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通讯员学正文第1篇(第2章通讯员的行为艺术)
-4-第二章通讯员的行为艺术通讯员的行为艺术一、服从党政领导。牢记工作原则:“帮忙不添乱”。二、注意联系媒体。提高稿件采用率的方法:与编辑联系;请记者同意挂名;使用别人的无形资产(比如:与无形资产大的通讯员合作署名)。(另参投稿部份)三、注意规避新闻风险。通讯员怎样规避新闻风险?1、注意准确性、及时性与适时性。准确性,就是在人名、地名、数词和量词上有特别要求,绝对不能出错,因为编辑靠看稿件是不可能发现错误进行修改的。及时性就是要求及时写稿和投稿,不要等新闻旧了才写稿、投稿。假如是人为组织的活动,没有必要等活动结束后再慢慢写稿,可以事先根据活动方案打好草稿,等活动一结束,看看有没有与活动方案不同的情况、变化了的情况,如无,立即投稿;如有变化,立即修改调整,之后立即投稿。适时性就是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投稿,如2010年秋,某校发生一起恶性事件,学生买凶,在学校篮球场把正在打篮球的同学拉到篮球架下殴打致死,属于灾难和恶性案件,县级报纸不便报道,但之后连续多期报纸集中发表多条抓校园安全的稿件。及时性怎样体现在贯彻落实上级的决定时的写稿上呢?我个人觉得当通讯员打主动仗的做法是:别人发表学习,我就写贯彻;别人发表贯彻,我就写落实;别人发表落实,我就写落实进度;别人发表落实进度,我就写落实成果;别人发表落实成果,我就写落实经验;别人发表落实经验,我就写反馈。不管是面对哪一级上级的决定,写稿时都可以这样做。这样写,发表的机会就大大的有。因为是媒体刚刚产生的需要。新闻的及时性,就在于媒体刚产生的需要。适时性应该把握怎样掌握分寸?从前有一位姓蔡的领导,曾经说这样一个小故事来讲解新闻的适时性:“某天,我问某领导说:‘领导,听说你跟某书记在谈恋爱,是真的吗?’领导说:‘没有的事,你要帮我辟辟谣哦!’四个月后,这位领导来发请贴请我作客,一看就是跟那位书记结婚。我惊问:‘您不是还叫我帮你辟过谣吗?’领导说:‘那个时候我还没有离婚,只好请你帮我辟谣啊!’”原来,就算是事实,单讲及时性说早了也不行哦!另外,适时性最典型地体现在节日等机会上。如劳动节前,投歌颂劳动者的稿件;青年节前,写宣传青年工作青年事迹的稿件;妇女节前,写宣传妇女工作和妇女事迹的稿件……一县最高领导重视什么,就投给县报什么方面的稿件。注意了适时性,通讯员的稿件也有可能上头版,甚至头版头条,如2009年7月8日《腾冲报》的头版头条就是一篇通讯员的稿件,题目是《风雨八十载,点滴见真情——记老共产党员杨会春》。2、如果是涉及到负面事件的文章,文中要有创见性建设性的意见,并注意意见的可执行性。3、注意语言的客观性。4、采访记录和情况收集后留一段时间做备案。5、与记者或其他适当的人(宣传干部或领导或有名气的人)合作(即联合署名),风险分担。与记者合作也有版权风险,因为记者名在前,一旦编辑排版时受版面限制要删作者的话,一般就从后边删,通讯员的版权就没有了,这个要事先有思想准备;另外还有的记者故意加自己的名不保留通讯员的名)。6、事先询问编辑。7、注意适度性(留有余地)。8、避免潜台词或故意使用潜台词。(另参该部份)通讯员要重视少数民族工作宣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我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县。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少数民族工作,腾冲县委政府更是十分重视民族工作。为此,全县的通讯员必须重视民族工作宣传,关注少数民族工作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完成一个通讯员的使命。只要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解释民族理论、解读民族政策、普及民族知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为宗旨,通讯员就可以写出大量的涉及少数民族的稿件。通讯员要写哪些方面?