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转化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1转化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谢全苗客观事物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事物之间在互相转化。反映在数学上的转化思想就是在处理问题时,把待解决或难解决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变为一类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最终求得原问题的解决。波利亚指出:“解题过程就是不断变更题目的过程”。转化思想就是要求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看,换一种方式去想,换一种语言去讲,换一种观点去处理,以使问题朝着有利于解决方向不断变更,从不同的角度和特征出发,把同一问题用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水平上转化出来。转化就如同“翻译”,通过“翻译”,不仅使我们对能解决的问题不再停留在解决的层面上,而且让我们能站得更高、看得更清、想得更好、表叙得更简洁,做到既知道有几种解法,又明白以怎样方向入手去解才是最简。下面举例说明。1换一个角度去看例1若正数a、b满足,则ab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1999年全国高考题)分析本题有多种解法,此题若由直接推出ab的取值范围是走不通的,现在只能换一个角度,用转化的思想,由于a、b是正数,显然成立,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把等式转化为关于ab的不等式,这是关键的一步。解不等式(舍去),所以。即ab的取值范围是[9,。例2如图1,已知梯形ABCD中,|AB|=2|CD|,点E分有向线段AC所成的比为λ,双曲线过C、D、E三点,且以A,B为焦点,当时,求双曲线的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分析一看到这个题,不要说当年一些普通考生望题兴叹,就是一些基础不错的考生也没了头绪,这不但是由于它是一个双参数范围问题,而且是在未知双曲线方程的情况下来求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再加上大家期望要用上的已知条件:2,又是大家在日常解题中着实有点感到后怕的“点E分有向线段AC所成的比”。这时,一些思维灵活,能换一个角度去看的学生就有了用武之地:他们首先看到题设中无系无方程,因此,用分而治之的策略,从建立坐标系,确立方程的形式入手:如图1,以AB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以AB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xOy,则CD⊥y轴。因为双曲线过C、D,且以A,B为焦点,由双曲线的对称性知C、D关于y轴对称,并设双曲线方程为,则离心率。在做好这一基础性工作的前提下,如何由λ的范围来求e的范围就成了解决本题的思维核心,他们看到这个双参数问题中,λ和e既互相制约,又在一个矛盾中统一(统一在一个方程里),这是考查学生在解题某个阶段视哪一个为主元,哪一个为辅元,而在解题另一个阶段,又需要主辅互换,反客为主,真是个考查辩证思维,灵活转化的绝妙压轴题。题虽难,但也正是考生一显身手,展示自己思维能力的好地方,也是与众考生一决高下的分水岭。因此,他们根据λ的范围已知这一条件,进而确立:先视λ为主元,再视e为主元,找出两个参数之间的关系,将问题转化为已知范围,再解不等式,由此求出参数e的范围这样一个整体的思路和思维策略。于是,他们先视λ为主元,找λ的关系式:依题意,记A(-c,0),C(),E(),其中为双曲线的半焦距,h是梯形的高。由定比分点公式得:。但在如何再视e为主元,找出两个参数之间的关系时,又一次体现思维水平的层次性。视角1视点C、E为直线AC与双曲线的交点,这时,虽能把方程代入。这一常规思路虽正确,解题方向也不错,但要用上这一方程不但难,而且繁,在应试的情况下当然应另辟蹊径。思路敏锐的学生在不代前就暂时放弃了。视觉2视点C、E在双曲线上,将C、E的坐标和代入曲线的方程,得①3②由①得:③将③式代入②式整理得:。由题设。所求双曲线的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是视觉3视AC、AE为点C、E到焦点A的距离,由焦半径公式得:而AC、AE同号,从而所以由题设所以双曲线的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是这里同是C、E二点,但由于解题转化思想的运用,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使解题的切入点和解题的方向各不相同,对同一问题解答所用的知识、方法也不同。其中视角二下的方法比较简单,而视角三下的方法,运用焦半径公式来解,在简捷中更显得灵活,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无一同”。