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蒙古族交通民俗勒勒车古称辘轳车、牛牛车等,是蒙古人使用的传统交通工具。一般多以桦木或榆木加工制成,不用铁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修理。勒勒车一般分下脚和上脚两部分。下脚由车轮、车辐、车轴组成;上脚由两根车辕和十条车撑构成。勒勒车自重一百斤左右,其特点是车轮大、车身小,载重可达数百斤甚至上千斤,可用来搬运蒙古包和食物、柴草等。勒勒车轻便宜驾,适宜在草原、雪地、沼泽、沙滩上行走,一个妇女或儿童就可驾驭数十辆。蒙古轿车是在勒勒车体上用柳木条弯曲成半圆形的车棚,用羊毛毡包裹形成篷帐,遮阳挡雨,防风御寒,专供人员乘坐。这种轿车主要用于外出探亲访友、接送亲人以及婚姻嫁娶等。库房车勒勒车上放置长方形木柜,柜外用铁皮或生牛皮包封,可防风、防水、防潮。柜内可储藏粮食、肉食等生活用品。蒙古族宗教信仰蒙古族在历史长空中穿行了数千年,随着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其宗教信仰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演变。并逐渐形成了成分复杂的宗教信仰,既有自然宗教,如图腾崇拜,也有人为宗教,如萨满教,景教,藏传佛教等,他们之间相互沿袭,相互融合,共同影响着蒙古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对整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着重介绍蒙古族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宗教信仰,以期从一个小的侧面反映蒙古族的风情文化。一、早期蒙古族的原始崇拜早期蒙古族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自然宗教诸如天神、地神山神、水神、火神崇拜等。(一)蒙古民族的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的精神支柱。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民族,都是在图腾崇拜的社会阶段中成长起来的,没有哪个民族超越图腾崇拜的社会阶段而祖先崇拜的。人类的成长规律对每一个民族都是一样的。蒙古民族在其遥远的古代社会中,孕育和创造了自己的图腾。在《蒙古秘史》的篇头就有“成吉思汗的根祖是长天降生的孛尔帖赤那和他的妻子豁埃马阑勒。”的记载,孛尔帖赤那翻译成汉语是苍色的狼,因此蒙古人便被认为是狼的传人,狼便成为蒙古族主要的图腾,在蒙古族有着崇高的地位,人们忌讳直呼其名。蒙古语叫狼尾“赤那”,在日常生活中蒙古人都避讳这种叫法,用“野狗”、“天狗”等代替。此外,还有龙、马、鹰、鹅、熊等。其中鹅、熊崇拜为蒙古族萨满教图腾,鹅是蒙古族崇尚纯洁的象征;熊则被一些古代蒙古部落认为是其祖先,他们相信人是从熊变来的。现在这一崇拜情结已基本消失。(二)蒙古民族的自然崇拜自然崇拜是蒙古民族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远古,蒙古人认为万物有灵,所以把日月、雷电、山川、树木、湖水都奉为神灵。在这些神灵中把天当做最高尊神加以崇拜。《蒙鞑备录》中说:“其俗最敬天地,每事必称天,闻雷声则恐惧,不敢行师,曰:‘天叫也。’”蒙古人称天为“额其格腾格里”(苍天父亲),称地为“额赫嘎扎尔”(大地母亲)。并认为,天神是万物生灵的缔造者,而地神是其子女牲畜田麦的保佑者。这种天地崇拜的情结久久扎根在蒙古人的心灵中,在成吉思汗时代被演绎到了极致。火崇拜是蒙古族自然崇拜的又一重要内容,蒙古人自古以来崇敬火,一方面是因为火与生活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火又具有毁灭一切的威力,所以蒙古人认为火可以驱邪避恶,是清洁之源。《出示蒙古记》记载:“他们相信万事万物是被火净化的,因此,当使者、王公或任何人来到他们那里是,不论是谁,都要被强迫携带着他们带来的礼物在两堆火之间通过,以便加以净化。”因为崇敬火,蒙古人平时禁止用脚踩火、跨火,但每逢远客前来,或娶新娘入门,则要让他或她跨火而过,表示用火去除了污邪。另外,在蒙古,水也是崇拜的对象,水被认为是纯洁的神灵,所以不许向河中导入垃圾等不干净的东西。如果非要在河流中洗手洗脸,则一定要向河中的神灵磕头请示。这跟草原多干旱缺水,牧民逐水草而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蒙古人在生活中注意保护水环境的清洁,视水为生命之源。这种习惯从古延续至今。古代蒙古人也崇拜山川。成杰思汗亲自拜不儿罕山(今蒙古国肯特山),命他的子子孙孙永祀不绝。河川与蒙古人密切相关,蒙古人信仰佛教之前,河中的鱼也是主要食品之一。