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编辑同义词萨德系统一般指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英语:TerminalHighAltitudeAreaDefense,缩写:THAAD,萨德)是美国导弹防御局和美国陆军隶下的陆基战区反导系统,一般简称为萨德反导系统。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的前身是历经多次失败而告终的战区高空区域防御系统,美国陆军于2004年对该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并重新命名为现名,类似于海军的宙斯盾作战系统,由指管通情指挥系统,拦截系统,发射系统和雷达及其支援设备组成。2007年10月,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在美国太平洋导弹靶场成功完成大气层外的拦截试验。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作为专门用于对付大规模弹道导弹袭击的防御系统,其独特优势是在防御大规模导弹威胁的同时,为作战部队提供更加灵活的使用选择。其目的不是取代而是补充MIM-104防空导弹以及海军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陆基中段防御系统和美国在世界各地部署的预警雷达与传感器,从而使美军具备多层弹道导弹防御能力。2016年7月8日美国和韩国正式宣布将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引发韩国国内巨大争议以及本地区国家强烈不满。中文名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外文名TerminalHighAltitudeAreaDefense承包商洛克希德·马丁、波音、雷声等单位造价7.5亿美元(2009年币值)服役2008年5月数量已部署30套(2016年)目录1发展沿革▪研制背景▪研制历程2设计特点▪基本设计▪发射系统▪雷达系统▪作战系统3服役部署发展沿革编辑研制背景海湾战争后,由于美国在战争中使用的MIM-104防空导弹属于低层防空导弹,最大射高只有约20公里,主要用于保护小型重要目标,防御面积较小,拦截也不是在足够高的空间进行,而且拦截造成的导弹碎片经常落在己方或友方领土上,同样会对地面人员和资产造成破坏。如果敌方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核弹头和化学弹头,像这样的低层拦截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因此,开发一种能在更远距离、更大高度上拦截来袭弹道导弹的高科技术就变得十分必要。1987年,美国陆军空间与战略防御司令部提出了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的高空防御技术开发计划。研制历程1989年美国防部正式公开此项计划,1990年当时的战略防御计划局(即现在的弹道导弹防御局)将合同进行公开招标,1992年9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赢得了演示/验证合同,合同的目标是对大气层内/外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所需全部技术进行集成。1993年10月美国国防部将这一开发计划正式称之为战区高空区域防御系统(英语:TheaterHighAltitudeAreaDefense),该系统在1999年8月前共进行了11次飞行试验,其中前3次为非拦截试验,2次成功、1次失败;后8次为拦截试验,6次失败、2次成功。1999年8月2日进行最后一次拦截试验,也以失败告终,遭受重大挫折的战区高空区域防御系统在此后五年多时间里再没有进行拦截试验。美国陆军于2004年对该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并重新命名为“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由于“战区”和“末段”的英文单词都是以“T”开头,所以缩写仍为THAAD)。从此,萨德系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调整后的THAAD系统于2005年11月恢复飞行试验,部署前共计划进行14次试验。2006年10月,萨德系统从白沙导弹靶场移至位于夏威夷考艾岛的太平洋导弹靶场。2007年1月,萨德系统首次在太平洋导弹靶场进行飞行试验。2007年4月,萨德系统进行同样的试验,再次成功。2007年6月,萨德拦截弹成功完成低空飞行试验。2007年10月,萨德系统在太平洋导弹靶场成功完成大气层外的拦截试验。[1]设计特点编辑基本设计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由携带8枚拦截弹的发射装置、AN/TPY-2X波段雷达、火控通信系统(TFCC)及作战管理系统组成。洛克希德·马丁空间防务(LockheedMartinSpaceSystems)、卡特彼勒防务(CaterpillarDefense)和喷气飞机公司(Aerojet)是该系统发射装置及拦截弹的主承包商,雷声公司(Raytheon)是AN/TPY-2雷达的主承包商,[2]波音、霍尼韦尔(Honeywell)和洛克达电子(Rocketdyne)则作为管理与指挥系统的承包商。