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依照文体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王小毅课文体裁不同,年段要求不同,教法自应有别。课标明确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如何依照文体的不同特征,根据学段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围绕课标中提及的几种文体,这里结合具体实例谈谈我的一些认识和思考。一、叙事性作品教学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寓言、神话、故事、小说……这类有情节、有人物的课文都归入叙事性作品。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部分,对叙事性作品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二学段: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由此可知,叙事性作品教学的基本方法是:读懂故事内容,获得情感体验,学习语言表达。实际教学中,还要体现阶段性:第一学段,了解故事内容,获得情感体验;在阅读的过程中识字、写字、学词、学句。第二学段,理解故事内容,复述故事大意,获得情感体验,,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第三学段,读懂故事内容,了解事件梗概,获得情感体验,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了解表达顺序,领悟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下面以小说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依照文本特征,依据年段要求,选择合适教学方法。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基本特征是:完整的故事情节、细致的人物刻画、具体的环境描写。根据小说的文体特征,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梳理故事情节。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主要内容,搞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体会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小说主题揭示上的作用。感受人物形象。小说中最常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是描写,而描写又可分为正面和侧面两种。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即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包括以人物言行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想变化(即侧面烘托)。教学中须抓住人物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情感,体会小说的主题。体会环境描写。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人的性格、思想的形成总是受特定环境的影响、制约。教学时须指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从中了解环境与人物、主题的密切关系。《船长》(苏教版六上)一课塑造了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船长形象。如果只明确这是一篇小说,采用小说教学的一般方法去教的话,就会遮蔽文本的个性特点。这篇小说围绕哈尔威船长这个中心人物展开了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通过典型的人物语言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备课时,能看到这点才算是把握了这篇小说的特质。教学应围绕“课文是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来表现哈尔威船长的”这个主问题来展开,不能孤立地从人物、情节、环境三个方面逐一分析。请看一位老师通过分析哈尔威船长的第一次命令感受人物形象的教学片段——“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一)从环境体会1.这段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自由读一读第2自然段。2.你读出了什么?何以见得?3.阅读场面描写时,要将文字和想象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做到身临其境。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登上“诺曼底”号。(播放音乐)4.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5.回过头来读一读哈尔威船长的这段话,再来说一说,你读出了怎样的哈尔威船长?小结:关注人物语言所处的环境,有助于我们揭开语言文字的秘密。(二)从内容体会1.默读这段话,想一想,这短短40个字说清了救援的哪些方面?2.在如此危急的时刻,哈尔威船长仍能将这道命令说得明白、清楚,你又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船长?(三)从形式体会1.如果将这道命令换成这样来表达,可以吗?“请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请把救放下生艇去。妇女可以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尽量把60人全都救出去!”2.再读哈尔威船长的语言,你又有何感受?小结:同样的内容,关键在于如何去说,这就是话语的表达方式。(四)从语气体会1.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话呢?2.生自读—指名读—生评价—齐读。通过分析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遵循了《船长》这篇小说的特征。教者引导学生从环境、内容、形式、语气四个维度,层层剥笋似的品味哈尔威船长的第一次命令,将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人物形象留在了学生心里,也将如何通过语言文字中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记在了脑中。二、诗歌教学诗歌是一种以凝练的语言抒发情感的的文学体裁。诗歌的基本特征是: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于节奏和韵律。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部分,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由此可知,诗歌教学的基本方法是:把握诗意,展开想象,体会情感,诵读积累。实际教学中,还应体现阶段性:第一学段,诵读中识字、写字,展开想象;诵读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领悟诗文大意,展开想象,诵读中体验情感。第三学段,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诵读中体会诗人情感。一般来说,诗歌阅读应经历由“言”及“象”、由“象”及“境”、由“境”悟“意”的过程。然而,很多诗歌教学却直接由“言”到“意”,缺了“举象”环节,诗歌教学索然无味,效果差强人意。