地质条件,为路基设计、边坡的稳定性处理与加固,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施工设计排水等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和必要的设计参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具体任务为:(1)、查明沿线各地段地质构造,岩土类型,各岩土层的空间揭露规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2)、查明不良地质的成因、类型、性质、空间揭露范围、发生和诱发条件等,论证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并提出计算参数及整治措施的建议;(3)、查明地下水的类型、水位、埋藏条件、水位变化幅度与规律;地表水的来源、水位、积水时间以及排水条件,查明沿线路基的湿度状况提供划分干湿类型所需的参数;并判定地下水和地表水对路基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及稳定性影响;(4)、查明沿线暗埋的河、湖、沟、坑和坟场的揭露情况,回填土的土类、厚度及密实度,判定场地地震效应等。(5)、未尽事宜详见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及2009年修订本)及行业标准《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等有关规范要求。二、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1)勘察合同及委托技术要求;(2)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及2009年修2订本);(3)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4)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及2008年修订本);(5)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6)交通部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7)行业标准《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8)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9)行业标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10)行业标准《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11)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12)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13)行业标准《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14)福建省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15)福建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J13-07-2006)(16)《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等。三、拟建工程概述拟建石狮市嘉禄路(濠江路至东环路)市政道路工程:本次施工路段从K0+036.074至K1+165.795,道路全长为1129.721m,;道路设计起点坐标(X=35809.166Y=14831.661),终点坐标(X=35519.613Y=16014.400),设计起点位于濠江路,桩号为K0+000,设计路面标高为23.75m,西北至东南走向,终点相交于东环路,桩号K1+165.795,设计路面标高为40.89m;为城市Ⅱ级主干道,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行车速度为40km/h,设计荷载城-A,设计年限30年,设计道路宽为26m,双向四车道,两侧设人行道,路面交通等级为轻等级,轴载标准BZZ-100,3雨水、给水、电力、污水、煤气、通讯电缆等埋设于道路两侧,管径为DN200-500mm,埋深为1.0~2.5m。本工程由石狮市规划设计院设计。拟建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场地的复杂程度为二级场地,地基的复杂程度为二级地基,依据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3.1.1条和福建省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表3.2.2条的规定,综合确定本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四、勘察方法、勘察工作量布置1、勘察方法采用野外测量、钻探、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等方法完成本次勘察任务。2、勘察工作布置及工作完成情况1、工作量布置根据设计院提供总平面图,依据行标《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等有关规定,钻孔沿道路中心线布置,按40m间距布置钻孔,其中每200m布设一个横断面,本工程共布设5个横断面,共布置钻孔39个,场地内各孔均为取土标贯钻孔。2、钻孔定位钻孔位置依据总平面图及测量控制点采用GPS定位仪等进行施放,并在施工完成后进行定测;放样控制点由业主单位提供,钻孔坐标系统与总平面图一致,高程系统为黄海高程系统,放样控制点采用位于南环路与西环路交叉处塘园环岛测量控制点A(X=36186.410Y=11328.347H=11.315m)和位于嘉禄路控制点B(X=36791.735Y=11389.982H=8.810m),由于图幅有限,控制点坐标及引测高程点均无法在平面图上显示。具体孔位及孔口高程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图号:Ⅰ)”和“勘探点数据一览表(表号:附表1)”。43、野外钻探本工程野外钻探于2009年09月16日钻机进场,至2009年10月03日钻机退场;投入XY-100型钻机1台,按回次钻进连续取芯的方法钻探、泥浆护壁,钻探施工、回次进尺工作均严格按照行业标准《钻探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执行;岩土编录和定名等按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和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规定进行,勘探深度按国标《市政工程勘察规范》的有关要求及设计委托技术要求确定,全部为取样测试孔,孔深应达到设计路面5m以下并钻穿软土、可液化土层,本次野外钻探共完成钻孔39个。所有勘探孔施工和水位观测完成后,勘探孔均采用粘土球分层回填夯实处理。4、岩、土、水试样的采取土样的采取:本工程原状土样主要在粉质粘土②和残积砂质粘性土③中采用厚壁取土器以重锤少击法进行。水试样的采取:套管隔水采取的地下水样采用纯净玻璃瓶采取,并现场加入大理石粉,48小时内送样做水质简分析,沿线场地取地下水样3组,地下水试样在钻孔抽取。