后来,他们很少吃鱼,许多名山大川,成为他们顶礼膜拜的地方。(三)蒙古人的祖先崇拜鬼魂崇拜在古代蒙古人的生活中较为普遍。这种鬼魂既指被人格化的精灵,也指人死后脱离身体而独立存在的得灵魂。其中对有影响的人的灵魂称为“翁贡”,并以木或毡做成偶像悬于帐壁,对之礼拜。认为™仍与活着的人保持一定的关系,在暗中监视并参与部落成员的行为。而且根据部落出现的事情随意臆想,把翁贡分为善翁贡和恶翁贡。认为善翁贡可以充当部落的保护神;恶翁贡依照它生前的习惯作祟与人,引起疾病。因此,在远古就有了提供贡品,祈求保佑的鬼魂崇拜活动。二、蒙古人的原始宗教——萨满教(一)萨满教的形成与思想萨满教是早期蒙古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他是原始宗教的一种晚期形式。它有满洲通古斯语族个部落的巫师称为萨满而得名。形成于原始社会后期,有明显的氏族部落宗教特点。是古代亚洲草原大部分游牧民族都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萨满教的思想核心是天父地母、万物有灵。蒙古萨满教的最高神明是长生天,具有主宰世间万物的神秘力量。在经过原始社会、阶级社会等历史发展进程中,经过不断丰富和完善,长生天从原本的自然崇拜属性逐渐演化称为集自然、宗教、阶级、政治、哲学意义为一体的复合概念,在蒙古族文化的发展变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蒙古族萨满教认为,宇宙存在“三界”,上界为天界,是各路神仙居住的地方,上界又划分许多层次,诸如9天、33天乃至99天之类‘中界为人界,是人类和各种动植物共同生息的地方;下界则为阴界,是各种妖魔鬼怪栖息的地方。下界也划分为很多层次。萨满巫师闯“九道关”就是象征上升九重天,下入阴间地狱。所谓“九道关”,是蒙古萨满教的考核仪式。萨满学徒期满后,必须参加隆重的仪式,接受严格的考核。在诸多的考核项目中,就有闯“九道关”的项目。其内容是:上刀梯、穿火池、踏犁铧、吞针包等。经过考核合格者,即可获得萨满巫师的称号。进行考核时,当地一些有名望的萨满巫师,应邀参加仪式,作为见证人。届时,众多萨满巫师及民众从四面八方赶来,自愿参加或观看这一神奇的仪式。(二)萨满教的分化、衰落与遗存萨满教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了明末清初时,由于佛教的传入以及其影响扩大和统治者的政策改变,萨满教分裂为白萨满教派和黑萨满加派两派。1578年土默特部阿勒坦汗皈依藏传佛教后,宣布萨满教为非法。于是内蒙古中部地区的萨满教只好转入民间,进行秘密活动。后来科尔沁地区的萨满教最高首领萨满巫师郝伯克台在带领自己的众多门徒坚决反对佛教扩张失败后向藏传佛教妥协投降。为科尔沁萨满教的生存,他及时改变策略,采取佛巫合流,以变求存的方法保住了萨满教。以郝伯克台为首的妥协派便被称为“白萨满教派”。当郝伯克台投降喇嘛教后,一部分坚信自己教旨的萨满巫师坚决抵制其妥协行为,遂从“白萨满教派”分裂出来,被称为“黑萨满教派”。他们坚持原教旨主义立场,继续反对藏传佛教及其理念,提出“斩下僧人头,祭坛作牺牲”的口号。随着藏传佛教影响在蒙古地区的日益加深,萨满教结束了在蒙古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但在在东部的蒙古地区,萨满教在与佛教进行或明或暗的斗争,逐步转入民间,并以民间习俗的形式生存了下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祭腾格里。腾格里是蒙古语音译,意为“天”。蒙古族萨满教观念之一。指上层世界,即天上;又指主宰一切自然现象的“先主”;还包含“命运”的意思。祭“腾格里”是蒙古族重要祭典之一。祭天分以传统奶制品上供的“白祭”和以宰羊血祭的“红祭”两种祭法。近代东部盟旗的民间祭天活动,多在七月初七或初八进行。2、祭火。蒙古族的牧民、猎民十分崇拜火,这是因为他们的祖先笃信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认为火是天地分开时产生的,于是对“渥德噶赖汗·额赫”(火神母)更加崇敬。祭火分年祭、月祭。年祭在阴历腊月二十三举行,届时,在长者的主持下将黄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感谢火神爷的庇佑,祈祷来年人畜两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月祭常在每月初一、初二举行。此外还有很多有关火的禁忌反映蒙古人对火的崇敬,如不能向火中泼水,不能用刀、棍在火中乱捣,不能向火中吐痰等。3、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敖包是石堆或鼓包的意思。即在地面开阔、风景优美的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实心塔,里面请放神像,顶端立系有经文布条或牲畜毛角的长杆。