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运用信息技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20学时
一、问题的提出当今教育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陈至立部长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思路,预示着信息技术带来的不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针对形势发展需要,2000年我们提出“运用信息技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这一课题,主要想法是结合信息技术的运用,不断拓宽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和内容,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改革,建构一套新型的教学结构,以对传统教学结构进行有益补充。我们深知,课堂是学校教育实施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始终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中,教师处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填鸭式地教、学生机械式地学,以知识传承为主要目标,教学模式的程式化、固定化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凸现,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90年代中期兴起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始终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成为一些公开课、评优课的点缀,形成“人灌+机灌”的局面,未能对传统课堂教学形成有效地冲击,没能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整合起来。如果网络技术的应用还是没有能抓住课堂教学的核心,未能深化地溶入课堂教学改革中去,那么,“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便成为一句空话。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地学校自觉不自觉地都把应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多从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资源库建设和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等方面,通过开设网络课、组建网络班和建设专题网站等方式来进行研究,通过教学实验获取第一手的资料,不断总结与反思,从而提出各种教学模式,以有效地推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我校是全国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曾被评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成果突出学校,是全国最早在高中开展网络教学的学校,在运用信息技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也曾到过大连、北京、广州、上海、南京等学校参观听课,和广西、山东、东北及省内许多学校教师交流过研究体会,充分吸收了兄弟学校的做法和经验,结合我校的行动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操作模式。二、相关概念本课题涉及到以下几个概念的界定:什么是信息技术,什么是课堂教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深化”的内涵是什么?信息技术:即IT技术,是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以数字化为特征,通过计算机实现信息收集、处理、加工、存储、传输的一门技术。在本课题中,信息技术除上述技术层面的含义外,也泛指以这些技术构建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包括CD-ROM、数据文件、计算机模拟、数字音视频、校园网络资源、Internet、专业内容网站、信息搜索、电子图书馆、远程学习与网上课堂等,与国外E-learning定义的信息化环境相同。本课题强调利用这些资源构建起一种新型的教学结构,并把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无意于区别种各信息技术的技术优势,也不否定应用其他教学媒体(如电教媒体)而产生的功效。课堂教学:这里所谓的课堂教学是指局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是指按照国家教学大纲,采用统一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以知识传授为目标,并通过标准化考试进行教学评价的学校教育组织形式,它是目前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这里的课堂教学并不包括目前因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而出现的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合作学习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相反,更多地研究这些新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本课题研究的深入。“深化”的内涵: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中,存在着由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学内容)这三个要素,三要素形成较为稳定的一种关系,何克抗先生称之为教学结构。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长期来的教学改革,都没有能突破这种稳定的教学结构。利用信息技术,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下,能不能对“教学内容”这个要素还应加以扩充——不能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材,而应当包括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CAI课件、多媒体光盘以及从因特网上获取的各种信息资源,这样做,不仅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还会对老师的教、学生的学产生深刻的变革,从而形成老师、学生、教学内容、环境(信息技术)四者稳定的关系,这种新型教学结构的建立,就是本课题中所谓“深化”的内涵。如果师生在一种充满信息化的课堂中,围绕着教学内容,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并且这种教学模式又具有推广价值,就达到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三、研究方法在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长期以来“行动”与“研究”处于分离状态,许多研究者选择的课题内容严重脱离教学实际,还要将所谓的研究成果推广普及,使得一线的教师难以接受。而许多一线老师在工作中遇到许多问题,有着取之不尽的研究课题,由于研究水平不高,通常的实验研究法又难以操作,许多变量的操作控制无法把握,统计的数据资料缺乏真实性,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可信。因此,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决定采用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的本质内涵是:由与问题有关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研究和实践,对问题情景进行全程干预,并在此实践活动中找到有关理论依据及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遵循了德金(Deakin)的行动研究模式(附图)。这个模式包含计划、行动、观察和反省四个环节。计划包括“总体计划”和每一具体行动步骤(如教学实验课)的计划方案。计划必须有充分的灵活性、开放性,允许行动者进行修正。行动是指计划的实施,它是行动者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的行动过程,要考虑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不断的行动调整。在行动中,要对行动过程、结果、背景以及学生学习特点的观察,收集学生的参与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体会。