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论蒙古族道德观念的形成教育
论蒙古族道德观念的形成教育连溪摘要蒙古族历来重视对子女进行道德规范的教育,在蒙古族的传统观念中,道德规范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蒙古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的不断推广,使自身适合于蒙古社会,适合于蒙古人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背景,从而成为蒙古族民众能够接受的伦理思想。本文对蒙古族道德观念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论述,使更多人了解蒙古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关键词:蒙古族;道德观念;形成教育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道德教育,就是社会对其成员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道德情操、道德行为、道德境界等诸多方面施加系统的影响,使社会中的个体成员自觉遵守道德行为准则,履行自己对社会和他人应尽的道德义务。蒙古族历来重视对子女进行道德规范的教育,在蒙古族的传统观念中,道德规范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成吉思汗颁布的札撒中就有不少关于这方面格言。例如:“凡子不率父教、弟不率兄教;夫疑其妻、妻忤其夫,男虐待具已聘之女,女慢视已字之男;长者不约束幼者,幼者不受长者约束;高位达官,信用亲近,遗弃琉逖;富贵之家,不急公而吝财;若是之人,必至流为匪类,变为叛贼。家则丧,国则亡,临敌则遭殃。我严加告诫,以防此弊”。蒙古族把道德教育提高到了关系到国家稳定安危的程度。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蒙古族道德观念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一、蒙古族道德观念教育的内容(一)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礼貌待人的教育蒙古族把生我养我的父母比自己的生命还看得珍贵,永远忘不了父母的恩德,父母越老子女就越孝敬,父母想要的,想吃的都给满足,把父母生活的幸福快乐作为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蒙古族的这样的行为和民族心理反过来影响和熏陶子女。蒙古族自古就非常重视对子女进行孝敬父母的教育,而且在古代蒙古族还用法律法规来监督。“蒙古族对父母表示最大的孝敬,如果子女对父母怠慢无礼,或者在必要时不负赡养的责任,那么,便有一个负有特别职责的衙门严治这种不孝之罪。”[1]成吉思汗说:“父母是费尽心机养扶了子女,所以子女必须孝敬父母。”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视对其子女的尊敬长辈,讲究礼仪的教育。实际上,蒙古族的尊敬长辈,讲究礼仪的教育基本上都在蒙古族的日常家庭生活中体现。比如吃饭时,父母和长辈不入席之前,做晚辈的绝对不能先入席,而且首席座位是父母和长辈的,子女们没有资格入席首席座位。还有,子女们把第一碗饭菜用双手献给父母和长辈,父母和长辈动筷子之后,子女们才可以开始吃饭。[2]蒙古族谚语中:“尊敬德高的人,敬爱年老的人,抬举思慧的人,躲开阴险的人。”在《元史译文证补》里就有“幼者见长者,长者未问,幼者勿先发”的记载。《元史》记载,成吉思汗很欣赏察汗,因为他对长辈彬彬有礼,“脱帽置杖端,跪拜歌舞。”因此,在蒙古族看来除了尊敬自己的父母和长辈以外,还要尊敬邻里或村里的长辈和年长者。蒙古族禁忌说长辈的名字,路上遇到长辈年长者就下马亲切的问好让路。[3]蒙古族以文明礼貌而闻名,而且蒙古族父母和长辈以这种性格来教育子女,世世代代传承,因此在蒙古族历史上世代记载着。蒙古族教育子女平时要爱整洁、说话要和气,不随便动人家的东西,不随便骑人家的马;不许朝着别人唾吐沫和甩鼻涕,来客人要礼貌待客,要记住客人的长相、穿戴、马的颜色,鞍具的样式。如果来了外地不认识的人打听名时应回答:“我年龄小,不知道。”或者让他问大人,见到长者应先下马,见到官员应早些让路,打猎时不要从官员前边骑马通过,遇有争吵之事不要骂人家的父母。[4]对如何讲礼貌等问题,成吉思汗谈得比较具体。成吉思汗说:“年轻人与长者谈话时,一定要先让长者讲,然后才可以回答问题,更不能抢先说话,要讲礼貌。”[5]因此,蒙古族把平时的礼貌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才的标准。(二)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教育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蒙古族的勤俭节约教育也在蒙古族的日常家庭生活中体现着。就吃手扒肉来说,蒙古族把带肉的骨头用刀子刮了又刮,吃的干干净净然后把骨髓也要吸净,同样蒙古族吃米饭也从来不丢饭粒,而且把碗里的饭吃的干干净净不留一粒米。蒙古族把那些吃饭丢饭粒的人,说成连狗都不如的人。