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世界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刘段侠宁强县第一初级中学课题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执教宁强县逸夫中学刘段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2)通过对郑和远航的目的,原因,路线及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3)通过学习戚继光抗倭,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及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决心。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郑和成功远航的原因和戚继光成功抗倭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图片及分析史料的能力。(3)通过对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功绩和成功抗倭原因的学习、分析,引导学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情感价值(1)通过对郑和远航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这些史实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2)通过对郑和远航和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既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主义情感,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过程方法1、层层设疑,分组讨论。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2、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共同学习、合作意识。3,在教学中多次实现政史地三科知识的整合。4、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设计重点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意义郑和远航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从而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国友谊的桥梁,意义深远,应重点把握。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和抗倭成功的原因组织学生探讨,归纳后形成共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难点本课涉及空间概念较多且古今叫法不一致,加之学生地理知识储备不不足,给学习带来不便。我采用多媒体把航海路线和西洋动态的显示出来,并把时间,空间和事件紧密联系起来,以便与学生准确把握。课前导学1、课前让学生预习本课内容。2、指导学生上网查阅郑和下西洋的图片和史料。3,让学生上网查阅了解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史实。教学突破1、讲清背景,郑和远航及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认识重大意义。2,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教学资源1、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网站资料。3,下载课件并作修改。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用“靖难之役”后朱棣夺取王位却不知建文帝是死是活,所以有野史记载,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难道真是这样吗?)引入新课。巩固旧知识认真听课并思考问题新旧整合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教学新课一、郑和下西洋1、了解郑和:请学生讲有关郑和的小故事,多媒体出示郑和的图片2、西洋的地理范围:多媒体出示西洋地理范围动态图。3、概况及路线:①先让学生自读课本内容,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后老师提问:哪位同学说说郑和都到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它们又是今天的哪里?②多媒体出示郑和下西洋的动态路线图和各国欢迎郑和的图片,师生一起归纳。郑和所到国家和地区。(准确归纳)③多媒体出示一张非洲国家保留中国瓷器的图片,师问:这说明了什么?4、目的和条件: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和上面几幅图片,思考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成功下西洋的条件是什么?5、意义:(多媒体出示3张幻灯片)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和图片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学生上台讲认真看图,形成准确概念后齐读阅读课本,说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和古今名称的变化认真思考问题。学生分组讨论3分钟,找几个学生回答,其他同学可补充。思考后举手回答。老师作简单分析,引导学生。拓宽视野,活跃气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识图能力培养阅读能力,识图能力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析能力和多角度思考问题题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新课6、扩展: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凤凰卫视组织了“重走西洋路”的活动以示纪念,师问:组织此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应学习郑和什么精神?二、戚继光抗倭1、什么是倭寇?是不是把所有日本人都叫倭寇?2、抗倭背景:3、经过:①多媒体出示戚继光图片和他的两句名言,师问:为什么明成祖会把抗倭的重任交给戚继光?②出示戚继光抗倭的路线图,让学生理解抗倭的概况。4、评价戚继光及抗倭斗争:请同学们结合所讲内容评价。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导入:播放“七子之歌”后提问:这首歌反映了谁的什么心声?他又为什么与母亲长期分离,不能团聚?2、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经过及结果:学生阅读课本后看1999年中葡政权交接仪式的图片。思考后回答学生阅读课本学生阅读课本后概括学生思考两人一组探讨学生欣赏并思考学生阅读课本。让学生向英雄人物学习,以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人生观阅读能力培养学会思考问题培养理解、概括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和识图能力进行史地整合。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全面了解事件的全过程教学反馈分析与思考;1、除了1999年澳门回归,在祖国统一大业方面还有一件大事是什么?2、在祖国统一大业方面我们还没有实现得一件大事是什么?对台湾同胞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通过进一步了解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让学生了解我国实现祖国统一的态度、方针政策和面临的问题,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增强责任意识。小结巩固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明朝对外关系中的三件事: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请同学们概括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由友好到冲突)板书设计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郑和下西洋1、目的:加强明朝与海外各国的联系。2、概况:1405——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3、成功下西洋条件:①郑和从小吃苦耐劳,培养了英勇无畏的气概。(主观条件)②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根本原因)③宋元时期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客观条件)4、意义:①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②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③促进了南洋的开发。二、戚继光抗倭1、背景:东南沿海一带,倭患严重,民不聊生。2、路线:台州——福建——广州三、葡萄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教学拓展1、课堂畅想:郑和为什么每次下西洋都选择秋冬出发,春夏返回?2、议一议:明朝对外关系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学生讨论)(实现政史地整合)教学反思1、本节课内容较多,应重点突出,澳门问题稍作讲解即可。2、课前应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关于郑和、戚继光的民间故事,传说等,使这两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并由此反衬出他们的伟大,是学生进一步悟出做人的道理。
本文标题:郑和下西洋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230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