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鄂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集
鄂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集《海上日出》教学反思《海上日出》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绘了作者乘船时看到的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第三自然段共有五句话,具体描述了“无云时日出”这一动态景观,是课文的重点。那么,如何去突破这一难点呢?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日出的景色。可以通过提示,启发学生想象,如提示学生把文字想象成头脑中的画面,提示学生想象太阳、云的形状、色彩、亮度的变化。还可以让学生读文作画,就是先让学生读通这个段落,从整体感知上这一段的语言,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五人小组,一个小组读一个句子,并根据所读的句子内容作画读文作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还原的过程,即由文字符号还原成图画的过程。通过这一还原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再造事物的形象和课文的意境,从而比较深入地感知课文的语言。借助图画这一中介帮助学生背诵课文,从而积累规范的语言。积累语言还不是我们的目的,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变消极的语汇为积极的语汇。1、《海上日出》》教学反思——《轻松学完这一课》《海上日出》是一篇融“景物之美”与“作者之情”为一体的写景散文,小学生感受这两者美是有些难度的。所以,在学生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首先板书课题,请齐读两遍后,问:“从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有生答:“知道了地点、时间。”“其实还告诉了我们事情呢——看日出。”我补充说。“作者为什么会在海上看日出呢?具体又是哪一年哪一月在海上看日出呢?”紧接着的这个问题更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于是我给大家介绍起了背景资料:“1927年1月,作者巴金从上海乘船赴巴黎留学,由于路途遥远在海上呆的时间自然较长。于是,他将沿途沿途的塑件所闻所感写了下来,共写了39篇。巴金把它们编成了一本书,并起名为《海行杂记》。今天咱们所学的《海上日出》是其中的一篇——第23篇……”我滔滔不绝地介绍着时代背景,又强调说:“不知大家关注了时间没有:1927年的中国正处在三座大山的黑暗时期,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们最渴望、最向往的是什么?”立即就有声音回答道:“光明”我板书了“黑暗”、“光明”这一对反义词,问:“而能够帮人们驱赶黑暗、让人们走向光明的又是谁呢?”“太阳!”大家几乎是异口同声。“是呀,只有当太阳出来时,人们才走出黑暗、重见光明。因此,此时此刻,在作者的眼里,太阳还是太阳吗?如果不是,呢又是什么呢?请默读课文。你是从哪一段文字感受到的?做上记号。”接下来通过读文交流,引导孩子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请同学先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根据主要内容找出写作者看日出的部分,即二至五自然段,加上开头和结尾,所以,很快把课文分成了三大块理解。我接着问:“课文哪一段让你感受到一股力量?”是什么力量?找出关键的词句。”孩子们首当其冲地抓住了第三自然段,感受到了作者把太阳当做人在写的拟人的修辞手法,体会到了作者对太阳的无比喜爱向往之情;感受到了太阳巨大的威力以及顽强的生命了,并用多种形式品读表现太阳生命力和威力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又带着孩子们通过读四五自然段和看图,知道了作者写了两种情景的日出,天晴时和有云时的日出。无论是天晴时,还是有云时的景象都是我们不曾见到的,从而引导孩子们理解了最后一句的含义——“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为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让学生找到“这”在上文三四五自然段中分别指什么,把句子读几遍,然后引导学生宏观地理解“这”针对全文来说应该是指“海上日出”。“奇观”当然要理解,所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反复说句子的意思是有必要的。并且让学生将这个反问句换其他的说法(陈述句、感叹句)就比较简单了。总之,这篇课文只花了一节半课的时间就顺利结束了,感觉学得很轻松自如。2、《暴风雨》教学反思——《对比着学》《暴风雨》是意大利作家拉法埃莱写的一篇文笔优美、寓意深刻的写景散文。