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课下限时集训(三十)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课下限时集训(三十)群落的结构与演替(限时:45分钟)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群落及其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A.群落演替的结果是一定能形成森林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C.大鱼吃同种小鱼是群落中的捕食关系D.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2.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形成顶极群落后,群落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垂直结构C.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3.(2016·苏北四市模拟)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中动物类群的分布B.近岸区和湖心区生物分布的差异,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D.火灾后,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4.乱石窑裸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乱石窑裸地与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演替种类相同B.同一个群落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演变的群落类型相同C.杂木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大于阔叶林群落D.上述演替中,营养结构趋于复杂,有机物总量增多5.下列关于“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水族箱或鱼缸中加入适量的池塘水,形成一个小型环境B.将上述装置放在没有干扰,阳光直射的地方C.本实验需要统计池塘水中生物种类和每个物种个体数量D.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6.如图显示某一农场自1850年第一次使用化肥后100年中物种丰富度变化的数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1850~1950年间该农场种群类型数量和各种群密度均不断降低B.1875年比1850年植物种类增多,群落结构趋于简单C.1950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比1875年明显D.图中信息反映出人类的干扰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7.下列能量流动模型关系图可依次表示的种间关系是()A.捕食、竞争、共生、寄生B.竞争、捕食、共生、寄生C.共生、寄生、竞争、捕食D.共生、寄生、捕食、竞争8.(2016·南京模拟)如图是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甲、乙、丙和丁四个物种的种群大小与海水深度的关系,其中一种为藻类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最可能是藻类的是乙物种B.在一定范围内,甲物种的种群大小与海水深度呈正相关C.四个物种的种群在深海区呈垂直分布D.甲、丙物种竞争剧烈导致丙物种种群变小9.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①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有分层现象②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③森林群落有垂直分层现象,草原群落中植被类型主要为草本,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④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有水平结构A.①B.①③C.②③D.①③④10.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会杂草丛生,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繁茂起来,最后演变成一片森林,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A.①②B.②④C.①③D.①④二、非选择题11.(2016·潍坊模拟)小型动物线虫普遍存在各类土壤中,其类群和数量极丰富,被看作是生态系统变化的敏感性指示生物之一。我省沿海某湿地的三个群落中土壤线虫调查结果如表所示:湿地类型线虫属丰富度土层深度(cm)植物寄生线虫(条/100g干土)腐食线虫(条/100g干土)食细菌线虫(条/100g干土)碱蓬群落190~1093151210~2014210柽柳群落180~1089192810~2021015白茅群落240~10598927110~2016397请据表中数据回答:(1)科研人员调查土壤中的线虫时,常采用________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首先在三个群落内各选取5个采集点,每个土样分0~10cm、10~20cm两层,在设置采集点时应做到________选择地点。(2)腐食线虫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成分,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使此类线虫和表中________线虫数量明显增多。(3)表中三个群落的________线虫均为绝对优势类群,且各营养类型的线虫都“表层聚集”分布。从线虫的取食习惯分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①湿地植物的根系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cm)土层;②深层土壤中________________积累较少。(4)根据表中数据分析,营养结构最复杂的群落可能是________,因为该群落土壤线虫的________最高。12.有人在1980年对栖息于岩石地带原来生活在一起的大、小两个种的鬣蜥做了相互移走的实验。四年实验中,其中两年气候干旱,鬣蜥的食物短缺;另两年气候湿润,食物极为丰富。实验者将实验分成六组,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大、小鬣蜥。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实验设置结果干旱A组:将大鬣蜥移走A组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比B组明显增加C组大鬣蜥的存活率比B组略有增加B组:不作处理C组:将小鬣蜥移走湿润D组:将大鬣蜥移走D组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与E组差别不大F组大鬣蜥存活率与E组差别不大E组:不作处理F组:将小鬣蜥移走(1)如果只在A组与B组间比较,在干旱年份,将大鬣蜥移走后,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比B组明显增加。据此分析,大、小两种鬣蜥的种间关系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再将干旱组与湿润组比较后,可以确定两种鬣蜥间是________关系。(2)从实验来看,大鬣蜥的竞争能力强于小鬣蜥,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湿润组,将大鬣蜥移走后,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与E组差别不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B、E两组在实验中都起对照作用。