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风雨中执着的躯干——试述子美人生悲剧及其成因班级:2013级国汉2班姓名:孙雪华学号:20134894摘要:杜甫的一生经历了从初唐开元盛日到安史之乱过后社会混乱、民生疾苦的两个俨然不同的时代,而出身官僚家庭、并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杜甫则更是在亲眼目睹一个时代大变革带来的变化后,一直是忧国忧民、心系百姓,且寄希望于君主却终不得回报。无奈只能坚守着他执着的躯干、灵魂,在这样一个大唐风雨中向我们留下一篇篇瑰丽的诗篇,也留下了一幕幕时代的悲剧。关键词:杜甫,悲剧,时代,安史之乱,统治者,儒家思想“古今诗人众吴,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这句话出自我国宋代大文豪----苏轼之口,肯定了杜甫这位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作为诗的典范的不朽地位。但除此之外,是否还流露出了对于杜甫悲剧性的人生的些许感慨呢?我想,是的。众所周知,杜甫在诗歌、文学领域是个杰出的人物,他的诗歌使他取得了不少辉煌的成就,就像孔庆翔说的那样他就是:“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而且闻一多说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即杜甫的诗歌是灿烂的,他的一生是辉煌的。正是这样的诗歌使他光芒四射,流芳百世;又是这样的诗歌揭露了他的本真、现实与直率,迎来了他悲剧的一生。杜甫生在唐代封建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他的一生经历了从国泰民安、“开元全盛日”到安史之乱爆发,社会混乱不安,变得“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的过程。就是这样的杜甫所生活的时代大背景以及他所经历的时代大变革无可厚非地给他的人生以至于他的诗歌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乃至我们后人读到杜甫时都会弥漫着一种无从可知的悲剧的色彩。这也正是学界大部分学者所看到的杜甫的一大悲剧之一------时代的局限。那么,在经历国家的危机、感受人民的疾苦之前,青年时期的杜甫和我们所熟悉的杜甫是有所不同的。我们所熟悉的杜甫是“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这样忧国忧民,“穷年忧黎元”的热诚不曾减退,面对暴乱和一切残酷事实都不会逃避、并给予严肃的正视洞悉时代的症结的一位现实的用诗歌去记录历史、抒发情感的圣人。但是青年时期的杜甫却是一位写出“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文人。在杜甫二十四岁那年,杜甫去投考进士却落第了,但这对那时还年少轻狂的杜甫并不算什么打击,他在洛阳住了一段时间便又开始到处漫游,2开始他的清狂人生。是的,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环境,杜甫还可以生活的有裘有马,不需要去关注或直视对于那时的他来说太过于现实的人生,所以他是被允许用他所独有的放荡与清狂的态度去鄙视人世的庸俗,也可以凭仗自己勤苦好学能写些许小诗小文,便把屈原、贾谊、曹植等这些古人不放在眼里,觉得自己不可一世的。试想一下,为什么青年时期的杜甫与我们所了解的晚年时期的杜甫差距如此之大?青年时期杜甫缺少的正是晚年杜甫经历的能够使他自己打开眼睛直视现实的生活。正因为青年时期杜甫追寻的是裘马与放荡、清狂的人生,所以他无法去体验那种一个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直到安史之乱整整延续七年,朝廷面临外忧内患的局面以及由于连年战乱人民贫困潦倒,杜甫开始在他的诗中反映政治问题、社会现实,人民疾苦等等,充分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当然,这被我们后人说成开现实主义道路之先河,唐诗从此脱去了浪漫主义色彩的衣裳。但这不可避免地也被我们看作是杜甫悲剧一生的一个开端。尤其是当时那种封建社会,在统治阶级眼里,人和物都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供他们使用的,就更别说是区区小诗人了,诗人只是统治阶级生活中的娱乐、点缀,若是将他看成是清客或帮闲已经是荣幸至极,根本就不会容忍诗人们去充当人民的喉舌,传递人民的心声,谁的诗歌中若是有人民的声音,谁的生活往后就定会收到无尽的威胁。而杜甫作为经历了安史之乱,被打开眼睛直视生活的诗人,写出了许多替人民诉苦,为国家担忧的不朽名篇,当然,同时也将这种灾难的解除办法和痛苦的减轻手段都寄托在了统治阶级的身上,这恰恰触犯到了统治阶级的大忌。那些统治阶级既不能抵御外族的侵略和侮辱,也更不会将人民的安危、幸福心系于身,他们在乎的只有自己的地位和权利有没有受到威胁。所以统治者对于强悍的外族侵略不惜委曲求全,却更加残忍地对待和剥削自己国家弱小的人民,他们不可能解除灾难、减轻痛苦,反而只会增加黎民百姓的负担与疾苦。再看看杜甫,究竟是一位官僚家庭出身的人,他在当时不可能怀疑到这套封建的体系或是说皇帝的存在本身有问题,他只可能在那种矛盾的情况下对于寄托了希望的统治者----例如唐玄宗、唐肃宗等,时而歌颂,时而讽喻,时而又抱有无限的希望,时而又感到无比的失望。这些情感一五一十地都反映在了杜甫的诗里,他的人生又怎么会一帆风顺呢!杜甫个人不幸的遭遇与种种感触总是和国家的危机、人民的痛苦如胶漆般的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难以分割,这就使大部分的杜诗都充斥着个人与时代的血泪,并且产生巨大的感人至深的力量,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诗千百年来被人们公认为“史诗”的原因之一。