除了蒙古族的平民百姓之外,勤俭节约的民族精神在古代蒙元帝王之母的身上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她们不仅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很俭朴,严格要求自己,以自身的俭朴的生活作风来影响自己的子女们。据历史资料记载,元世祖忽必烈的妻子察必皇后在生活上是个极其节俭,很少浪费的人,宫中的贵妇们在她的倡议下,收集用过的弓弦,抽丝织布,她还回收利用破旧的皮毛制作地毯。[6]还有伯颜忽都皇后平时也很节俭,不妒忌,动以礼法自持,人们发现她死后所遗留下来的衣物全都破烂不堪。由此我们看得出,传统蒙古族从黄金家族到平民百姓都有着勤俭节约的美德。(三)诚实守信的品德教育蒙古族在道德教育方面,很重视诚信教育。在成吉思汗的道德教育中,忠义是第一位。在他看来臣民对君主忠诚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任何人都不能违背这个基本水准。所以他很欣赏那些不顾自己的一切与主子共患难,同命运的忠诚的人,严厉惩罚了那些为自己的利益背叛主子出卖主子的不义之人。他认为:“乃蛮国亡后.忠于职守想把玉玺归还故主的塔塔统阿是忠诚的人。”[7]在蒙古族培养诚实守信人方面,成吉思汗的嘉言善行深刻地影响着广大蒙古族民众。成吉思汗用人的唯一标准是“诚信”,凡是那些不隐瞒实事真相,说真话的人都得到重用。讲诚信是成吉思汗的道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人之间讲诚信是调节人们言行的一个重要准则。因此,在蒙古族的眼里假的就是假的,真的就是真的,“只要坚持真理,勒勒车也赶上兔子”这是蒙古族教育子女的基本准则。[8](四)团结互助的教育自古以来,蒙古族十分重视团结和互助。蒙古族认为:“齐心团结紧密合作,是战胜困难的保证。所信谗言相互猜忌,是失败灭亡的象征”。蒙古族把祖先的事迹和遗训,看作是齐家治国的典范。所以传统蒙古族对子女进行人与人之间要团结互助的教育。阿兰高娃折箭教育子女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阿兰高娃把五个儿子叫过来,先让五个儿子每人折一支箭,五个儿子没费劲就都折断了,接着阿兰高娃把五支箭捆到一起让五个儿子折,这时五个儿子费了很大劲也没能折断。于是,阿兰高娃用束起来的箭告诫五个儿子必须团结互助。这个故事到现在还在蒙古族当中流传着,成了蒙古民族教育子女团结互助的传统历史故事。古代蒙古族的各部落都非常重视以本民族的起源和祖辈的光辉业绩来教育子女,从而增强本部落民族和本家族的凝聚力。拉施特在《史集》中这样说道:“他们都有一种记住自己祖辈来源的习惯;他们对每一个新生的子女说明他们是哪一族的人,就像别的民族说咱们据说是某一氏族的习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都知道自己的部落和它的来源。除蒙古人外其他部落没有这样的习惯”,拉施特还指出,“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记住本民族起源和氏族的习惯。因为他们和其他部落不一样,没有可资训诫子女的宗教和信仰,所以父母对每一个新生的子女,都讲述祖辈和氏族的情况。”[9]从这方面看得出,传统蒙古民族把团结互助这个传统美德看成对子女进行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当时蒙古族的每个家庭都对子女进行团结互助的教育,整个蒙古社会的人们都要求团结互助,团结互助的思想作为当时蒙古民族的特点而受到世人的仰慕。由于蒙古族的团结互助教育,使古代蒙古社会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团结互助的道德风尚,对蒙古族子女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蒙古族在长期的游牧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尊重自然规律,保护大自然以及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蒙古族认为大地是蒙古族的衣食父母,对蒙古族给予了生机的物质条件,所以蒙古族把大自然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尊敬和保护。蒙古族对大自然和谐的对待,蒙古族很清楚的知道只有认识大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才能严酷的大自然中获得生存机会,正因为蒙古族的这样的认识和行动,他们世世代代生息在广阔无边的大草原上。蒙古族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蒙古族的生产生活完全依靠大自然这个绿色屏障,所以蒙古族对子女从小就开始灌输保护自然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大草原是蒙古族的生产劳动的场所,也是养育蒙古族的衣食之母,所以没有理由破坏大自然,破坏大自然等于切断自己的脖子一样”这是蒙古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拿烧火取暖来说,蒙古族烧的是牛粪,羊粪和马粪,而不是去砍伐树林,即使烧柴也是捡一些干枝,蒙古族绝不为了烧火而砍伐整个树林。烧牛粪,羊粪和马粪的好处是能净化草原,保持草原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蒙古族在游牧生产生活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倒牧、轮牧,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逐水草而居。