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读书报告---德意志意识形态
龚辉20142211151100371读书报告------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观点皆是个人愚见,如有不妥,请指正德意志意识形态从总的来看,马克思不是旨在批判德意志思想家之流的思想,他是想从他们的不足中阐释自己的主张。当我们通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们不仅仅会折服于马克思的天才思想,也更替他惋惜。文章开头马克思极力渲染德国思想界的变革,那么德意志到底发生了什么?那就是--绝对精神----黑格尔哲学的瓦解。费尔巴哈是第一个在黑格尔体系上炸开缺口的人。那么费尔巴哈是不是就是可取的呢?马克思不置否可,他写道:“为了正确地评价这种甚至在可敬的德国市民心中唤起怡然自得的民族感情的哲学叫卖,为了清楚地表明这整个青年黑格尔派运动的渺小卑微、地域局限性,特别是为了揭示这些英雄们的真正业绩和关於这些业绩的幻想之间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显着差异,就必须站在德国以外的立场上来考察一下这些喧嚣吵嚷。”青年黑格尔派是始终没有彻底摆脱黑格尔的束缚的,他们只是在批判其中的一部分,并把这一部分当做全部去反对其他人。正如《导言》中所言,宗教在德国受到无情的批判。可实现的人对宗教的迷信进而转向的法的迷信。从而十分明显地证明了在德国天主教对世俗生活的巨大影响。从两派黑格尔派那里马克思只看到了思想的争辩,老年黑格尔派认为,只要把一切归入黑格尔的逻辑范畴,他们就理解了一切。青年黑格尔派则通过以宗教观念代替一切或者宣布一切都是神学上的东西来批判一切。费尔巴哈抽象的人,自然的人也不行。那么问题就来啦: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去哪了?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提出了德国哲学与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那么我们怎么考虑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从何产生?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如何调和将是一个问题。马克思因此提出了他天才的观念: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这也是马克思整个理论的基点,这其中包括了,现实的人、人的活动及他们的经验实践。整个历史的理论前提是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也就是整个历史过程不过是人对于自然而言的生成过程。于是马克思开始了他整个唯物史观的表述:(一)现实的个人:唯物史观的前提人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是任何经验都无法推翻的基本事实。这种制约大致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基础,包括人的生理条件和各种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等);二是历史基础,包括每一代人所必须面对的历史遗产和历史起点等。这些限制总起来说就是生存条件,主要是物质生活条件。人的生命只能在这些具体的制约中“冲动”,历史只能在这些具体的条件下“创造”,否则,就不是现实的人,而只是想象的、抽象的人。(二)唯物史观的核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它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龚辉20142211151100372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它的性质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与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则更具有相对稳定性,一种生产关系一经产生,就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形式。但是,生产关系也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在相对稳定中也会发生部分的变化。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来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它的发展时,就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使旧的生产关系为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反作用,它会起着束缚或解放生产力的作用,起着阻碍或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会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时,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有时会十分突出。不论在何种情况下,生产关系反作用的发挥,都是以适应一定的生产力状况为前提的,都是建立在生产力决定作用的基础之上的。(三)社会进步的机制及其实现的形式对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分析,特别是生产关系概念的制定,使马克思能够从历史的动态过程阐发社会结构的状况,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他们指出:“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这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观念上的上层建筑的基础”。(四)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在阶级斗争理论上的新贡献在于他证明了(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阶级之斗争在根本上是围绕着社会价值资源的分配或再分配进行的,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利益分配。在私有制社会里,被统治阶级所进行的阶级斗争通常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利益分配。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生产力。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利益分配。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总的来说首先是我们的存在,我们的现状是我们在这个时代的经济环境所处位子造成的结果,尤其是我们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造就的。我们的生活和思想没有不变的,没有永恒的人性,面对我们已经不合理的世界我们的革命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即使有牺牲,可是面对千百万劳苦大众的幸福,这是历史的必然。因此许多人认为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的所有核心概念:现实的人、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分工、国家、革面、阶级斗争等等。