文章按照时间的顺序先写了暴风雨之夜的情景,再写了雨后清晨的情景以及作者的感受。因此,按照这条线首先让学生将课文分成三大块。由于一二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写的,为了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强烈的感受,我就引导学生先用几个词说说自己观察到的夏天雨前的情景雨中的情景以及雨后的情景,说完后,再对照课文本比一比我们观察到的情景与作者观察到的、描写的是否一样,这是第一个对比着学;第二个对比是通过读感受“暴风雨之夜的狂暴迅猛与雨后清晨平静柔和”这两种不同的美;从而学习作者的感悟,启发学生理解感悟的内含,即告诉我们的道理:“任何事物或人都有好坏两面性,所以要客观全面地看待人和事,这样才能感受到无与伦比的和谐与美。”3、《青海湖,梦幻般的胡》教学反思——《用问题牵引着学》一看题目——《青海湖,梦幻般的胡》谁都会产生神秘感、好奇心。我用导语引出课题并板书了课题后齐读两遍,然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要求一出,立刻举起了几个小手生A说:“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生B:“青海湖真的那么神奇吗?”我问:“那怎么会感到神奇呢?”生B:“我是从梦幻这个词体会到的。”还有人说:“青海湖到底是什么样的,那么吸引人?”顺着问题我便推起了“舟”——提出了读文要求:“请快速浏览课文,看看青海湖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也是一个整体感知课文的问题,读后交流: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青海湖?相机板书“鸟儿的世界”、“鱼儿的天堂”针对这两个词,我赶紧用一个词来概括“物产丰富”;然后又提示大家:“还具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美呢?”这样自然就找出了湖水的美、草滩的美……我又用“景色优美”来概括。再细品课文时,再围绕这两个词找到相应的语段品读,最后进行小结,回到课题上,也回答了课初提出的问题。古诗《江南春》教学反思——《做足铺垫,激发兴趣》这是一首晚唐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全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巨大的江南春景图。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四十分钟里获取多一些的信息量和知识量,激起学生较高的兴趣不失为良策。于是,我首先就在黑板上出示了两个写江南的病句让学生读,句子1:“春天的江南是个美丽的季节。”句子2:“江南的春天是个美丽的地方。”然后让大家修改。之后,我就顺势导语介绍江南:“江南水资源丰富,淡水面积大,一年四季分明,夏季阳光充足,所以江南不仅四季景色如画而且是鱼米之乡。自古以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诗文名句。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写江南的诗。”板书课题后介绍杜牧及作品,还有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所以,为了加深大家对杜牧的印象,我又出题考大家:“李杜”指谁和谁?“小李杜”又指谁和谁?后来,我有组织学生背诵了已学过的杜牧的诗或诗句。因此,这节课学生不仅饶有兴致地完成了新诗的学习,而且由于足够的铺垫还形成了对诗人杜牧的“知识链”。《乐园一》习作:《我喜欢的季节》教学反思——《把一句话写成几句话》在双休日,我马不停蹄地批改完了本学期的第一篇习作(周四学生才写的)——《我喜欢的季节》。虽然攻克了本学期第一个“难关”,但却少了往日的轻松愉悦,因为我发现这次习作中有抄袭的现象(有些学生手里持有《英才教程》,上面有同步例文),而且都是成绩较差的学生;另外我发现学生不能透过对人的活动或景物的描写反应季节的特点。的确,这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对学生来说是较困难的,尽管在指导写的过程中告诉学生要把景色的描写与人的活动变化结合起来写,但是很多学生并不能很好地领悟到:在具体的描写中时时不忘突出季节的“痕迹”,且不会抓出每个季节里最具特点的一组景物并进行细致描写。所以,在接下来的习作讲评中,我要用学生习作中的典型错例来具体指导——如何把一句话写成几句话。我们总是对学生说要学着用“总分”或“分总”方法把一段话写具体,说通俗一点就是“把一句话写成几句话”。我们应该像这样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总分”或“分总”,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听得懂;更应该用实例来指导,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指导的效果。例如我班周新颖同学的习作中就有这样一段话:“花儿姐妹也有许多话要说,于是便迫不及待地钻了出来。”