5、室内试验对粉质粘土②和残积砂质粘性土③采取原状土样进行土工试验测定出土的物理指标、强度指标、压缩性指标;土工试验参照国标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和行标《公路土工试验规范》(JTJ051-91)的规定执行。土工试验项目以常规、颗分测定为主,主要提供ρ、GS、W、Wf、e、n、Sr、ρd、Wl、Wp、Ip、Il、φ、C、av1-2、Es0.1-0.2等指标;土工试验成果表见附表3。5水质分析的项目为PH值、游离CO2、总碱度、碳酸根、氯离子、镁离子、硫酸根、总硬度等;地下水水质检验报告表见附表5。6、现场原位测试本场地现场原位测试主要以标准贯入试验为主,采用导向杆变径自动脱钩式的落锤装置,根据探头贯入土中的难易程度(击数N/30cm或N63.5/10cm)测定土的工程力学性质,贯入试验前对孔底进行严格清渣,保证锤击数准确,标贯击数杆长修正参照省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进行,试验层位主要为素填土①、粉质粘土②、残积砂质粘性土③及花岗岩风化层,测试间距为1.50-2m,并严格按有关规程进行操作;现场对各土层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共79次;现场原位测试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的要求,标准贯入试验成果表见附表2。7、勘察实物工作量本次勘察共计各项实物工作量见下表1。完成工作量一览表表1项目数量单位备注放样、测量点39点采用GPS仪测量放孔钻孔数量39孔按回次钻进连续取芯的方法总进尺450.40米泥浆护壁、跟管钻进450.40米现场标准贯入试验79次采用自动脱钩自由落锤法取土、水样原状样15组粘性土采用厚壁取土器取样地下水试样3组在钻孔中抽取岩土、水试验常规试验15组颗分试验8组水质简分析3组地下水位观测78次各孔初见、稳定水位各一次以上各项工作质量均满足有关规范要求。6五、其它说明本工程的所有土工试验、水质分析试验等均由我院实验室完成。第二章、自然地理条件一、气候及水文条件本路段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长青。年平均气温19.5~21.0℃。极端最高温度38.9℃(1967.06.29、1979.08.15、2002.07.04),极端最低温度0.0℃(1957.2.12)。主要降水月份集中在4-9月,12月份最少,年降雨量1250mm,日最大降水量300mm以上。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伴有暴雨,为地质灾害多发季节。二、沿线周边环境及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地形起伏较大,K0+000~K0+200段地势相对较低,地面标高在24.70~29.30m左右,其余地段地面标高在30.50~38.60m左右。K0+000~K0+820、K1+060~K1+165.795段为残坡积台地,K0+000~K0+820段主要为小山坡,其中K0+560~K0+820段植被很发育,分布有大量果树,且沿拟建道路中线分布有一条长约200m,深约2.0m,宽约4m的废旧旱渠,K1+060~K1+165.795段主要为居民区(未拆迁)。K0+820~K1+060段为冲洪积地貌;其间种植有大量果树,其中K0+160右侧、K0+980、K1+040左侧各分布有一池塘。第三章、沿线工程地质条件一、岩土层特征根据现有揭露钻孔深度范围内的资料,拟建道路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素填土①、粉质粘土②、残积砂质粘性土③、全风化花岗岩④、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⑤、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⑥、中风化花岗岩⑦(注:其中风化层根据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N进行划分,N<30为残积土,750>N≥30为全风化,N≥50为砂土状强风化)。各岩土层特性如下:1)、素填土①:灰、灰褐色,松散状,成分以粘性土堆填为主,局部夹有少量碎砖块,硬杂质含量为10~15%左右,填堆积年限为3-5年以上,欠固结状态,主要分布于K0+000~K0180、K0+280~K0+540、K1+010~K1+165.795段,揭露厚度为0.50~4.30m。2)、粉质粘土②:灰黄、浅灰色,可塑,稍湿,以粘粒、粉粒为主,含有砂量砂质成分,无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切面稍有光泽,冲洪积形成,主要分布于K0+820~K1+060段,揭露厚度为1.70~8.20m,层顶标高为31.07~33.56m。3)、残积砂质粘性土③:黄褐、灰黄色,可-硬塑状,稍湿,以粘粒、粉粒为主,>2mm颗粒含量约15%,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土切面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由花岗岩风化残积形成,主要分布于K0+540~K1+165.795段,揭露厚度为2.00~6.60m,层顶标高为23.47~35.92m。4)、全风化花岗岩④:灰黄色、灰白色,含较多石英粗颗粒,长石全部高岭土化,组织结构基本破坏,岩芯呈砂土状,岩石为极软岩,岩体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类,主要分布于K0+540~K0+820段,揭露厚度为2.80~6.70m,层顶标高为23.80~38.59m。5)、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⑤:灰白色,浅黄色,呈砂土状,主要为石英和长石,含较多石英,长石部分高岭土化,局部底部见少量岩石碎块;岩石为极软岩,岩体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类;场地大部分地段均有分布,揭露厚度为1.20~5.70m,层顶标高为20.46~34.50m。6)、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⑥:灰黄、灰白色,矿物成分发生显著变化,岩体节理裂隙极发育,岩体极破碎,岩芯呈碎块状,岩芯锤击声哑,属较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类,仅ZK8钻孔处未有分布,揭露厚度为0.40~7.60m,层顶标高为17.64~33.80m。87)、中风化花岗岩⑦:浅灰色、灰白色,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及角闪石,岩体风化裂隙发育,见铁染,岩芯以短柱状为主,节长一般在8~25cm,锤击声较清脆,且不易击碎,岩石为较硬岩,岩体较破碎~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Ⅳ类,岩石质量指标RQD=55~75%。仅K0+200~K0+320段有揭露,揭露厚度为0.80~3.40m,层顶标高为21.55~33.30m。上述各岩土层的分布规律、顶板埋深及厚度等详见各工程地质纵、横面
本文标题: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091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