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论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当代价值和理论创新
论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当代价值和理论创新汪君摘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重温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分析其当代价值和创新之处,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对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关键词:改革开放当代价值继承创新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思想。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我们缅怀一代伟人的最好方式,就是回顾总结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分析其当代价值和创新之处,为进一步推进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提供积极借鉴。一、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历史回顾(一)邓小平改革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国际方面:20世纪80年代,不仅仅是中国,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也在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大家共同的命题。进入90年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同时改变了颜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此后苏联也进入了一个不得不解体的结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了极大的挫折,社会主义开始处于低潮之中,给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一方面,一些人因看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挫折,而找到了否定改革开放的依据。这些人开始认为改革开放是在抛弃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为了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制裁,利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企图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面对此种国际形势,中国的改革是继续前进,还是向后退;是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是以防止和平演变为中心?这些问题就成为中国政府必须解答的难题。国内方面:1989年的政治风波使一部分人对改革开放产生了怀疑,国内一度出现了对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模糊认识。党内和一部分干部群众中对一些重大问题,如对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创办经济特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等问题,产生了一些不正确的认识,甚至出现了姓“资”姓“社”的争论。这些实际上都涉及到要不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关系到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在这种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震撼人心的“南方谈话”,推动了我国新一轮的改革发展。(二)、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主要内容1992年,邓小平科学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又一次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发表了重要的“南方谈话”。其谈话内容涉及改革的目的、方法、动力、保障等方面。1、改革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改革发展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邓小平改革发展思想的核心。在一系列的理论阐述中,邓小平明确地指出,改革发展的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他清楚地认识到,“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1]因此,他把改革的突破口定格于经济领域,提出“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他说,“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2、改革方法:胆子要大一些,要有创造性由于改革必然会触及现行的管理体制,会受到各种目的的不同程度的阻碍。因此,邓小平始终强调,无论出现何种情况,对于改革发展都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他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同时,他也强调要注意在具体方法上积极稳妥,并具有创造性,从而确保改革发展取得积极进展。3、改革动力:贯彻群众路线,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符合群众利益。邓小平看来,改革要寻求更多的力量源泉,就必须把握三个方面的要点:首先,认真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推进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他指出:“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2]其次,充分尊重群众的创造性的活动和精神。他指出:“改革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使我国改革发展有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三是符合群众利益,争取群众支持。邓小平强调“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害问题,每一步都会影响成亿的人”,但是“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也就必然会为改革发展带来不竭的动力。4、改革保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邓小平看来,只有改革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稳定也显得尤为重要。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各项改革举措推行的目的,只有深化改革、推进发展才能为社会稳定提供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社会的稳定又是推进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1992年的南方之行的谈话中,邓小平再次强调:“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3]为此,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中国一系列改革提供坚强的保障。二、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当代价值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这些耳熟能详的词句,是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继承性的最佳体现。其当代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关于改革价值的最基本的认识和信念。十八大报告重申“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而此次三中全会《决定》重申: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进一步指出: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4]他完全肯定了改革开放作为发展动力和“必由之路”的重要价值及意义。(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正确方向。这是邓小平当年一再强调的对中国改革的方向。中国的改革不是“改制”,不能丢掉社会主义。改革,说到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十八大报告对此作了相同的表述。十八大后在中央政治局改革主题的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讲了五点意见。其中第一点就是“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13年10月7日在巴厘岛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的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讲到: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学者胡鞍钢认为,总书记强调决不能犯颠覆性错误,是指改革不能背离市场化方向,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坚持开放的基本国策。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相关表述是: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其中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改革必须与开放结合起来,以开放促改革。改革是根本动力,开放是基本国策。在中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改革与开放基本已经是同义词了,谁也无法想象离开开放的改革是怎么样的。从邓小平开始,改革就与全方位的对外(含对内)开放联系在一起。从十八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到这次《决定》,这一点毫无疑义。《决定》更提出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要求。与以往相比,当今中国的开放,更重视国内外互相促进和交流,更重视各要素的自由、高效流动,更重视内外市场的“深度融合”,并首次提出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换句话说,随着国家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我国在开放方面的底气前所未有,并开始更多考虑对世界的贡献和责任。(四)、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30多年改革中我们党的一项基本经验和共识,也是一条底线,丝毫不能松懈。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讲话中也重点强调了这一点:“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这次《决定》在总结3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时,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列为“四个坚持”的重要经验之一,重申“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三、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理论创新毫无疑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重要观点,对其做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拓展。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理论创新与时俱进,更好的适应了新形势下的时代发展的需要,概括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更强调“社会全面进步”意义上的改革。这一点既有很强的继承性,同时也有显著的现实特点,是一个逐渐发展的关于改革的重要共识。早期我们党也提改革的协调性、全面性要求,强调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但那时主要应对的是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政治体制“以及”文化体制、科技体制等的改革,只是经济体制改革这条“鲶鱼”所搅动的连带效应所需;或者,是因为政治体制等改革不启动,经济体制改革就进行不下去。它关切的还是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服务,为经济体制改革助力。而现在的“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是“社会全面进步”意义上的概念,它被规范为“五个方面”、“六大体制”,这是改革螺旋形上升所导致的社会进程的必然结果。从《决定》对于改革的指导思想和要求的表述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样的进步。《决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达致三个进一步“解放”: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前两个“解放”,沿袭早期的提法,后一个“解放”,是一个新的理论增长点,它反映了当下改革的社会性特征。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应当是:解放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效应;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经济效应;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效应。毫无疑问,深化改革的总体追求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决定》要求我们党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紧紧围绕“六大体制”领域的重点问题,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二、更注重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在一起讲,其中的深意就是强调改革开放与改善全体人民生活水平的因果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讲话里,多次讲到要“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请注意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更多更公平”,一个是“全体”。此外,在强调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时,他指出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这次《决定》提出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将其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性要求。这个观点具有深刻而丰富的理论内涵,是对30多年改革的重要经验总结,因为只有惠及人民,才能得
本文标题:论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当代价值和理论创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223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