这段话是接着几段动物的对话写的。学生可能是想既对动物的变化进行描写,又对花儿进行描写,这样对比着写。可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怎能反应花儿的变化特点?又怎能透过花儿反应季节的特别呢?达不到这个目的岂不是白写了吗?应该引导学生把这一句话写成几句话像这样的话:“花儿姐妹也有许多话要说,于是便迫不及待地钻了出来。瞧,小巧林龙的迎春花最先张开了黄灿灿的笑脸;大大方方的桃花也露出了粉扑扑的脸蛋儿;害羞的郁金香哪甘落后?她那绽开笑脸在春风里更加洁白!”这样面对面的指导比说什么好听的话都更有效果。因此,在以后的习作指导中一定落实指导的方法和环节。让指导课起到实效。第二单元4、《背课文》教学反思——《从谈感受开始》记得我一板书完课题就听见教室里此起彼伏的窃窃私语声。我想:随他们说说吧!毕竟背课文是每个孩子历久的经历——从上学的第一天起老师就要求孩子们背课文了。齐读课文两遍后,问:“看了课题,很多同学一定想起了许多往事,当时的心情和感受也会一起涌上心头吧?那么谁愿意把自己背课文的小故事讲出来与大家分享!”接二连三有几个孩子发言了,舒晓萱同学第三个站起来,鉴于之前的两个学生表达得零零碎碎,所以,在她开讲之前我就提出了“线索”:“对于背课文,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内容背起来心情感受以及态度一定有所不同。请你从读一年级背课文时说起吧。”这种提示使讲话人不走弯路,沿着老师给的线路一步一步走,既达到了目的,又节省了时间,而且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最佳学习状态。5、《钟楼读书》——《指导仿写》《钟楼读书》一课,作者通过写自己在钟楼读书的经历,与读者分享读书的乐趣,告诉读者读书会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快乐。但是,作者既没有明确说明他看的是哪些书,也没有描述他读书后到底有怎样的乐趣。可多读几遍后,你不仅可以猜出书名,还能感受到乐在其中,读着读着,你就不知不觉进入了角色,跟着文字的描述而感到心潮的起伏……所以,作者的写作方法是值得模仿的。我根据学生看漫画的情况就指导学生去模仿课文描述爱斯基摩人的那一段去写,开头就这样写:“有一天,我看到一本书,里面有一幅一幅的画。我好像听到(看到)……”另外,学生都对童话故事感兴趣,所以,我又引导学生模仿但又些改变的去学这写。如介绍“白雪公主和小矮人”一段就可以这样去仿写:有一天,我看了一本书。我好像听到一个小矮人对白雪公主说:“你一定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话,等我们回来;另一个小矮人接着说:“是呀,那个老巫婆说不定会找来的,你一定要多加小心呀。”七个小矮人到深山里干活去了,中午……这样指导学生仿写,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写作技巧。6、《意外》教学反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组课文是以“读书”为话题,所以,课文内容孩子们很感兴趣,因为,其内容关系到生日及生日礼物。本课又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讲了一个小女孩(作者)13岁生日和14岁生日中发生的意外。可想而知,生日里的意外应该是刻骨铭心的,令作者终生难忘。更何况这两次的意外都涉及到作者一直崇拜和爱戴的大作家——高尔基呢?所以,课文的条理非常清晰,第一次和第二次意外之间的分界线十分明显,学生一下子就能将课文分成两大块来学习了。首先,我就提出了大家感兴趣的问题:“最令你难忘的生日礼物是什么?你收到过以外的礼物吗?”这两个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然后,引出课题,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接着就用设计问题让学生找答案的方法学习第一次意外,并感受到“我”是个爱读书的孩子,而我结识的朋友又是一个关爱“我”的人,当然是从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即从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中体会。第一次意外很快就弄明白了,第二次孩子们就更快地找到了答案:14岁生日那天,高尔基给“我”寄来了两本书。并且“我”还知道了以前结识的那位朋友竟然是高尔基!我就问学生;“一个大作家,竟然记得一个只见过一次面的孩子的生日,这说明了什么?所以第二次意外,更能让人体会到高尔基具有怎样的品质呢?”课文理解到如此程度就可以了。孩子们学得很轻松,这全是因为感兴趣所致呢。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教学反思——《引导学生在诗中找到春天的感觉》《畔独步寻花》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中的第五首。杜甫
本文标题:鄂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255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