[3]THAAD工作原理THAAD工作原理(12张)发射系统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的八联装导弹发射装置安装在一辆奥什科什公司(Oshkosh)的10×10重型扩展机动战术卡车上,该车装有自动装弹系统。虽然该系统的很多组件都可以用一架C-130运输机空运,但是其发射装置却需要使用C-17运输机或C-5运输机空运。该系统的拦截弹由一级固体助推火箭和作为弹头的KKV(动能杀伤飞行器)组成。全弹长6.17米,起飞重量约600公斤。KKV主要由用于捕获和跟踪目标的中波红外导引头、信号处理机、数字处理机、采用激光陀螺的惯性测量装置和用于机动飞行的轨控与姿控推进系统等组成。红外导引头通过向弹载计算机传输目标导弹战斗部的红外成像进行制导。整个KKV(包括保护罩)长2.325米,底部直径370毫米,重量约60公斤,飞行速度为2000米/秒。[4]雷达系统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的标准雷达配置是一台AN/TPY-2X波段固体有源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是世界上性能最强的陆基机动反导探测雷达之一。该雷达警戒距离远,兼顾战略与战术,天线阵面积为9.2平方米,安装有30464个天线单元,方位角机械转动范围-178°~+178°,俯仰角机械转动范围0°~90°,但天线的电扫范围,俯仰角及方位角均为0°~50°。该雷达对反射面积(RCS)为1平方米(典型弹道导弹弹头的反射面积)的目标的最大探测距离约1200千米。采用模块化设计,有很强的地面机动性,可采用舰船、火车或拖车进行点对点运输,还可根据作战需要由C-5或C-17运输机空运至指定地点。[5]作战系统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的作战管理/指挥、控制、通信、情报(BM/C3I)系统由一个战术作战站和一个发射车控制站组成。发射车控制站也即通信中继车。为确保与陆军和联合部队相互配合作战的能力,BM/C3I系统能够支持各类通信协议。BM/C3I网络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主要通信线路是“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在这个网络上,探测器与BM/C3I系统各组成部分能够相互报告跟踪数据和其它关键的战场信息,也能向其它防空系统报告跟踪数据和其它重要的战场信息。其负责全面的任务规划,协调并执行拦截来袭的弹道导弹,并与其它防空系统接口,以便实施联合作战。[6]服役部署编辑2007年1月,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正式进入生产与部署阶段。2008年5月28日,首批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正式装备美国陆军,部署在第32陆军防空反导司令部第11防空炮兵旅第4防空炮兵团阿尔法连,包括24枚拦截弹、3辆发射车、1套火控系统和1部AN/TPY-2雷达。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的部署以及初始作战能力和互操作能力的验证和提高,使美国军方至少在理论上具备了从弹道导弹飞行中段到末段无空隙的强大的防御体系网络。美国军方的近期目标是使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具有拦截近程和中远程弹道导弹的能力,远期目标为具备拦截洲际弹道导弹的能力。[7]2016年伊始,朝鲜的武器发展就动作频频,先是1月6日进行了自称的“第一次氢弹”试验,随后于2月7日又成功发射了“光明星-4”人造地球卫星,韩日美等国认为此次发射是变相的远程火箭试验。为了应对朝鲜的威胁,韩国总统朴槿惠表示将尽一切努力寻求一切外交途径制裁朝鲜,同时更是考虑要引进美国的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随后,韩国国防部发言人表示,已启动美国在韩部署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潜在可能性的论证,将重点考察朝鲜的核武器和弹道导弹威胁,以及韩国的国家安全和利益,同时也会考虑对中国的影响。[7]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就美韩可能在韩部署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表明严正立场,指出此举不利于缓和当前紧张局势,不利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损害中国战略安全利益,中方对此严重关切并明确反对,希望有关方慎重处理。2016年7月8日美国和韩国正式宣布将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引发韩国国内巨大争议以及本地区国家强烈不满,中国海军航空兵部队17日在黄海和渤海海域组织12个机型,41架战机展开对海对地打击演习。这是中国首次在与黄海邻近的地方举行了大规模军事演习。[8
本文标题:萨德系统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223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