倒牧、轮牧的优越性是给草原提供一个休养生息和恢复植被的好时机,也防止草原的退化和沙漠化。蒙古族除了保护水草之外,同样注意保护野生动物。据载,成吉思汗比较重视围猎,但他特别反对那些滥捕滥杀行为。因此成吉思汗根据蒙古习惯法,把围猎时间严格限制在冬季,其他时间一律禁猎。正因为如此,在忽必烈时代才有“地有禁,取有时”,“怀羔时节,孕育之时勿捕”的禁令。[10]这种认识和行为都是长辈们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影响和教育着后辈们,也提醒着他们每时每刻都要保护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这些认识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蒙古民族的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意识。蒙古族的传统环保意识是蒙古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生产生活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色彩,而且蒙古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当时制约着人们对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在保护草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二、蒙古族道德观念教育的方法(一)以故事育人以故事育人是蒙古族传统道德教育的方法之一。蒙古民族有很多反映本民族历史的故事,蒙古族长辈通过放牧、亲人团聚、纳凉、睡前等时间,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子女们传授伦理道德,以达到教育子女的目的。蒙古族有很多流传很广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数都蕴含着深刻的伦理道德,是全体蒙古族智慧的结晶。上文提到的《蒙古秘史》中记载的阿兰高娃折箭教育五子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故事在蒙古族地区广泛流传,成为蒙古族对子女进行团结互助教育的传统的历史故事。讲故事的教育方法有着自己的特点和好处,这种方法既适合“识字的人”也适合“不识字的人”,蒙古族又结合子女们的年龄和认知特证来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教育,长辈们把历史故事情节描述的很神秘,从而激发子女们的好奇心,使蒙古族子女们很容易接纳。(二)老年人的教导蒙古族在部落集会或者宴会上,“年长者都要对年轻人讲述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教导叫做老年人的教导,蒙古族自古就有这样的习惯。”尊敬老人是蒙古族的传统,部落和家庭里老年人受到特别的尊重,集会上要听老年人的教诲,喜事和宴会上给老年人敬酒,听老年人的祝福语。这样的集会或宴会每年都举行一次,请一些擅长教导的老年人到集会或宴会上。老人主要结合历史上的人和事物对子女进行热爱家乡,保卫家乡和团结互助等方面的教育。老年人的教导生动而有理,远远胜过那些空洞无物的言教,因此蒙古民族所推崇的忠厚诚实,勇敢和知人善任等品德得以传承。(三)身传言教身传言教是蒙古族传统道德教育的典型方法之一,蒙古族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时,特别重视通过父母自身的言行来影响、熏陶和教育子女。蒙古族要求子女,父母做到的子女必须要做到,蒙古族家长以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和言行来对其子女进行教育和影响,使蒙古族子女通过父母的言行举止逐渐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懂得是非,美和丑,善和恶。在蒙古族家里极少看到家长对子女讲大道理的情景,即使是子女犯了一些错误,也很少进行严格的惩罚。而且蒙古族家长会给子女反省自己和改正过错的机会,这种教育客观上遵循了子女们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身传言教是蒙古族传统家庭道德教育中的最基本的教育方式,蒙古族经常把身传和言教结合起来,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身传言教。父母或长辈光言教是没用的,父母自己的行为更能告诉子女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尤其是那些理解能力较差,而效仿能力较强的孩子来说,身教优越于言教。蒙古族相信言教和身教结合起来对家庭教育中的巨大的功效。人是最能模仿的高级动物,而且模仿是幼小的孩子认识外部世界和形成行为模式的重要途径。父母的言行为子女提供了言行举止
本文标题:论蒙古族道德观念的形成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217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