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虚拟与现实矛盾关系中的生命关怀
论虚拟与现实矛盾关系中的生命关怀摘要虚拟技术的蓬勃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网络的普及给人类生存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相应的人产生了分化:虚拟的人和现实的人。虚拟世界改变着人类现实的生存活动,由此便引发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在这矛盾关系中如何将生命关怀体现出来,使人和谐、自由、全面发展,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关键词虚拟矛盾生命关怀作者简介:张彦金,东华理工大学在读研究生。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改变了以往人们只是在物化世界进行现实生产、生活的模式,将虚拟技术当作工具和手段,嵌入到人类生活的社会文化系统之中,带给人类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即现实生存的虚拟化。这种变化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超越,更是对人类传统生存观的彻底革新,使人们将更多的视线放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忽视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使人们生存的“现实感”趋于淡化,出现了虚拟与现实相背离的矛盾。一、虚拟与现实:生活世界的分化网络的快速发展不仅拓展了人的视野,提高了人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能力,也实现了人对知识的不断创新和自身的不断超越。但实践证明,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又可以毁灭人类。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和光明的同时,也给人们现实存在带来了一些忧患,对人的现实生存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给人自身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一)使人能力弱化网络将现实世界中的大量信息通过虚拟技术汇集到网上,这虽然给人们生活提供了便利,节约了时间,但也极大地助长了人们的惰性,削减了人们的创造性。网络上内容丰富的信息,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认知水平,但另一方面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每个人对信息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是不同的,如果不挑其珍品,去其糟粕,很有可能会使人们的认识发生混乱,对人的心灵产生不利影响。另外,网络可以使一些失意人躲避现实中遇到的种种不愉快,让他们在其中寻觅到所需要的安慰,使他们受伤的心灵得到一种宣泄和释放。正是因为这样的好处,容易使人将网络视为治愈心灵创伤的良药,将其当作生活的一处避风港,从而导致人们远离现实生活,心灵与现实脱节,精神变的脆弱,处理、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能力变弱。(二)使人主体意识弱化主体意识是指作为实践和认识主体的人对于自身主体、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网络虚拟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超越,而且是对人们的传统生存观的彻底改变,虚拟与现实的矛盾把“人”与“物”的关系给颠倒了,使虚拟的“物”成为现实中的“人”的主导者,使人作为主体之于生存与发展的信心和意义,随着主体性的动摇而消解。在虚拟与现实的关系中,虚拟的作用被夸大,越来越多的人丧失其主体地位而处于被动、被支配的地位,人的主体价值难以发挥和实现。(三)使人角色异化网络世界是一个新的领域,也就给予我们一个新的角色:虚拟角色。网络参与者可以不考虑现实的身份、地位而将自己塑造成各种理想的社会角色,一人兼具多重身份,这一变化使得网络参与者往往面临着现实角色与虚拟角色之间的不断转化,当多重角色之间转换过频时,如果调整不当,便会引发角色冲突和错位,会导致个人角色认识上的混乱,使人产生心理危机,逐渐混淆虚拟与现实,以虚代实,甚至出现人格分裂和多重人格障碍等问题。(四)使人价值观弱化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传媒,正在以方便、快捷、自由的方式向人们传递着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影响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既满足了人们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一个人价值观出现问题,其生活方向便会出现歧途,就会限制自身潜力的发挥,阻碍其实现自身的价值。网络环境中因缺少规则和意义而充满着随意性。人们由此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体利益,丧失了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游戏人生,不懂得关心爱护他人,无视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二、“现实的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足点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以费尔巴哈为主要代表的人本主义,继承了法国理性主义考察人的问题的方法论,即从人和动物相区别的意义上理解人,主张从完整性上理解人,主张从抽象的理性回到实实在在的人,从理想的天国回到现实的人间。费尔巴哈对人的非社会性、非历史性、非实践性的理解,使唯物主义驻足于感性直观的基础上,他的哲学是以现实的人、感性的人为根本的出发点的。但费尔巴哈却没能揭示人的本质,原因就在于,他否认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仅仅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即客观实在性。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必须由现实的人及其历史的科学来代替,马克思正是在费尔巴哈没能走完的道路上完成了这一历史任务。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提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的居住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的人。”这里显示出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存方式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就在于彻底批判了旧哲学对抽象人的崇拜,使马克思的哲学成为关于现实的人的生存方式及其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马克思的哲学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发展成果,它关注的焦点不是传统哲学的“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个人”,同时将对人的终极关怀,转到了实践中的人的现实解放上,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可以说,马克思哲学的生命关怀是通过对“现实的个人”的现实关怀与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终极关怀的有机统一。