也正因为如此,杜甫作为一位正直又怀有政治抱负的诗人之一,用诗篇、也是用生命向我们展示了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的一种必然的悲剧。所以,这样寄希望于君主、望有明君再出的杜甫的思想根本就跳不出那个时代的历史局3限,他也看不到真正的问题是在于君主官僚体制背后的当时封建的政治体系,所以直到苏轼,中国文人才算是开始迈出了那一步,要说何时中国文人不再重复这种悲剧,可能起码也要算到清末、民国了吧。除此之外,出身于“奉儒守官”家庭的杜甫,一生服应儒家,奉儒家经典为圭臬,其立身处世、待人接物全部都以儒家思想为典范,以及他倾尽心力创作的诗歌更是随处可见儒家思想的影响,那么,不难想象,导致他悲剧一生的成因也不免可以有儒家思想这一因素。如果说杜甫他汲汲于求仕事继承了一种儒家传统,应该没有人会持有异议,因为我们都知道儒家经典《论语》中出现过这样一句话:“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杜甫就是一个典型,他不甘心只做一个小诗人,游走江湖,花红酒绿,他拥有满心的政治抱负,他在国家危机的时候,可以正视问题,洞悉本质,他希望可以求取进士,做官从政,为民谋福利,为国家谋安定,他需要借助这样的行政力量去表露自己的政治见解。我们也知道杜甫晚年卧病一段时间,就在夔州病愈后,他想继续重入仕途,却迟迟不受朝廷重用,但是满腔的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从未冷淡过,到最终他都是“入”不能,“出”不得,于是他由失望、愤愈到迷惘,感到了真正的寂寞、茫然,进而走投无路,只能“终身老湘潭”了!冯友兰先生把入仕说成儒家的“游方之内”,把入仕不成则出仕、修身养性说成道家的“游方之外”,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也互相补充,两者之间有一种平衡力,杜甫既然一生都没有找到这种力的平衡,就更不用说修身养性、“致君尧舜”了。因此,他的仕途是悲剧的,导致他的人生也是悲剧的。另外,“仁政”是儒家“仁”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达了儒家所倡导的政治理念和施政纲领,是儒家治人之道的根本。而杜甫则是继孔、孟之后最虔诚、最全面地接受了这套以“仁政”思想为治人之道的诗人,也是最早用诗歌这种生动而鲜活的形式来诠释这一思想的人。例如,在安史之乱后,统治者面对外族不断侵辱,对本来深受战争之苦黎民百姓更是苛捐杂税,杜甫身处民间,亲感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用悲愤激昂的笔调写出了“万方哀嗷嗷,十载供军粮。”这样写实的诗句。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杜甫亲身目睹这样重敛盘剥下的人民,怎能不为他们深深担忧、痛彻心扉、大声疾呼,告诫为官者和统治者们呢!不仅如此,在面对唐玄宗从政的后期开始日渐好大喜功,屡屡用兵边事,杜甫作为全面接受“仁政”治人之道的诗人,又怎会冷眼旁观!杜甫当然会奋笔疾书,替那些士兵,农民,百姓呼号呐喊。比如《兵车行》中“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将战争中最直接的受害者战士呕写的如此凄惨、悲壮。还有“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这种战争的破坏下连庄稼都没有收成,以示战争带来的巨大损4失。所以,在杜甫亲身感受了战争的巨大破坏力后,不仅以诗歌的形式斥责了统治者置人民百姓生死于不顾,也以诗歌的形式继承和重新诠释了传统儒家的“反战”、“爱民”、“仁政”思想。所以,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出身官僚家庭的杜甫在经历这样一个时代大变革时期,还随时都伴随着历代祖先的鞭策,可以说他生来就拥有“为民请命”的这样一种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为民请命”的代价就是在那个时代他必然会面临属于他的悲剧。除夕之外,在那个时代,他不可能跳出他一生思想(甚至可以理解为一种信念)的框架-----寄希望于明君,也正是这样一种思想上的局限注定了悲剧的必然产生。是的,杜甫一生经历了两个俨然不同的时代,他常常被底层人民的极端辛苦所震撼到,被前所未有的不同于儿女私情、父母亲情的忧思愁绪所羁绊到,而这些无边的忧虑、焦苦,将一个生命紧紧地攥住了。这种时候他的人生不会是自由自在的、无所牵绊的,他人生的长绳上早就被系上了大大小小的结。而这些都冥冥之中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注定了这个诗人将用生命去启发我们悲剧产生背后的种种情节和原因。【参考书目】1.《杜甫传》---冯至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2.《也说李白与杜甫》----张炜著,中华书局,2014年7月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3.《学而优则仕---中国文人的仕宦生涯》-----邹纪孟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4.《杜甫诗歌对儒家思想核心-----“仁”的经典诠释》----冯建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07年第4期5.《杜甫人生悲剧的特定时代蕴涵》----张金同,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6.《杜甫人生悲剧成因探析》-----韩静(安徽大学,中文系),长治学院学报,2013年10月,第30卷第5期
本文标题:论杜甫之悲剧人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211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