观察的方式是一个多视角的观察,要形成一定的观察日记或录像、照片等。对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加以归纳、整理、比较,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评价,检讨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阶段的行动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具体的行动研究法的过程要求是这样的:计划/根据教学需求拟定研究目标和试验对象行动/教师培训、教学设计研究、上课实践观察/试验研究过程日记、试验可录像和课堂纪录反思/分析录像、阶段总结、找出问题和改进策略根据反思结果,拟定新的研究目标、任务和计划早期的研究者自觉地采用了类似的研究模式,后期的研究过程则完全遵循这种操作模式,每个课题组成员均完成2-3个循环。为保证研究成效,我们还从加强教育技术理论学习、促进专业研究人员交流、强化自我反思与批判意识、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技术等方面规避了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四、研究内容1、加强理论学习与研究,提高课题研究和水平走出技术的窠穴,完成观念的转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正确认识和理解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理论的重要性。技术没有最先进的和最好的,只有掌握了现代教育理论,形成了先进的教育理念的人才最先进的。本课题主要研究了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高智慧学习和知识管理理论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影响,分述如下:建构主义是近年来心理学的重要成果,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建构学习情境,组织学生协作和会话,最终达到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提出了知识建构的概念,形成了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学习观、教学观,重新明确师生的角色定位,重新界定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形成新型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教学模式,这对本课题的研究有着举轻重的作用。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Gardner)对人的智能和智能结构提出了新的多元理论。加德纳认为,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相对独立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多种智能,如语言修辞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肢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生命存在智能等九种智能,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九种智能,每个人的智能组合形式各不相同,这些智能可以培养和加强,也可能被忽视或削弱,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来改进教育。多元智能理论使得我们对于学生智能有一个更宽泛的认识,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适用不同智能的学习中心,通过模拟活动、小组合作等展示和陈述自己的学习内容来进行学习。高级智慧学习理论来自于布卢姆和加涅关于认识领域学习目标的分类,在他们的分类系统中,“知道”属于最低层次上的言语信息,其上的“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认知策略”等智力技能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生活水平。认知方面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知道”层次上,应重视学习者智力技能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一般认为后三种能力属于高级智慧学习能力,这些能力正是当前网络教学中所缺乏的,一些所谓的“剪刀+浆糊”式的网络教学忽视了学生高级智慧能力的培养目标,表面上看起来轰轰烈烈,实际的效果较差。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是伴随着知识经济而产生的一个名词,渐成为各行业信息化的热门话题。按照知识管理的理论,在信息的增值链上,分布着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四个层次,每一个层次代表着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要使数据提升为信息,需要对其进行采集与选择、组织与整序、压缩与提炼、归类与导航;而将信息提升为知识,还需要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对于这个过程的管理就是知识管理。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如何促进显性知识的分类搜索和隐性知识的挖掘交流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使组织和个人养成良好的知识管理行为能更有利于信息向知识的迁移。知识管理思想提升了我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水平,从技术观、资源观上升到知识观,扩大了我们课题研究的视野,从单纯的课堂教学上升到教育管理的高度,知识管理中的“信息转化知识”思想对于学习者而言就是意义的建构过程,知识管理思想重新铨释知识的产生过程,对于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课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知识管理有些许多的信息技术可操作性,对于学校资源库建设、师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具体一定的现实意义。2、建设数字化校园,为课题研究奠定基础。为保证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完善信息技术环境建设。学校按照“一校两区,统一管理”的管理模式,建成两个网络中心,实现千兆互联,形成一个完整的校园网,包括26台交换机,13台服务器,拥有559台电脑,其中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学生机房5个,学生用机250余台,每个教室都安装有一套多媒体教学系统,对外通过100M宽带接入中国电信。学校还很重视软件平台的建设,根据微软专家的建议和学校的功能规划需求,学校采用Win2000作为操作系统,前台Office加后台Backoffice,搭建出全套的微软数字神经系统解决方案,可基本满足学校的信息需要,为全校4500名师生提供信息服务。目前该系统的各项服务已全部开通,运转正常,提供的主要服务有:以域用户管理为基础的全校用户和计算机管理,为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域帐号,实行统一管理;以电子邮件为基础的群件服务,每一个老师方便地处理个人事务管理,实现分校与本部的语音、视频交流;为内部门户为中心的资源建设,关注校内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克服知识孤岛现象;以共享文件夹为基础,每位一个教师和学生提供存贮空间,方便进行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教学。一个数字化的校园氛围正在逐步形成。走出技术的窠穴,完成观念的转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正确认识和理解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理论的重要性。技术没有最先进的和最好的,只有掌握了现代教育理论,形成了先进的教育理念的人才最先进的。本课题主要研究了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高智慧学习和知识管理理论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影响,分述如下:建构主义是近年来心理学的重要成果,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
本文标题:运用信息技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20学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150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