届时,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祷告词,男女老少膜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祭祀仪式结束后,常举行赛马、射箭、摔交等竞技活动。敖包祭是蒙古人为纪念发祥地额尔古纳山林地带而形成,表示对自己祖地的眷恋和对祖先的无限崇敬。这一信奉萨满教时最重要的祭扫仪式,现已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节日活动。4、宗教音乐。也叫萨满教歌舞,由蒙古族萨满巫师表演。使用圆形单鼓伴奏,鼓柄环上套有铜钱等金属物,摇之沙沙作响。以鼓鞭敲击鼓面,按鼓点节奏而舞。萨满歌舞将音乐、舞蹈、诗歌、魔术、杂技等民间艺术形式熔于一炉,包括迎神歌舞、娱神歌舞、精灵舞蹈(亦称图腾舞蹈)三个主要部分。其结构为散板—慢板—中板—快板(急板)—慢板。祭祀歌曲、巫术歌曲等,则以吟诵及祝辞为主,舞蹈成分较少。表演形式多为独舞,亦有集体歌舞可吸收围观群众参加表演。最后,主祭巫师歌唱《送神曲》,萨满歌舞即进入尾声。三、蒙古人请来的宗教——藏传佛教随着蒙古社会从奴隶社会转化为封建社会,萨满教的原始性和落后性充分暴露出来。于是,通过东征西战见识过世界文明的蒙古人的领袖们不得不考虑重新选择宗教的问题了。在众多宗教中,蒙古人的领袖们对喇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240年窝阔台三子阔端在进军藏地时引入喇嘛教。1260年忽必烈即位时封红教上层喇嘛八思巴为国师。从此,喇嘛教开始在蒙古地区传播。16世纪末,占据青海的阿勒坦汗引入黄教(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俗称,因该派僧众戴黄色僧帽而得名),迎来了宗客巴的大弟子第三世达赖到蒙古传法。1640年,以俺答汗为首的蒙古族领袖们宣布喇嘛教为“国教”。由此,喇嘛教在蒙古地区广泛地传播开去。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喇嘛教对蒙古民族的文化、心理、性格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主要便现在政治和思想和生活上。政治上,蒙古封建主既然以喇嘛教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自然就力求巩固喇嘛寺庙的地位,树立高级喇嘛们的威信,赋予喇嘛各种特权。这就使寺庙和喇嘛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政治势力,并逐步参与和左右蒙古的政治。蒙古封建主们为了表现自己对喇嘛教的虔诚,争相把自己的土地、牲畜、金银财宝和属民施舍给寺庙。封建主们还规定,免除喇嘛们的兵役、赋税和其他封建差役。因此喇嘛寺庙占有了越来越多的主地、牲畜和属民,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封建领地。思想和生活方面,喇嘛教无孔不入地渗入蒙古人民的思想和生活。蒙古人的日常生活,如生老病死,嫁娶节日等无不由喇嘛念经“卜凶问吉”和“解脱超度”,蒙古族贫苦牧民含辛菇苦,节衣缩食,把一生劳动所得的大部分都供奉给喇嘛庙,以表示自己对“布尔红”(菩萨)的虔诚,希望由此得到神明的保佐,能够超度苦海,死后升入天国,来世会有幸福。在藏传佛教影响蒙古族的同时,蒙古族对藏传佛教的发展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称号便是这种影响的具体体现。“达赖喇嘛”一语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四大活佛转世系统对的名号之一。意为“海上师”。达赖系蒙古语,意为i“海”,藏译“嘉措”。公元1578年,蒙古阿勒坦汗在青海凉州会见藏传佛教格鲁派喇嘛根敦珠巴第三代转世活佛索南嘉措时所赠称号。全称为“圣视一切瓦齐尔达赖喇嘛”。1633年清顺治帝册封洛桑嘉措为第五世达赖喇嘛,以此为定制,历代相传。班禅额尔德尼亦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四大活佛转世系统对的名号之一。“班”系“班智达”一词简称,为梵语,意为“学者”,“禅”是“禅布”的简称,系藏语,意为“大”,“额尔德尼”系蒙古语,意为“宝贝”。于公元1717年初清康熙帝以此名号封五世班禅洛桑也协,从此遂成为定制。这对活佛转世制度的完善有着不可忽视作用。活佛是藏传佛教独有的教职人员,也是藏传佛教特殊的神,是人神。其藏语名称有很多种,后多用“朱古”一称,藏语“朱”的意思是“变化”,“古”的意
本文标题:蒙古族交通民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237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