根据实验过程的气候条件分析,两组中小鬣蜥种群密度较小的是______组。13.(2016·长沙模拟)生态学家常常用面包虫进行各种种群生态学实验,它们的卵、幼虫、蛹和成虫都生活在面粉里。下图是两种具有捕食习性的面包虫(甲面包虫:实心点曲线;乙面包虫:空心点曲线)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图1表示甲、乙面包虫生活在装有面粉的容器内;图2表示甲、乙面包虫生活在面粉中放入细玻璃管的容器内。(1)由图1可知两种面包虫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在不改变外界环境的情况下________面包虫占优势。在加入细玻璃管的情况下,两种面包虫可以共存。已知乙面包虫比甲面包虫小,猜测两种面包虫可以共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甲面包虫()和乙面包虫()放在一起的时候,不论异种还是同种产下的卵,都会遭到捕食。斜吻棘头虫是一种寄生在这两种面包虫上的原生生物。图3是在没有寄生虫与有寄生虫的状况下,两种面包虫在实验中的表现。在有寄生生物的状况下,处于优势地位的是________(填“甲”或“乙”)面包虫。斜吻棘头虫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_______。(3)面粉中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可采用________和________。(4)综合图1、2、3可知,________对生物间作用结果有很大的影响。答案1.解析:选D群落演替的结果是由该群落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的。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在不断变化,其结构越来越复杂,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在变化。捕食属于种间关系,大鱼吃同种小鱼为种内斗争。2.解析:选C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形成顶极群落后,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表现出垂直结构,B错误;题图显示,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时,岩石的体积增大,D错误。3.解析:选C动物的分层取决于植物为其提供的食物和栖息场所;由于水平方向上的地形差异、土壤湿度、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造成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群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4.解析:选D乱石窑裸地上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有土壤、植被等条件,其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图分析可知,杂木植物群落在山坡地带和凹谷地带由于环境因素不同,发生不同方向的演替;杂木植物群落向阔叶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大;图中所示演替过程,无论是哪种,其演替过程中营养结构都越来越复杂,植物种类和数量增多,有机物总量增多。5.解析:选B在水族箱或鱼缸中加入适量的池塘水,目的是形成生物原始的生存环境;不能将上述装置放在没有干扰,阳光直射的地方,否则会因温度升高,对生物的生存造成影响;本实验需要统计池塘水中生物种类和每个物种个体数量,以确定生物的演替方向;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6.解析:选D由图中数据可知,100年间种群类型数量不断减少,但是并不能得出所有的种群密度都降低,A错误;1875年比1850年植物种类减少,群落结构趋于简单,B错误;1950年,由于群落结构比较简单,分层现象相对不明显,C错误;100年间,人类的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7.解析:选D图①表示互利共生关系;图②表示寄生关系,分别为寄生在体内和寄生在体表;图③表示捕食关系;图④表示竞争关系。8.解析:选B浅海区阳光较充足,有利于藻类进行光合作用,而随着海水深度增加,光照减弱,藻类减少,因此最有可能是藻类的是丙物种;从图中分析,甲物种种群的大小随着海水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呈正相关;由图中只能得出在深海区四个物种的种群从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丁,不能说明它们呈现垂直结构;图中呈现的是甲、丙物种在深海和浅海的种群大小不同,不能得出二者间存在竞争关系。9.解析:选B①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同一物种,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②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如森林中的鸟类:林冠层栖息着鹰、杜鹃;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等;③草原群落也存在垂直分层现象;④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在水平方向有水平结构。10.解析:选B由农田生态系统演变为森林生态系统的过程中,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经过长时间的演替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在达到稳态后,物种丰富度、净光合作用产量、固定太阳能总量基本保持不变,而①③中的曲线都有下降趋势,是错误的。11.解析:(1)线虫属于土壤小动物,调查线虫时应该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并做到随机取样。(2)腐食线虫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生活污水中的有机质丰富,排放到湿地后会导致细菌在湿地中大量繁殖,所以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会使腐食线虫和食细菌线虫数量增加。(3)据表分析,三个群落中植物寄生线虫类群的数量最多,为绝对优势类群,且各营养类型的线虫都主要分布在0~10cm土层,从线虫的取食习惯分析,主要原因是:①湿地植物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10cm土层,②深层土壤中有机质积累较少。(4)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营养结构最复杂的群落可能是白茅群落,因为该群落土壤线虫的丰富度最高。答案:(1)取样器取样随机(2)分解者食细菌(3)植物寄生0~10有机质(腐殖质)(4)白茅群落丰富度12.解析:(1)将大鬣蜥移走后,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比B组明显增加,说明移走大鬣蜥对小鬣蜥是有利的,推测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竞争或捕食或竞争和捕食关系。如果大鬣蜥和小鬣蜥之间只有捕食关系,则移走小鬣蜥,对大鬣蜥来说是不利的,而大鬣蜥的存活率比B组(对照组)略有增加,故可以排除两种鬣蜥间只有捕食关系;如果二者之间既有捕食又有竞争关系,则移走小鬣蜥,在干旱组和湿润组大鬣蜥的存活率都会增加,与题干不符,故二者之间只存在竞争关系。(2)从A组和C组的结果可以看出,移走大鬣蜥对小鬣蜥的影响较大,而移走小鬣蜥对大鬣蜥的影响较小,故大鬣蜥的竞争能力要强于小鬣蜥。(3)从题干信息可知,气候湿润时,两种鬣蜥的食物极为丰富,那么大鬣蜥与小鬣蜥之间的竞争较弱,进而
本文标题:课下限时集训(三十)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312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