三、“虚拟的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对象网络时代带来的现实生存的虚拟化现象,带给我们的仿佛并非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存方式思想的认同,而更多的是与传统生存理论的矛盾关系。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将理论开拓创新,应对这一新领域带来的种种挑战。这些挑战有:一是马克思哲学关于人的生存方式思想的出发点是感性的、现实的人,而在网络进入人们生活后,网络参与者渐渐地被数字化、符号化,成为抽象的而非现实的人,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种全新的虚拟空间下的生存方式,那么如何在这一新领域内让人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将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二是传统生存方式直接立足于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界),并以自然界为劳动对象,强调物质生产的重要性,侧重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些重要范畴。虚拟状态下的生存立足于人类自己的文明积累和文明创造物,虽然也产生于这些范畴之上,但和现实生存相比较而言,却淡化了与这些基本范畴的联系。三是人类传统生存方式都是以现实劳动为手段的物质性生产、生活、交往等实践活动,而虚拟世界中的生存方式本身是一种文化生存,反映的是人的“类”活动的实践本性,它是通过虚拟技术发展产生的一种新的实践空间和实践状态,也就是虚拟空间和虚拟实践,这与马克思主义传统实践范畴有较大区别,是一种新生的生存方式,代表着新生力量。总之,虚拟生存的出现使得马克思哲学的生存方式理论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不能做出哲学反思,将现有的生存方式理论进一步发展,便不能为人类自身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形成现实的把握和理论上的指导。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存方式思想以关注现实的人的生存发展为出发点,同样网络作为认识技术化和思维工具化的成果,其背后所蕴含的科学技术因素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层次影响,使虚拟的人也成为关注的重点,这无疑不是对现有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拓展,这就不能不让人们重新拾起对人类生存状况的生命关怀,不仅是对现实的人的关怀,同样也是对虚拟的人的关怀。有助于推动生命关怀理论向新领域扩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终极关怀的目标。四、在虚拟世界中如何开展生命关怀生命关怀,是指充分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关注人的成长和完善,并由此而产生对一切生命的热爱。生命关怀是对人的生命意义、价值、自由和发展给予高度关注的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终极关怀。(一)网络自由需要合理规范当今网络的高速发展,无疑又为网络自由的实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人们畅所欲言提供了最佳的平台。然而,网络中的自由不是没有限度和约束的。自由在现实生存和虚拟生存中都是人类得以发展的首要条件,网络中提倡自由,但这自由并不意味着漫无目的和无视任何规矩,合理的规范不仅可以使虚拟的人精神发展水平得到提高,生命健康有序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改善网络环境,提供给虚拟的人一个自由健康的发挥空间。(二)虚拟的人的个体性建构网络诞生和发展的科技理性无形中在扼杀着虚拟的人的个性,弱化了他们的能力,使他们失去了创造性,形成“数字化人”。这一现象在虚拟世界中甚是普遍,造成虚拟的人对现实的事、人冷漠,个人主义盛行,人性异化。这就需要建构个体性,一方面要从基础着手,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建设,整合各类可以利用的资源,努力完善网络设施建设,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对网络主体的关怀,尊重虚拟的人的个性发展,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信息意识”,真正在虚拟世界中发挥出他们的个体性。(三)培养理性精神和追寻生命意义网络生命关怀应建构在怀有理性精神和追求生命意义并存的双重基础上。理性是人之为人的要素之一,是人性大厦的筋骨,是生命关怀的奠基石。现实生存的虚拟化刺激了虚拟的人的非理性,弱化了虚拟的人的理性,所以培养理性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但仅有理性会使虚拟的人处于无根基的生存状态,网络化的异化现象说明了虚拟生存中面临着一个生命关怀缺乏的危机。这就需要在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在虚拟世界中把握自己、发展自己的同时,还要运用感性方式去倾听网络,理解网络,通过网络交流,正确认识网络所带来的虚与实,从中领会到网络这一新领域给自己带来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努力追寻生命意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四)努力促进虚拟与现实和谐发展虚拟来源于现实,并在现实中产生,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并不是分立的,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条件性,互相影响,有时甚至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必须注重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关系上的协调与配合,遏制并扭转由于依赖虚拟而造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直接的、现实的、感性的联系淡化的现象,否则,一旦失去与现实联系的根源,未来的人的生存方式,将面临的只有迷失自我,被完全数字化,人将处于不再发展进步的境地。虚拟生存以现实生存为基础,现实生存以虚拟生存为补充,只有构建虚拟与现实的共同和谐,才能使人的社会关系、人的自身能力进一步发展,人类的文明也将显现出更加耀眼的辉煌。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80.[3]林艺源,李艺术.虚拟现实:新的实践领域.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4]彭兰.网络传播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1.[5]张怡.虚拟实在论.哲学研究.2001.[6]白淑英.从技术思辨到社会哲学——关于虚拟世界研究的方法论转向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
本文标题:虚拟与现实矛盾关系中的生命关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264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