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统编《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建议
统编《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建议张汝华人教教材培训一、高度重视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把好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关的战略选择;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奠基工程的高度。强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叶小兵:历史教学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由对知识的知晓转化为对知识的理解;由对史事的记忆转化为对历史的思考;由对知识的接受转化为对历史的探究;由对教材的复述转化为对历史的建构;由对升学的追求转化为对素养的培养。相关史事:中共十九大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行了战略规划,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分为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强化教师的责任担当。用心研究和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强化学生对学习世界历史意义的认同。总主编齐世荣先生曾说过:今天的世界,不再是相互分散隔绝的世界,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国家发展、到学术研究、再到个人生存、都需要对世界的过去和现在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了解世界史,是每个受过教育的21世纪公民应当具备的素质。二、明确认识1.对唯物史观的认识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论,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上一切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发展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其中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从纵向看,人类历史经历了不同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即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尽管并不是所有的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历史都无一例外的按照这个系列向前发展,而是先后不一、形态各异,但是这个从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发展的总过程,仍然是具有普遍的规律性的意义。2.对世界历史分期的认识世界古代史从早期人类的出现,直到公元15世纪末期。世界近代史是大约从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世界现代史主要叙述的是20世纪初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世界古代史与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之间,并不是以某一个明确的年代而断然分割的,它们之间的转换,也是历史渐进发展的结果。3.对点线结合的认识“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就是历史发展的主线。提示:学生对线的把握需要教师的帮助。总体特征:人类社会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人类社会的演进呈现出从分散到整体的基本脉络。根据社会形态可划分:五种社会形态。根据生产工具的使用可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时代。根据文明程度划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世界近代史部分主要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产生、确立、发展并向世界扩张的历史,也是世界日益形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历史。纵向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产生并向北美、日本等国发展的历史。横向发展:在扩张和掠夺中,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向全球扩张,最终形成世界市场,整个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逐步形成密切联系、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整体。4.对三维目标的认识5.对教材内容呈现和表述方式的认识知识拓展人类的形成和原始社会:距今约二三百万年,人类形成。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最初经历的是原始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出现了氏族。最初人们生活在母系氏族社会,那时候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都以集体为基础。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以及手工业的进步,男子在经济活动中开始占主导地位。父系氏族社会逐渐取代母系氏族社会。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和家庭私有财产,私有制奴隶制出现,原始社会开始解体。(保留?)《蒙娜丽莎》是达·芬奇为佛罗伦萨一位商人的妻子所画的肖像画,它以现实人物为主题,人物形象神态自若,嘴角含着丝微笑,显得恬静,似乎又有点哀伤,富有生命的活力。(转换角度?)相关史事1791年宪法把《人权宣言》作为宪法的组成部分并置于正文之前,宪法基本落实了宣言的原则,但并不完全一致。例如宣言宣告,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平等的,但宪法却把公民划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两种。宣言列举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种种暴政,号召殖民地人民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独立宣言》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但是,宣言没有宣布废除奴隶制,事实上,天赋人权的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评价?)三、细致研读,用心设计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编写教案的前提,也是教师充分认识、理解教材的过程。(意图;地位、结构;深度、广度等)教学内容分析是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是用有关理论来组织和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使之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概念、例证、困难、步骤等)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1课古代埃及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第3课古代印度第1课古代埃及案例: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古埃及人的石雕人像能捕捉什么信息?