稿件主要内容可以介绍少数民族居住地方的自然地理、社会人文等见闻、感想;可以写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事迹;各界人士关于民族团结方面的感受、评论;可以写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可以写少数民族地方在实施县委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动作和实效,可以写少数民族地方的各种进步,可以写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发展成就,可以写各民族节日节庆、礼仪、风俗、餐饮、建筑、医药、服饰、音乐、舞蹈、工艺等,可以写古今民族团结故事、民族民间故事……总之,通讯员只要重视了民族工作宣传,就大有稿件可写。这样的稿件发表的媒体很多,写稿的效益是有保证的。☆杨永明原载《腾冲》报2010年1月27日三版以增强党的执政基础为支点做新闻党报是党委的喉舌,所以,做党报新闻的支点之一,就是增强党的执政基础。譬如,发现一个腐败分子,浅浅地做新闻,就只做成“查出了一个腐败分子”,这样做,结果只是让公众叹口气:“腐败的好多啊!”这一来,起不到增强党的执政基础的作用,反而起了反作用。显然,我们应该以增强党的执政基础为支点来做,写出反腐的决心,宣传反腐的力度,让公众赞说:“好,反腐力度真大,反得好!”这样的话,作用就是正面的了。对于尚未做得很好的工作,媒体应该怎样做文章呢?批评当然是应该的,是负责任的表现,不批评反而是不负责任的。但是,应该怎样批评呢?以增强党的执政基础为支点来做,那就要讲究批评的方法和分寸。具体来说,就是批评后易于改正和完善的方面,就直接批评,但是,批评之中必须同时提出改正和完善的可行方法;一下子不能改正-5-和完善的方面,只能探索改正和完善的方法写出探索文章,而不宜做成批评文章。做新闻曾经有一种方法,称为“负面新闻正面做”。举个例子,从前,某地市级报纸曾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县努力提高人大代表素质》,明白人一看标题,就知道有句“潜台词”:“××县人大代表素质太低。”同样道理的还有:《某某乡狠抓某项工作》,狠抓的“潜台词”就是“前期没抓好,被上级批评啦”;再如,《××乡加大某项工作力度》,“潜台词”也是“到目前为止,该乡此项工作抓得太疲软了”。那样做新闻,显然没有起到增强党的执政基础的作用。另外有一种情况,也是应该注意的。例如,我收到过一篇标题叫做《某某局党内党外携手推进创先争优》的稿件,让我吓了一跳:党建活动让党外人员参加,是中组部的要求吗?我记得不是。哪一个县局有权修改中组部的东西吗?我个人的认识,一个正科级党委无权更改中央组织部的部署。那这个局这样做是什么意思呢?没有意思,只是该局连争优的意思也没有弄懂罢了,或者故意把党建工作推卸到党外,把党建工作庸俗化。争优的意思是争当优秀共产党员,党外人员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怎样争呢?显然,让党外人员来参加创先争优是一种影响党的执政基础的错误行为。我在另一篇来稿中看到过这一句话,“在全镇广大党员群众中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热潮”,其中“群众”两字不宜,因为群众学不学是他的事,有的群众还反对党呢,他怎么会学?从前毛泽东是党中央主席,他要向基层生产队的队长说话,只能写信:《毛泽东给全囯生产队队长以上共产党员的一封信》,看看,还只是写给其中的党员,不是党员的生产队长还不在收信范围呢!我们小时候,党内的事,党外的人根本不可知道。组织要像一个组织,要有严肃性,而不能像沙龙。像沙龙就是政治庸俗化。基层的党员领导干部有的人放草气,常把党内党外混为一谈,那就是政治庸俗化。那是十分错误的,那会影响党的执政基础的。我们小时候,党小组开会学习哪样什么,非党群众千方百计打听都打听不到,因为党内公开,党外还秘密呢!正因如此,通讯员写稿要注意,写新闻也像写公文一样,要“党政分开、内外有别”。如此等等,通讯员可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自然就能自觉地以增强党的执政基础为支点做新闻稿件了。(☆杨永明原载《腾冲》报2009年11月18日三版)业余写作有个坎许多人从事写作都是业余写作而不是职业写作。业余写作实际上可分为自由撰稿人和写作爱好者,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明显区别,尤为明显的是:写作爱好者与自然撰稿人之间隔着一道无形的坎。这道坎是不是客观存在?许多从前的文学爱好者都没有发展成为自由撰稿人,都在“写的多发表的少”的困境中抛弃了手中的笔,他们都觉得面前似乎存在着一段难于逾越的距离,这其实就是隔在写作爱好者与自由撰稿人之间的坎了。