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采用个人、小组、全班的方式朗读课文。诵读课文。2.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懂课文内容。3.以读悟情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谈话揭题。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3.师范读,自由读、小组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设计理念:文言文是以读为主。设计了自由读、试有节奏的读师范读、小组读、齐读五个步骤,层层深入体现读的实效性。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三、理解课文,品知音之情。1、解说课题。(1)“绝”是什么意思?(2)“绝弦”是什么意思呢?2.、了解伯牙和钟子期。问题:你了解伯牙和钟子期他们的什么情况?(预设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3、体会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仔细读读课文,从哪些句子中你能体现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笔标出来。预设学生画出的句子:(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2)“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引导学生理解意思。4、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钟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5、得出知音:出示课文第四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6、出第五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并理解。(设计理念: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学生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在通过学生熟读课文后,在从学生的感受设计相应的、能够理解内容及课文所映射出的情感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如何抓住句子来理解课文。同时,要学生能深一层的理解内容,适当的展开想象,展示相应的资料,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以读为主,适时进行引导,真正的体现文言文的以读促理解。)四、拓展延伸,深悟“绝弦”。1、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2、伴着乐曲,学生再读课文。(设计理念: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对“绝弦”有进一步的感受,感受知音。再回归课文,让学生在乐曲声中读书,用心去体会知音。)五、总结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人生苦短,知音难求,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六、板书:25.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知音)钟子期善听必得之死教学实录(附ppt课件)课前活动:老师:同学们,老师很想了解大家。因此,我说人的姓名,看看大家知不知道。你们只需说知道或不知道就行了。周杰伦。学生:知道。老师:成龙。学生:知道。老师:李宇春。学生:知道。老师:毛泽东。学生:知道。......一下问了七八个。学生都说知道。老师:看来,同学们知道的偶像,老师也能说出来。说明我与大家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很大。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词语风暴游戏。游戏规则:看谁能又快又对的说出ABCC式的词语。学生纷纷举手说:神采奕奕、大名鼎鼎、文质彬彬、仪表堂堂......(学生一下说了十多个)老师:大家积累的词语可真能够多的。老师也积累了一些,(出示ABCC式的词语)我们来看看。学生饶有兴趣的小声读着,老师静静地等着。老师:你们说说这些词语描写的是什么方面的?学生:风。学生:云。学生:杨柳。......学生说了一些景物。老师引导:同学们说的这些是属于什么?有学生:景物。老师:是呀!这些词语是描写景物的词。大家可以再看一遍。上课钟声响起。师生互相问候。揭题导入:1、谈话。师: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认识这样两个人物(出示人物幻灯片):你们看,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他就是晋国上大夫——俞伯牙;而这位凝神听琴的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学生在老师引领下说着俞伯牙和钟子期)。在一个上大夫和一个樵夫之间居然发生了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伯牙绝弦》。(板书)出示课题(课件)2、学生读课文题目。老师指正“绝”和“弦”的读音。学生再齐读课题。老师过渡语:今天,我们将继续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读来品析文言文。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1、让学生自由地大声读课文。老师:试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吧。(学生自读)老师指名读,指导“哉”和“兮”的读音。2、老师:文言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而且还讲究节奏和韵味。借助屏幕上所给的提示(出示幻灯片),试着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吧!(学生试读)3、老师:在听你们读,老师心里也痒痒的,下面老师读一读。(教师配乐范读。)4、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配乐齐读。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老师过渡语: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虽然我们没有读了百遍,但七八遍已经有了。那么文章的意思是不是自见了呢?是不是都理解了?好,考一考你们,先从文章的题目开始——伯牙绝弦,怎么解?1、解说课题。老师:“绝”是什么意思?学生:断绝。(很多学生认同的点点头,并放下手。)老师引:试着把“断绝”放入“绝弦”中来理解试试。学生纷纷说着。有学生笑了:不通。有学生开始举手,学生:砍断,绝弦就是砍断琴弦。还有学生说:割断,割断琴弦。老师进一步引导: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也就是不再弹琴了的意思,现代汉语中也有很多这样的词语,如:著名的作家不再写文章了,叫封笔;电影演员从此不再演电影了,叫“息影,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做(老师略微停顿,有学生说出绝交)——绝交,所以,不在弹琴了,叫(学生说出绝弦)——绝弦。