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汉谟拉比是一位很有才干的国王。他勤于朝政,日理万机,关心国计民生。而随着版图的扩大,作为“威武之主、四方之王”的汉谟拉比每天要处理的申诉案件几乎应接不暇。于是他下令将昔日的一些法律条文收集起来,再加上社会上已形成的习惯汇编成法典并刻在石柱上,竖立在巴比伦的马杜克大神殿里,供臣民们瞻仰与学习。由此看来《汉谟拉比法典》制定的初衷是为了在政治统一的前提下,使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被征服国的地方法律达到一致,以便巩固古巴比伦王国,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加强军事实力,稳定社会秩序。——杨红林著《历史上的大法典》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3500行、8000个左右的楔形文字),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男性家长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对妻子儿女有绝对权威,在欠债时甚至可以将妻儿送去抵债。同时,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尤其是在民事方面的许多规定,更是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如:“疏于维护田间的灌溉堤防,致使河水渗入邻人田地,破坏邻人麦田时,需赔偿其损失”;“建筑房屋偷工减料,致使房屋倒塌,压死屋主,建筑工人必须以命抵命”;假使某人在道路上受到惊牛的撞击而死,则“没有补偿之道”……承租者如不听出租者的警告,“怠惰不耕”,出租者便可将土地收回,并收缴租金,交回租地前,承租者还得将其耕好,等等。——杨红林著《历史上的大法典》第3课古代印度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佛教:教学中对宗教的把握。关注课下小注:①大约10世纪,佛教的地位就被印度教取代。南亚次大陆,是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的一片半岛型陆地,亚洲大陆的南延部分,由于受喜马拉雅山阻隔,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但面积又小于通常意义上的大陆,所以称为次大陆。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第5课罗马城帮和罗马帝国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自古希腊之后,西欧一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西方民主政治,而不是直接传承了希腊文明。西欧文明始于公元5世纪,初步成型于11—15世纪。源于日耳曼传统、古典希腊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是若干不同文明要素的混合体。欧洲文明是一种次生文明。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1.城邦?城邦制是身份制度。从形式上简单的说,城邦是由一个城市(城堡)和周围村庄组成,城市由卫城和广场组成,卫城是神庙的所在地,有城墙,有战事撤入城内,广场是部族成员的集会场所,也是交换产品的集散地。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维护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公民团体。”因此他将城邦解释为公民团体,公民团体实际上就是城邦制度。——任世江2.城邦的人员构成公民:一般只有公民才能占有土地。打仗是公民的特权,也是义务,武器装备自备。公民还享有宗教、节庆,演出、竞赛等文化上的特权。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外邦人是自由人。大多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外邦人不能以平等身份参加各项活动。古希腊政治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奴隶制,对奴隶很残忍。3.雅典的民主政治雅典城邦位于希腊中部。经历几次改革后,雅典建立了民主政体,经济发达,国势强盛,一度成为200多个城邦的盟主。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知识拓展:四百人议事会和陶片放逐法公民团体形成集体统治,公民团体内实行直接民主。(为什么能?)4.雅典的民主政治的评价为了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伯里克利还建立了津贴制度。但是,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相关史事:雅典的民主政治宣扬全体公民共同具有政治权利和义务,但一些野心家打着民主旗号蛊惑民众,使民主成为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甚至沦为一种暴民政治。例如,在一次对外战争中,由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进行煽动,雅典人竟然随意处死得胜立功的将领。案例: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认识观察法国著名画家雅克·达维特油画作品《苏格拉底之死》,猜一猜画面中哪个人是苏格拉底?你认为他在做什么?这样一个崇尚自由、追求真理的人,为什么被处以死刑?在最有智慧的人面前,你(哈尔密戴斯——苏格拉底认为他远比当时执政的人更有本领,鼓励他参与政务)并没有感到惭愧,在最强有力的人面前,你也没有感到害怕,而在最愚昧无知、最微不足道的人面前,你倒害羞的说不出话来了!这些人当中叫你害羞的是擀毡工人,还是补鞋匠,还是铜匠,还是农民,还是批发商,还是在市场上斤斤计较贱买贵卖的人们呢?因为整个国家议会都是由这些人组成的。——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或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施治生、郭方《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1.共和国时期(公元前509年——前27年)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又译波利比阿),本是希腊人,在罗马生活了16年,对罗马的政治体制有一个经典的描述:“我们已知的政体有三种,那就是王政、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如果有人问罗马人,你们国家的政体是什么?恐怕没有人能回答。只看执政官的话,有点像王政;要看元老院的职能,那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贵族政体;如果你注意到人民大会的作用,大概会说罗马是民主政体。……不过,罗马的制度是这三种制度的混合体。”“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罗马法精神》2.罗马法从一定意义上讲,几乎所有国家的法律工作者都已可以运用罗马法学说对本国的基本民事关系作出解释,并且也可以从本国的基本现实出发对罗马法学说作出自己的诠释。——巴里·尼古拉斯著,黄风译《罗马法学概论》在构成罗马法的法案和律令之中,其中有不少都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在这期间,罗马的政治制度、生活习惯、社会组织以及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法律也是时代背景的产物,因应社会的需要,所以罗马法的内容也经历了复杂、多样的变化。而所有这些条令,一经制定而成为法律,便超脱了其所制定时期的社会背景而具有了对后世的普遍约束力。这难免会导致罗马法体系之中不乏相互矛盾和冲突之处,为法庭的判案和官员执行法令带来许多困惑和不便。——陈勇《查士丁尼
本文标题:统编《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235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