2换一种方式去想例3试求常数m的范围,使曲线的所有弦都不能被直线垂直平分。4分析本题看上去并不难,就两句话,但真做起来却不容易,难在习惯的思维方式难以直接将“所有弦都不能被直线垂直平分”的题意转化为数学关系式。因此,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换一种方式去想,这里从正面思考遇到困难,应从反面去探索。“不能”的反面是“能”,被直线垂直平分的弦的两端点关于此直线对称,于是问题转化为“抛物线上存在两点关于直线对称,求m的取值范围,”再求出m取值集的补集即为原问题的解。解设抛物线上两点关于直线对称,于是有:消去得:因为存在使上式恒成立,所以即恒成立,因为恒成立,所以,所以时,抛物线上存在两点关于直线对称。所以当的所有弦都不能被直线垂直平分例4已知圆C:和两个定点A(-1,0),B(1,0),点P为圆C上的动点,过点P的圆C的切线为l,点A关于l的对称点为A”,求|A”B|的最大值。分析本题一般都是按常规方式去思考,即采用纯解析法:首先求出点A”的轨迹方程,再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去求|A”B|的表达式(要运用点A”的轨迹方程将二元函数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一元函数的最值问题),进而求出|A”B|的最大值。这里所用的纯解析法虽然思路很直接,但求出点A”的轨迹方程是一个难点,遗撼的是这个难点既很难突破,又运算量大,过程繁琐。若能换一种方式去想,看到平面向量的几何计算灵活方便,运用平面向量的运算法则合理安排运算,使问题的解决变得简洁。5解如图2,设AA”与直线l交于点Q,连结OP,OQ,由O,Q分别为AB,AA”的中点,得,且。又l,OP⊥l,故OP//AA”。设,,由题意,得,即因为m0,所以当m=1时,所以此时,点P的坐标为(0,±2),切线方程为,点A”的坐标为(-1,±4)63换一种观点去处理例5已知锐角α,β,满足,求证:。分析对于本题求证,我们总是用纯三角观点来处理,力图用降次,和积互化等三角变换去实现问题解决,但却常常不是较繁,就是失去解题的方向,如果我们能换一种观点去处理,则会让整个证题过程别开生面。这里是用方程观点,视已知式为方程来处理。解将已知等式视为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变形得:即因为,所以所以因为4换一种语言去表述例6对任意函数f(x),,可按图3构造一个数列发生器,其工作原理如下:①输入数据,经数列发生器输出;②若,则数列发生器结束工作;若,则将反馈回输入端,再输出,并依此规律继续下去。现定义(1)若输入,则由数列发生器产生数列,请写出的所有项;(2)若要数列发生器产生一个无穷的常数列,试求输入的初始数据的值;(3)若输入时,产生的无穷数列满足对任意正整数n均有;求的取值范围。7分析此题属于富有新意,综合性、抽象性较强的题目。由于其表述确是陌生,不易理解,由题意难以直接转化出数学关系式,因此,需要换一种语言,将题意条件转化为数学语言,即将其表述的文意转化为数学语言,这是解题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慎读题意,把握主脉,体会数学转换。解(1)因为f(x)的定义域所以数列只有三项,(2)因为,所以x=1或x=2即故当(3)解不等式,得x-1或1x2要使对于函数若;若。8依次类推可得数列的所有项均满足综上可得例7记函数f(x)的定义域为D,若存在,使成立,则称以()为坐标的点是函数f(x)图象上的“不动点”。若函数的图象上有且仅有两个相异的“不动点”。试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分析这是一类新概念题,其语言表述常常为我们所不熟悉,不习惯,因此,需要换一种语言去说,才能弄清这个新概念的意义,找到思维的起点,本题的关键是将两个相异的“不动点”的横坐标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进而用已有的知识去构造不等式来解决所求的范围。解设P(),Q()()是函数的图象上的两个相异的“不动点”,于是有。所以的两不等实根,且,即方程+1=0有两个相异的实根且不等于-a,则。综上所述,转化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方式、观点和特征出发,灵活地把问题用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水平上转化出来,而且这种转化在实际解题中要多次使用,这种转化的层次性、多样性和重复性就影响到转化的等价性。若是等价转化,则所得的解就是原问题的解,数学中之所以特别重视充要条件,就是因为利用它便于等价转化;若是非等价转化,这要视情况而定,如不等式在用于证明不等式时用的往往是推出特性,而用于解不等式,则要求同解变形,只有这样,才能使转化在规范、灵活、简洁的前提下保证转化的有效性,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本文标题:转化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107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