2、了解俞伯牙和钟子期老师:读了课文,我们不难知道故事中有两个人物,他们分别是:伯牙和钟子期。你了解了他们的什么情况?学生:俞伯牙或弹琴,钟子期会听琴。老师:相当接近。用课文的句子那句话能体现出你们刚刚说的意思呢?学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老师出示句子)老师:自由读句子,根据注释再来说说意思。学生各自在说,讨论着:“善”的理解,师生谈论着说: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很会欣赏。老师出示幻灯片指名读材料。老师:秣,吃草,一般的马怎么吃草?学生:低头食草。老师:仰秣?指马怎样吃草?学生:抬头吃草。我认为这里是说:伯牙弹琴时,连吃草的马都抬头倾听了。老师:这位同学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意思,相当好。老师:可见伯牙擅长什么?学生:弹琴。老师:伯牙善鼓琴,子期呢?学生:钟子期善听老师出示幻灯片(介绍资料),学生读。老师出示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怎样读才能突出两个人的特点?(指名读,齐读)3、体会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老师:仔细读读课文,从哪些句子中能体现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笔标出来。学生边读边动手画句子。4、学生反馈:学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学生听了发言后放下了举起的手。)老师:英雄所见略同,这位同学把大家的心思给说出来,可见他的心与大家的心是一样的。他很棒。我们联系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各自小声的在说着。片刻,老师: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浮现出怎样的泰山呢?学生:巍峨高大。老师追问:从哪看出?学生:峨峨。老师:读句子,读出泰山的高耸。(指名读,学生读。)老师:你对“泰山”读得特别有味道,对“泰山”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1:巍峨高大的泰山。学生2:壮观的泰山。学生3:登泰山而晓天下。老师:这位同学了不得能知晓“登泰山而晓天下”。同学们,子期只用“峨峨”两字就表现出了泰山的高大巍峨。一个“峨”就是高大,他却用了两个“峨”。老师:你从子期的其他话上能读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吗?生:善哉!师:用现在的话就是。生:好啊!师:谁也能像子期那样赞美伯牙的琴声?指名读。老师:“善”字的不同意思。“哉”是什么意思?学生:相当于“啊”师:为什么用两次语气词来说呢?(学生不语)平时我们只说:‘她唱得真好啊!’而这儿相当与用了两个“啊”。学生有的在小声的说:是不是,为了赞美?(说明学生不确定)老师:有同学了不起,能类推了。这就是为了赞扬伯牙琴声的美。我们可以读出赞美的味道。(指名读,齐读)指名说意思。学生: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听后说:‘弹得太好了,我面前像屹立着一座巍峨的泰山。’老师:小结学习的方法。从词中理解,从读中体会。读书就该如此吧。读好了这句话,我想下句话也就不难了。(课件出示: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怎样读这句话?什么样的江河?与刚才高山句有什么区别?带着我们的感受,再读这两句话吧。注意高山流水的不同啊!学生读,反馈:学生1:伯牙弹琴,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弹得太好了,像有一条滔滔的江河从我身边流过。’(有学生仍着举手)学生2: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弹得太好了,我身边像有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流过。’(学生举起的手陆续放下)老师:两位同学说的都好,从自己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说就可以了。(此时有一位学生犹豫得举起手)老师看看后问:这位同学,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学生:老师,这里的‘洋洋’我不懂。(有学生点头赞同。)老师:没关系,那位能说说:‘洋洋’的意思。学生:这里是不是像‘峨峨’一样的来理解。说明水流很大。学生:是呀,水流很大,书上注释也是这样说的。老师:是呀,我们在听课探讨,同时还要关注课文给出的信息。学生:可是,为啥不用‘我身边像有一条很大的江河流过。’学生:你怎么这么笨呀!(那位学生把头低下了)很大的江河流过又可以说奔腾不息和滔滔不绝。老师:这位同学你能理解的很到位,是很不错。那位同学他可能一下没想起。你不能说他笨。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这样评价别人的,我们是同学,也是朋友,将来还有可能成为知音呢!我们要有包容心,要互相帮助。假如在我们不知道的时候,别的同学也这样说我们,我们心里是何感想?(这位学生一下脸红了,似乎不满、羞愧。)下去我们可以围绕“假如被别人看不起,我心何以堪”为题作一个主题班会。老师:很大的江河没有奔腾不息或滔滔不绝具体生动,这里就可以说很大。要说奔腾不息或滔滔不绝更有‘洋洋’之意。5、深入体会“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老师拓展:既然伯牙善鼓琴,他所弹的内容就肯定不止高山、流水。假如你是子期,我是伯牙。当伯牙鼓琴志在霞光(课件),子期透过琴声感受到霞光的灼灼了吗?子期会怎么赞叹?......师生:伯牙鼓琴,志在霞光,钟子期曰:‘善哉,灼灼兮若霞光。’(老师说前半句,学生说后半句)老师:当伯牙鼓琴志在白雪时,钟子期曰学生:善哉,皑皑兮若白雪。老师:志在杨柳,学生:钟子期曰:‘善哉,依依兮若杨柳。老师:志在明月......,子期又会怎么赞叹?请选择你喜欢的景物,用ABCC式词语再现当时的情景吧。(同桌试说)指名。学生1: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学生2:钟子期曰:‘善哉,教教兮若明月。’学生3: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学生4::钟子期曰:‘善哉,教教兮若明月。’引出知音,老师:说得太好了,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清风也罢,开怀也罢,真无所谓,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知道。用书中的话说。学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件第四句)老师:‘念’做何解?为什么‘必得之’?学生:念,思念。必得之,一定要得到。学生:在这里,应该作心里所想来理解。不是得到,应该是一定知道。老师: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中我们应把‘念’当做心里所想,必得之,一定知道。就是平时说的,你是我肚子里的虫子,我想什么你都知道。学生点点头赞同道:呀!老师:当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伤,志在开怀,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学生说出后半句),可见他们
本文标题: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247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