这坎,即编辑的组稿意图与作者的写作意图之间的差距,套用市场经济的话来说,就是商品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之间的认识差距——生产者已经自认为自己的产品极佳,而销售部门却不愿承担经销业务。在这道无形的坎面前,许多写作爱好者便自动放弃了手中的笔,以后就算偶尔重拾,也仍属写作爱好者范围。实际上,有许多写作爱好者可以过渡为自由撰稿人却没有过渡——他们并没有明确地想到有坎,却自己给自己设了坎。他们都首先缘由于发现一种认同差距,即有些稿件在高一级报刊能发表,在低一级的报刊却未被采用,由此产生种种猜疑,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从而逐渐消磨创作热情,逐渐退出写作爱好者行列。此时,如果认真研究一下各报刊及其各栏目、各版面的选题、风格等,认真揣摩或询问一下编辑的需要,即可做到“你经销什么我生产给你什么,你紧缺什么我立即研制什么”——这样做,就可以立即进入自由撰稿人的行列。以《腾冲报》的副刊《热海潮》为例,许多人把写什么的文章都寄来,乃至于把宣扬作者私事的文章都寄来,这显然就很难采用,因为与《热海潮》的宗旨不符——这种文章别的地方大可投稿,却就不宜投给《热海潮》。虽然这种文章有时也能见载,那是因为非选题的其他原因。一些细心的作者会发现,对文化强县建设和旅游大县建设有利的或可读性强的稿件,投寄后都能迅速发表——那是因为编辑手头最缺这种稿件,一旦收到就会优先排版。每一家报纸或刊物的专版、专栏都有它自己的宗旨,摸清它,认识它,根据它的需要投稿,这样的作者就成了成熟的作者,也就成了一个真正的自由撰稿人,就成了一个永远不会产生丢笔情绪的人。亲爱的朋友,你现在知道怎样跳过写作爱好者与自由撰稿人之间的坎了吗?(原载2000年11月3日《保山日报·腾冲版》,署名:杨永明)仅靠发烧是不够的有一位作曲发烧友,爱作曲爱得十分狂热。数月作一曲,作成后均要求在报纸上发表。编辑未看中其作品并不可怕,因为发烧友自有发烧友的办法——多方求领导“指点”和签字,然后报纸编辑就只好就范,来稿照登了。发表作品真的这么难吗?其实不然。编辑为了索取作品,托人捎口信、电话约稿、写信约稿,甚至登作者的门求取,这样的事情屡屡发生。既如此,这位作曲发烧友的作品又为什么难发表呢?纵观几年来报纸所发其歌曲,都可见其曲不成篇首,即一句与另一句之间无明显联系,组合起来不是一支曲子,也就是说尚未成为作品。后经面谈,发现此作曲者竟不知道节奏、主旋、旋法、主音、落音等等之类音乐基础知识——难怪其作品的乐句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了。其实,以节奏联系为例,上一句节奏确定之后,下一句节奏可以有哪几种,这只不过是小学三年级的音乐教程内容——既如此,这位作曲发烧友的作品难发表的原因也就明显了。创作不是一种简单的劳动,仅靠发烧是不够的。一名摄影发烧友说,同样是按一下快门,有的人是出一张图片,有的人是出一幅作品。很显然,没有创作基本技能的“劳-6-动”,并非创作。文学艺术确实不是靠发烧就能成其事的。作家老段虽文凭不高,但自学过系统的文学理论,其文学功底非常人可以揣摩。但一些文学爱好者却误以为搞创作什么文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都不需要,只需要热情即可,于是,就不对自己进行文艺基础理论的扫盲,仅凭热情就乱写一气。有的作者苦写了几年,也已发表了一些,但其超过一半的文章仍然无法判定体裁——说是散文又虚构和文饰了文中之我,说是小说又不见艺术形象,说是杂文又明摆着作者个人的一些隐私披露,说是名人(就算作者自己是个名人)轶事却又有作者个人的洗心卖白和自我粉饰……可见其尚未进行文学理论的扫盲。仅有发烧是不够的,文学创作也好,音乐创作也罢,都必须从一二三四学起,就算已经起步也得补习这些基础课程。急功好利的发烧,如靠看一些名星表白、名人随笔来进行狂热的模仿性写作,靠揣摩几首革命歌曲就来进行“音乐创作”,这样的发烧不仅于己无益,而且对我县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的正常开展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许多文学青年盲目仿效,自己把自己当做名人,用日记的形式写自己的日常琐事当成作品投稿;一些略有成就的作曲者不愿在本地投稿,怕与不懂音乐的“作曲家”为伍……在此,我不得不强调了:仅靠发烧是不够的!杨永明(原载《保山日报·腾冲版》
本文标题:通讯员学正文第1篇(第2章通讯员的行为艺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180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