为此列宁曾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有过高度评价,他指出:“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更确切地说,彻底发挥唯物主义,即把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现象,就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1)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龚辉20142211151100373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2)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发现足以使马克思成为一位伟人,可是他天才的观点在它产生的时候也已预示着它自己的灭亡。首先我们从历史的实践的观点看。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资本积累完成中的时代,机械大工业的生产使得人隶属于机械。资本家剥削成为公开的秘密。马克思的观点也是承认如下观点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的发展使得资产阶级得以改良,股份制的产生使得工人阶级也能成为公司的拥有者资本家不再拥有私人企业,而只是拥有私人财产,使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这一项分离是一场和平“革命”,使和平过渡到一种新制度成为可能。以至于恩格斯在生命的最后承认到: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历史做的还要更多:它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迷误,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一八四八年的斗争方法(引者注:指《共产党宣言》中说的暴力革命),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这一点是值得在这里较仔细地加以研究的……如果我们确实接受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所表达的各种观点,这本身就是意识形态。这就确实会造成一种后果:如果我们指望这些观点在所有物质条件下适用于所有社会,这种希望就是错。因为各个社会(尤其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模式)时刻发生着变化,所以关于人性和社会的哲学理论也随之变化。我们来看下标榜着的社会主义。首先是俄国的十月革命。现在历史的评语是:列宁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实我认为列宁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共同胜利的思想,提出了在落后的东方国家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列宁主义是布朗基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布朗基主义的要义是坚信:不管生产力的发展处于什么水平,只凭革命暴力就可以创造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世界)在十月革命后,由于国内的叛乱,使得列宁不得不退回到资本主义道路上。斯大林的复辟只是导致了苏联的普遍的贫穷和高度的专制。从上面的表述中,我们必然的得出:1、到达美好的社会不一定要暴力的手段,正如资本主义的自我改良是马克思始料未及的。2、革命的爆发不一定需要生产力的限定,20世纪所有的社会主义事业都明证了这一点。3、资本主义的所倡导的市场是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方式。就是在今天的中国“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提法,就最佳的说明。(邓小平的那套提法根本就不是马克思的本意,虽然更加符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吗?就连美国人都认为:中国社会比美国更加资本主义化,中国社会普遍的金钱至上的理念,是对资本无声的默许,中国现在是政治与经济出现严重的不匹配。如果我们承认,制度是对实存现象的文本条纹化的规定。那么中国的政治必须要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进行深刻的改革。把马克思主义官方化是不是可取的,现实越来越表明了我们想法的荒谬性。尽管在历史上有过可取之处,放弃马克思的指导思想本身是符合马克思辩证法的扬弃精神的,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如何避免动荡)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从历史的前提与基点所推导出来的东西说服力就大大降低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马克思理论的合理性。正如他理论所表明的,现存决定意识,正是这样他理论矛盾才是不可调和的。其次我们来看看无产阶级理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对无产阶级有这样的规定: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形成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形成一个由于自己遭受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质的领域,这个领域不要求享有龚辉20142211151100374任何特殊的权利······在于形成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总之,形成这样一个领域,它表明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回复才能回复自己本身。社会解体的这个结果,就是无产阶级这个特殊等级。首先这个阶级是不可能存在的。在马克思那里由于资本的积累所带来的竞争与剥削给无产者带来的之是一条死路,正如《共产党宣言》最后庄严宣告:“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现实越来越说明,马克思的观点有些偏激,在积累的过程中社会的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受益了。竞争虽然残酷,可是它也是所有一展拳脚的大好机会。如果一定要强调异化的话,这种异化是人本身存在的性质。并不是阶级存在的压迫力量。如果说这种外在的力量要受到批判的话,就相当于是:人应当摆脱自己的肉体,可是肉体一经被摧毁,那么精神就无处皈依,在批判的时候同时也把批判者本身也毁灭了。社会的发展永远不只是两个阶级的对立。如果说在无产者那里存在的话,只是应为他们秉持着这样的两条理念:1、不是我们的朋友必是我们的敌人,不存在中间层。2、资产阶级剥削将一直持续不会改良。那么我们就很好理解苏联三十年代的大清洗运动和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了。当然这种思想是要不得和不可接受的,资产阶级在二十世纪初期改良就证明了这两条信念的破产。即使这个阶级存在,那么它的普遍性也是普及不了的。因为历史不遵循任何人的观念,它只按照自己的逻辑。无产者的联合的前提是自己遭受普遍苦难,即使推翻压迫自己的一切外在力量。他们自己的幸福也只是精神的幸福。而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种幸福只是自我设定的幸福,并没有现实的基础。面对一个崭新的世界,他们竟无从下手开始建设,历史的教训我们还不够深刻吗?还有一点即是这个理论本身巨大矛盾:阶级斗争理论基于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这一运动的过程中处于每个具体阶段的
本文标题:读书报告---德意志意识形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309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