下面以古诗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依照文本特征,依据年段要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古诗的基本特征是:文辞隔膜,音韵和谐,言辞简洁,词丰意瞻。根据古诗的文体特征,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会意。理解古诗,重在突破那些学生感到生疏,古今意义有别、词序颠倒和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扩、留、补、换、调、嚼、连。入境。运用情境教学,让学生感受意境美。教学时,要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悟情。诗重想象。古诗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才能入境悟情。诗也重诵读。在指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基础上感情朗读,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送元二使安西》(人教版四上)是一首送别诗,它的特质在于那千年不变的送别画面与离别情绪结合在一起,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还在于诗中的几个经典意象:朝雨、轻尘、客舍、柳和酒。请看一位老师通过想象画面、品味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教学片段——(一)赏诗画元二要出使的安西在三千里之外,王维专程赶到渭城来送别自己的朋友,送别之情就从这里开始。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1.欣赏四处景。读着读着,我们仿佛和王维一起在送别元二。眼前出现了哪些景物?静下心来默读,圈出你看到的景物。(朝雨、轻尘、客舍、柳色)小结:一个词语就是一处景。2.想象一幅画。诗句中的“浥”字用得特别的传神,这个字让我们看到了一场怎样的雨?(蒙蒙的细雨)我们一起来想象被朝雨湿润的画面。送别的路口车来人往,本该是尘土飞扬,此时的尘土是什么样的?(不再飞扬)好一幅清新的画面!那被细雨湿润后的客舍、柳树又有怎样的变化呢?(这青青的瓦被雨润湿,变得更青、干净;柳树变得更绿、更亮、更美、更有生命力)这是多么明朗的画面!小结:一个“浥”字带出了一幅清新明朗的画。这正是诗中有画。(二)悟诗情1.感悟柳中情。(出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堤上柳》)你发现了什么?(都写到了柳)古人在写送别诗时,为什么会写柳呢?(柳音同“留”,古人送别,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小结:这柳饱含离别之情,这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带着这份情,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2.感悟酒中情。朋友告别喝了很多酒,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更尽)在这长长的一夜里,两个朋友也许是聊一段往事,干一杯。也许是唱一首歌,生:干一杯。(师动作提示琴棋书画)也许是下一盘棋,干一杯;也许是弹一首曲子,干一杯;也许是画一幅画,干一杯。就这样一杯又一杯,这就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播放音乐《阳关三叠》,出示图片)看,西出阳关之外是什么?(千里戈壁,万里黄沙,没有朋友相伴)这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带着这份情,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3.表达离别情。饮酒话别整整一夜,有美好的回忆,也有真挚的祝福。如果你是王维,我是元二,此时,你端起酒杯,想对我说些什么?教者选择“赏诗画”“悟诗情”的教学方法,正是遵循了这首送别诗的主要特征,体现了“举象入境,入境生情”的心理过程。三、说明性文章教学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说明文的基本特征是: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部分,对说明性文章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无。第二学段:无。第三学段: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由此可知,说明性文章教学的基本方法是:第一、二学段,教材中编排有各种类型的说明文,课标没有相关要求。第三学段,抓住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具体来说,有如下教学要点:弄清说明对象。通过阅读,了解文章说明了什么。抓住事物特点。为了在文中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作者会将有关事物特征性的句子放在显著的位置,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寻找到这些句子。了解说明方法。了解说明方法是学习说明文的重点。理清说明顺序。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言之有序”。理清了说明顺序,才能把握作者的思路,看清事物的特征,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体会说明语言。说明文要求语言准确,说明事物要求在时间、空间、数字、范围、程度等方面都准确无误。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实,也可以生动活泼。教学说明文时,引导学生弄清说明对象、抓住事物特点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语言。说明文教学的现状是教学千篇一律,失去了文本特色,失去了说明文学习的阶段性。《太阳》(人教版三下)是一篇科普类说明文,语言通俗明了,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请看一位老师通过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渗透说明方法的教学片段——师:在写太阳热、大的特点时作者用上了数字,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句子用了数字,用横线画出来。生:有两个句子——“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师:看第一个句子,数字是——生:130万。师:这个数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生:让我们感觉到太阳很大。师:你知道这样比较的好处吗?生:说明太阳大。师:作者不用火星、水星来比较,为什么偏偏要用地球来比呢?生:因为地球我们都知道,其他的星球我们不清楚。师:真会思考!作者用我们熟悉的地球来与太阳进行比较,更清楚、准确地说明了太阳的大。看第二个句子,数字是——生:6000摄氏度、2500倍师:这两个数字又带给你什么感受?生:让我感觉到太阳温度很高。师:这两个数字准确地说明了太阳的温度高、热。(出示:估计)说说看,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生:估算、大概。师:我们知道说明文最重要的特点是准确,为什么这里要用上表示不准确的词呢?(生思考)师:有人去过太阳吗?有人拿温度计量过吗?生:没有。师:既然没有亲自去,这些数字能不能随便写?生:不能。师:为什么不能?生:说明文要求准确。师:是的,这个表示不准确的词更说明了说明文的准确。生:既然是不准确的词,为什么不随便
本文标题:课文体裁不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31797 .html